民族器乐合奏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演奏形式研究
2019-06-11黄国园
黄国园
【摘要】民族器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沉淀,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作品经典、演奏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及历史悠久的特点,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成为华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正是基于民族乐器的这一重要地位,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与思考,立足我国民族乐器的构造所引起的音色、音质的融合问题,尝试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器乐合奏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演奏形式,从而实现民族乐器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民族器乐;合奏;教学理论体系;演奏形式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各民族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式千差万别,由此成就了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民族器乐作品正如璀灿夺目的星星,点缀在我国传统音乐的穹空中。音乐学科教学中,通过民族器乐作品的学习与介绍,依托对民族器乐合奏课的扎实开展,引领学生走近、理解、诠释、演绎民族音乐,这一方面是对学校音乐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巩固学生演奏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与表演中,深刻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从而推动民族乐器的有效传承,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延续。
一、民族器樂合奏的教学特性
(一)协同性
乐器合奏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以及群体性的协同艺术。具体来说就是,一个曲目的演奏要由多人参加,根据曲目要求的不同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也各异,通过指挥,大家齐心协力一同完成曲目的演奏,一同将乐曲中的情感表现出来[1]。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演奏的,虽然从局部上来说,乐器之间有主奏有伴奏,但是在整体上没有高低之分,因为这些乐器的主次地位在演奏中不断发生转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将各种乐器的特征和谐发挥出来,使学生做到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使各种乐器做到相得益彰。
(二)合作性
教学,不仅仅要有教师教,更要有学生学。这其中有体现合作性。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创造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教师通过与学生情感沟通、技术传递、艺术探讨,以及教师的示范以及精彩的讲解,进一步实现教与学的合作。
(三)统一性
从民族乐器合奏的形式以及演奏的特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合奏,相同的特点就是所有参与演奏的乐器都没有薄厚之分,一同对演奏曲目产生作用。要摒弃“有我没我都一样”的错误思想,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净胜以及大局观念。从民族乐器合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集体项目,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并且具有多个环节。因此,要是要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充分调动起来,一同对民族乐器合奏进行学习。
二、民族器乐合奏的教学理论体系应用及演奏形式研究
(一)理论体系应用
教师在对现有的说唱、民歌、戏剧等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生加强具有典型民族地方特色等调式训练,并且对规定竖向的曲目进行背唱,同时自己尝试使用乐器将其熟练的演奏出来,使学生初步具备“文化”耳朵。还要和民族乐器的教学老师达成一致,加大地域风格在专业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并且学生还要使用自己较为擅长的手法久将地域风格演奏出来,使自己练成“民族乐器”的耳朵,再加上室内乐教学的辅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日常的听觉训练以及配合训练,还要有部分较为优秀的重奏曲目、小型合奏曲目,进而对民族乐器融合中产生的音准、音调以及音色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主要是对类别相同乐器的小型优秀重奏作品进行选择,使用一样的技法对“遥声”变化进行完成,从而对各个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的颤音幅度以及颤音频率进行练就,将民族乐曲中存在的“味儿”“遥声”等问题有效处理。例如对古筝重奏《天山之歌》《渔舟唱晚》,弹拨乐合奏《夜深沉》、胡琴重奏《慢三六》进行学习与排练。
(二)演奏形式分析
1.鼓吹乐
在我国乐器合奏品种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就是合奏,由唢呐、笛子、笙、管子一同完成,然后再机上打击乐器的辅助。在岁时节日、婚丧娶嫁等民间活动中,吹锣打鼓必不可少。在民间中流传的以唢呐为主的管乐合奏被叫做是“唢呐曲”,这种形式与唢呐为主、其他乐器为辅的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它主要的演奏乐器就是“唢呐”,而唢呐也是民间最常见、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将管子作为主要演奏乐器的合奏形式叫做“笙管乐”,在这种形式中,基本上都是管子为“老大”,其对主旋律进行演奏,笙则是通过匀称的节奏、五度以及八度的和声辅助音乐进行,笛子则是通过其自身华丽活泼的音律装饰主旋律,因此艺人们有“拙笙、巧管、浪荡笛”一说。在冀中地区有一个大管子曲目为《放驴》,是河北地区民间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乐曲。《江河水》是具有代表性的双管独奏曲。
2.江南丝竹乐
“丝”与“竹”是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就是指那些弹弦的乐器,“竹”就是指那些竹子制成的吹奏乐器,丝竹乐就是指使用弦乐器与竹制吹奏乐器一同完成的乐器合奏,具有十分细致的演奏风格,表达的情趣情感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活泼快活的[2]。丝竹属于我国民族乐器合奏中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称呼。丝竹乐子安浙江西部、江苏南部以及上海地区被称作为“江南丝竹”。在丝弦乐器、管乐器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其中包含琵琶、三弦、二胡、箫、笙、扬琴、笛子等,还有铃、鼓、木鱼、板等部分打击乐器,编制中最少需求2~3个人,最多需要7~8个人。“江南丝竹乐”所具有的音乐特征为轻、细、柔。“轻”是指乐曲主要表现的情趣是欢快愉悦的;“细”是指演奏具有精致细腻的风格特征;“柔”是指乐队在合奏的过程中音响具有柔润的特点。在合奏的过程中,所有的乐器自身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并且有相互协调,常用的手法是加花变奏,演奏风格十分的优雅华丽,曲调又十分的流畅且委婉,将江南人的细致含蓄、勤劳朴实的特点充分反应出来。《欢乐歌》《四合如意》《中花六板》《三六》是其代表作。
3.打击乐合奏
打击乐是我国民族乐器合奏中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在较多的打击乐器当中,鼓、锣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两种乐器,因此,对打击乐器的总称是“锣鼓”。[3]“锣鼓”一共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指纯打击乐合奏,另一个含义是吹大乐的别称,为了将这种含义更好的区分开来,人们一般在表达打击乐含义的时候用“清锣鼓乐”。对节奏与力度的不断改变使得打击乐的形式更加丰富,打击乐代表作品为《鸭子拌嘴》。
音乐是关于倾听美、表现美的艺术。民族器乐合奏教学以协作训练的方式反复锤炼学生对音乐的倾听及表现能力。作为教师,在对民族乐曲合奏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我国民族乐器优秀的合奏形式进行挖掘,立足合奏作品的特点,对民族乐器合奏形式进行探索与尝试,借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吴玉辉,卢晔,程怡,et al.民族器乐合奏教学模式初探[J].黄河之声,2013(21):53-54.
[2]陈佳.浅析各种民族乐器在合奏课程中的融合[J].戏剧之家,2014(3):91.
[3]李静.民族器乐合奏的表现形式及特征研究[J].青春岁月,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