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6-11吴雪
吴雪
【摘 要】 中学生是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文化自信的程度,影响到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高度,并且关乎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基于对武汉市三所高中(共555名)的學生进行“关于文化自信状况”的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当下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情况。当前高中生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信,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文化自信程度参差不齐,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认同度较高,文化参与能力不高。提升高中生文化自信的任务艰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高中生自身多方面努力。
【关键词】 中学生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内容以及必要性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发展进步中既能保持自身特色又能面向世界,一方面对自身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在面对冲击和挑战时能沉着应对;另一方面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状况,对未来文化发展充满信心。总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充分肯定以及积极践行。
(二)文化自信的内容
当前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的精神标识,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坚实基础,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传家之宝。
中国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时代精髓。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要不断壮大文化自信的思想阵地。比如,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内涵丰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体现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精神支撑。
(三)增强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第一,是加强中学生自身修养的重要举措。高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强对其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学生文化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丰富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有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助于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武装高中生思想的有力武器,是增强高中生未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精神动力。
第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学生从小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到“日韩流”,从生活习惯,到价值观念,都对当代高中生产生着巨大影响。增强高中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有利于抵御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侵蚀,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稳步向前。
第三,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精神,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中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原因
(一)高中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高中生的文化自信状况,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武汉市三所高中(555人)发放问卷,获得了相关数据,对当前高中生的文化自信状况做了初步了解。
1. 对中国文化有一定自信,但不能忽视还存在不自信的现象
从表1、2、3三个表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常自信的比例分别是:63.2%、56.2%、59.1%,比较自信的比例分别是:25.8%、27.9%、25.2%;同时,其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般自信所占的比例分别是:9.7%、14.2%、14.1%,不自信的比例分别占1.3%、1.6%、1.6%。数据显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自信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后是革命文化,同时一般自信也占有相当比例,不容忽视。由此可知,当前大多数高中生对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自信,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还有一部分高中生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缺乏自信和不自信的情况。
2. 对西方外来文化认同度较高
表4的数据显示,有86.5%的高中生既喜欢中国传统节日,又喜欢西方节日,喜欢中国传统节日的比例占9.5%,只喜欢西方节日的有3.1%,既不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也不喜欢西方节日的比例占0.9%。从数据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稍高于对西方节日的喜爱,但对西方节日的喜爱程度也不低,高中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
3. 文化参与能力不足
表5的数据显示,愿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宣传中国文化的高中生所占比例与愿意参加但能力有限的相同,都是44.9%,不确定参与的比例是7.6%,不愿意参加的高中生有2.7%。愿意主动参与的高中生不足调查对象的50%,不确定和不愿意参加的比例超过10%。由此可知,高中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文化参与能力不足。主要是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对其有一定影响,以及学校忽视对高中生文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原因分析
根据社会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影响高中生高度文化自信形成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氛围因素、自身个性因素等四个方面。
1. 社會环境
当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激烈碰撞。一方面,市场经济使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诚信的现象,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不够,使高中生信念异化,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被眼前短暂的物质利益所迷惑,从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主义,而忽视甚至蔑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之间交流速度加快、规模扩大,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不断对高中生进行渗透。“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西方国家以影视作品、书籍、漫画等携带其思想观念,如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试图“渗透”、“西化”高中生,从而削减了高中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高中生接受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高中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氛围,是学生成长的一种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中学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对高中生形成良好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不明显。其次,高中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上,缺乏趣味性,致力于迎合“应试教育”,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不利于学生接受和认同。最后,非主流文化在学校的传播。由于非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流行性、娱乐性等特征,很容易在学生之间盛行。然而,非主流文化中部分平庸化、恶俗化的内容,无疑会扭曲高中生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其对中华文化的接纳与认同。
3. 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就是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其子女在生活中施加教育的活动,家庭教育是养成习惯的教育。正如洛克所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文化氛围对高中生的文化自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思想道德修养、家长的为人处事等构成家庭氛围的内容,这一氛围会在耳濡目染中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影响,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功能。家庭的文化氛围不等于家长的学历,但是和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很大关系。一般成长在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中的高中生,家长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会对其产生良好的影响,更容易增强民族自信心,容易产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从而产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反之,如果家长道德素质低下,家庭缺少良好文化氛围,那么,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高中生,由于从小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缺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化,因此不利于其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
4. 自身个性
首先,相较于成年人,中学生面对外来的刺激更敏感,情感体验更丰富,因此,一方面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有活力和行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比成年人更容易陷入冲动,因缺乏理智而无法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来面对挑战。在当前多元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的很多问题已经超越了高中生身心发展阶段能接受的范围。其次,高中生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更多的是喜欢求新求异,这使得高中生成为流行文化的支持者,这种追逐潮流的动力不断刺激着高中生思想边界的突破和修改,这也使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但同时他们的思维比较单一和片面,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从日益多样的文化中辨别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不利于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最后,开放、丰富、新颖的多元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化需求,但同时由于他们在认知和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使他们缺乏对所追求和接受的事物的全面了解,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和隐匿性给学生在选择和接受文化的过程中带来迷茫和无助。总之,由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一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力不够、自信心不足。
三、对策
(一)学校层面:加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学校合理设置课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的优势资源,提高高中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认同程度,从而培育其文化自信。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和经典著作蕴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古诗文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诵读经典著作,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在教学中以学习古诗文和经典著作为契机,分析和解读这些古诗文名篇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情感以及所传达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再比如,高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文化生活》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増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道路;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强调引导高中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坚定拥护和认同,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高中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此外,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通过史实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国革命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二,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内活动
学生的文化自信要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即通过课堂学习内化于心,通过课外活动外化于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比如,开展英雄纪念活动、开展以“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怎样对待西方文化”等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开展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黑板报竞赛或宣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并让学生发表观后感。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内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亲身体验,有利于丰富其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文化自信程度。
(二)家庭层面: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使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对学生具有最初的启蒙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的融洽、家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家長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等。一般,良好的家庭氛围更容易使成长于其中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当前学生的家庭氛围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比如,家长给予子女过多溺爱、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忙于工作而忽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为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学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可以使其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形成自信、独立的个性;同时家庭成员间和谐团结的相处方式,有助于其形成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品格。其次,家长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都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完善自身人格,做到乐观进取、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做到言传身教,以良好家风引导子女不断完善其人格。
(三)社会层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价值生活之间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看法,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个实践中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是所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实践和社会价值演变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也是对新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价值特点的深刻把握与科学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断对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首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有层次性的文化教育目标。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四)个人层面: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确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高中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供养和继承中华文化的重任。首先,高中生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坚定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光明的信心。其次,高中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最后,高中生要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用辩证的态度看待西方外来文化。要敢于吸收和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积极的部分,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中华文化大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不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部分,将其剔除。
参考文献
[1]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6):4-8.
[2] 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3] 白暴力,朱明光等.普通髙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前言.
[4] 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