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9-06-11魏巍
魏巍
【摘 要】 转基因生物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刚开始应用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因而在早期的英语文献中,这种移植了外源基因的生物被形象地称为转基因生物。随着转基因生物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愈来愈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而且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本文就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对策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 安全性问题 对策 分析探讨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自从转基因食品发明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事实上,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在国内,更是在国外引起了一股关注热潮。很多处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就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科技伦理方面以及环境科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积累了一些资料和文献,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层面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进行解读。但是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已经不能单纯地通过科学技术层面来进行诠释了,其中反应出来的更多还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一、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自从转基因生物面世以来,出现了大批量的转基因食品,很多企业借助广大人民群众对转基因生物的了解力度不足这一现象,大力生产转基因食品,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实际上,转基因生物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尽管转基因生物对于一些植物的生产能力和品质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其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却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首先,转基因生物的发展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破坏,转基因生物在自然区域的培育会大量传播可转基因,使得很多生态环境的系统遭到了破坏,而且如果大量植物的基因发生改变,会使得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失衡,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不同于植物方面,转基因对动物方面的影响力更大,一旦转基因动物回到自然环境中,转基因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优势特征会导致食物链的崩坏,还会导致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被破坏,影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再者,如果回到自然环境中的转基因动物,通过繁衍改变了物种的基因,那么将会改变原有生物的平衡现象。转基因生物转化为食品之后进入人体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很多人群并不确定是否存在某种食物的隐性过敏体质,一旦这些转基因食品改变了原有的食品特质,在进入人体以后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可预测的。重点是,有很多隐性反应是不会立即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表现出来,这就会造成人体器官的功能性紊乱,而且是不可监测的。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且上升到社会层面的问题,要想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管理,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来对对其进行约束。因为很多学者认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伦理方面的社会问题。要对生物体系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管理,而且还要根据国内外不同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当然,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机制,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监测,并结合生物安全来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管理。
(二)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有很大一方面是反应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中的。就一些发生大规模纠纷的转基因食品来说,人民群众更关心的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因为转基因食品并没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就流入了市场,尽管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当嚴格,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转基因食品活跃在市面上,并且大力宣扬其中的功效。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人民群众在对转基因食品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尝试了转基因食品。但实际上,转基因食品破坏了食品中的自然属性且对人类身体存在一系列显形或是隐性的影响。而且转基因食品实际上更大的效果是使食品的产量变得更高,但是却降低了食品中的营养价值和重要成分的含量。可是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食品的价格和包装,从而忽视了食品中所含营养物质成分的说明。很多转基因食品实际上对人体是存在危害的,会引起人类的一些过敏反应和产生一些毒素,还会破坏人体原有的细胞。所以,国家和政府需要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避免转基因食品流入到市面上。
结语:综上所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不仅是科学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伦理问题,需要国家的严格把控,从而使转基因生物发挥其更好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 姜文虎,张德健,刘军侠,李超丽,路战远,杨敏生.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杨树——棉花复合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比较分析[J].林业科学,2018,54(10):73-79.
[2] 徐宫瑾.人类健康与转基因食品技术的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