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宁夏小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06-11季妍
摘要:宁夏小曲是广泛流行于宁夏银川以及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吴中、固原、灵武、盐池等地,以汉、回、满等民族的曲艺为主要内容的表演形式,俗称“小曲子”,又称“宁夏说书”。至迟在清代末期即以形成,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试在非遗保护视角下对宁夏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非遗保护 宁夏小曲 传承
一、宁夏小曲概况
宁夏小曲以宁夏方音说唱相间表演,以唱为主,兼有说白。传统的演出方式通常为一人自击梆子站唱短篇曲目,另有一人操持三弦伴奏;或者二人配合坐唱中长篇曲目,即一人自弹三弦或拉胡琴伴奏说唱,另一人持简板或梆子击节伴奏并帮腔。唱腔音乐为曲牌体,唱腔结构为单曲反复。常用曲调有长工调、放羊调、放風筝调、拉骆驼调、小白菜调、扁豆开花调、茉莉花调、太平年调、五更调、割韭菜调、莲花落调、尼姑思凡调和走西口调等数十个。唱词格式有七字句式的齐言体,也有长短句式的杂言体。
宁夏小曲的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长于叙事,还长于抒情。传统节目有《朱学生和杨学生》《梅香女》《刘小姐》《马仲英打宁夏》《哭长城》等中长篇,也有《想情郎》《绣荷包》《小女婿》《长工怨》《烟花女》等短篇。这些节目不仅深刻承载着流布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感受和独特审美情趣,而且广泛蕴含着当地百姓的传统价值观念与鲜明的思想情感,除了在艺术的娱乐审美价值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又因在20世纪中叶孕育生成了“宁夏坐唱”这一独立的曲种形式,从而在自身的“本体”价值之外,多了一份特殊的“母体”价值。
二、宁夏小曲分布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东部,与陕西、甘肃、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常住人口在2018年初达到了681.79万人,回族人口占比为36.31%,老龄人口比例为8.51%。宁夏是我国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宁夏是我国历代行政区划变化最多、移民迁徙最频繁的一个地区。宁夏单独设省级行政单位时间不长,大部分市县在历史上分属陕、甘两省。所以在民间说唱音乐方面有一部分曲调与中原或邻近省区有着同源异流的亲缘关系。
宁夏小曲广泛分布于宁夏银川以及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吴忠、固原、灵武、盐池等地。历史上尤以银川市及所属兴庆区和金凤区的群众基础最为雄厚,参与人数最为多广。早在清代初叶,宁夏地区即见有从邻近的陕西和甘肃等地流入的小曲艺人流动演出。
三、宁夏小曲的表演
至清代咸丰年间,相传有宁夏本地艺人“旦”(本名郭俭)带着妹妹在银川、永宁一带采用本地方音演唱“小曲子”。
据此,一般认为,宁夏小曲是在外来的唱曲表演形式吸收本地艺人和本地音乐曲调,并在本地方音说唱表演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步转向说书而发展形成。
(一)表演形式:说唱相间,以唱为主。
(二)演出方式:通常为一人自击梆子站立说唱,另有一人操三弦伴奏;也有一人自弹三弦或拉胡琴伴奏坐着说唱,另一人持简板或梆子击节伴奏并帮腔。
(三)曲本体裁:散韵相间。唱词格式既有七字句的齐言式,也有长短句的杂言式。
(四)唱腔音乐:为曲牌体,唱腔结构为单曲反复。常用曲调有长工调、放羊调、放风筝调、拉骆驼调、小白菜调、扁豆开花调、茉莉花调、太平年调、五更调、割韭菜调、莲花落调、尼姑思凡调和走西口调等数十个。
(五)传统节目:有《朱学生和杨学生》《梅香女》和《马仲英打宁夏》等中长篇,也有《想情郎》《绣荷包》《长工怨》等短篇。
四、宁夏小曲的意义
(一)娱乐审美价值:是流布地域民众重要的娱乐和审美手段,对丰富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二)历史文化价值:其传统节目承载着流布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感受和独特审美情趣,蕴含着当地百姓的传统价值观念与鲜明思想情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艺术的娱乐审美价值之外,还具有相应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三)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当地的方言语汇、审美风习和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仅有徐明智、陈公东、陈华、王一苇等极少数艺人尚可表演。且观众老化、场所缺失、后继乏人,有消亡的危险。
五、保护发展建议
(一)创作精品
写好作品,演好作品,加强研究发掘,创造新的节目,推向社会舞台。举办宁夏小曲活动周及曲艺大赛,以文字、表演等形式,推出新人,做好宁夏民间说唱的保护传承。
(二)扩大宣传
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宁夏民间说唱的发展。举办宁夏小曲研讨会以及相关比赛,扩大宣传,激励传承。通过媒体宣传,大力制造品牌效应,让宁夏小曲享誉全国。
(三)加强保护
建立宁夏小曲资料档案,成立宁夏小曲专家保护小组,指导并对宁夏小曲资料进行采录记谱。记录整理并编辑出版宁夏小曲传统曲本和音像资料。
(作者简介:季妍,宁夏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