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9-06-11李崇慧

考试与评价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李崇慧

【摘 要】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各种心理压力。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学科教学 心理素质

一、挖掘课本知识,学习心理理论,提高心理素质

课本中隐含了一定的心理学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挖掘和引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理论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重点选取“脑的结构和功能”和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两个章节。在“脑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章节中,让学生了解“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同学们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通过教师这样的讲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对接受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产生了迫切的愿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提供了保证。人体“生殖和发育”的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对时机,适当的性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性生理现象,接纳自己的性身份,保持纯洁的同窗友谊。

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心理教育,锻炼意志品质

1. 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是心理教育的重点,因为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成为教育的主体时,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时,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产生改正与提高的愿望。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就会产生自我奋斗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自我约束,提高效能感,加强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比如期中、期末计划,课外活动、野外参观、实习计划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自我意识,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合理的自我修正中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悦纳”。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利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对书本内容的质疑给予关注并予以积极的评价,满足他们的发现欲和成就欲,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自信心。对于学生成绩不太理想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在实验课上多鼓励他们,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其给其他同学做实验演示,培养这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善于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铺设适度的台阶。坡度过大,学生易产生惧怕心理,造成厌学;坡度过小,学生则有轻而易举之感。

2.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情绪修养水平。

中学生在未建立起自觉动机系统之前,人性趋向完善的过程多半是以兴趣、探究为先导。结合生物课探索性强、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增设一些辅助教材,如课外读、开设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等。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神秘,对生物学知识充满了渴望,这使他们能有兴趣地、主動地学习生物学。比如,组织并引导学生做一些种植、养殖实验,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调查一下环境污染,追踪、分析某种家族遗传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迫切要求,认识到学习是生活、就业多方面的需求,促使他们自觉地学好生物学。

弗洛伊德认为:“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和非言语交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积极的情感表现,把鼓励、期待等言行微妙地传递给他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尊重中便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乐观的精神。不仅如此,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促成兴趣转移,激发并维持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积极的情感同样可以激发和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满腔热情、绘声绘色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精神振奋的心理共鸣,学习情绪自然高涨。兴趣既可以使一个人成才,也可以使一个人沉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去积极进取,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智慧,从而走上成才之路。

3. 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观看录像、野外实习时,往往会陶醉于大自然的风光,被奇异生物、神奇画面所吸引,而忘掉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应及时指出,并事先做好预防工作。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会明显提高。考试的失败是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教师要能够在考核中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在考试后挖掘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短处,并帮助他们努力去克服。教学中的课堂练习,教师也要抓住锲机,对学生进行迎难而上的心理素质训练,多学科反复不断地磨炼,最终会使学生那种一碰就碎的“蛋壳”心理得到彻底改变。

实验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最易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也最多。因此非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耐挫力的训练和坚韧性格的培养。有一些学生在实验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失败,教师要鼓励他们“再试一次”,让他们面对失败不急不躁,沉着耐心,反复操作,直到实验成功。经常这样做,并同时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就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心理上能逐步接受和正确对待来自教师的压力,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提高。

在第二课堂中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逆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训练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学生在活动中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经受艰苦的磨炼,培养他们奋斗不息的生存意识和拼搏意识,这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尤为必要。

心理教育走进学科教学才刚刚起步,更多的内容等待着同行们一起去探索和实践。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科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愿中学生朋友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