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歌艺术特征分析
2019-06-11赵斌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河南地区就被誉为神州大地,在中国文化组成中占据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民歌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南地区的民歌更是独具特色,为我国当代歌曲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为此,本文针对河南民歌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了解河南民歌艺术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意义。
【关键词】河南民歌;中国传统文化;民歌题材;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河南民歌是河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社會发展进程中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南非反、北方地区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较大,进而形成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从我国宋代开始,一直到元明清时期,河南本土戏曲艺术快速发展,同河南民歌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赋予河南民歌极强的戏曲性与艺术性,在丰富河南民歌内容的同时赋予其多种内涵,使其成为河南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河南民歌的音乐特性
河南民歌的音乐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调式、音阶特征与旋律、节拍、节奏特征。
(一)调式、音阶特征
通过搜集河南传统民歌的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对所搜集的资料做好相应的归类整理工作,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河南传统民歌主要以五声调式为主。“五声调式”是指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五声角调式、五声徵调式、五声羽调式。在河南传统民歌创作中,“五声宫调式”和“五声徵调式”应用最多,可以说,河南民歌以“五声宫调式”和“五声徵调式”为主,以“五声商调式”“五声角调式”“五声羽调式”为辅。“五声商调式”“五声角调式”“五声羽调式”仅在河南地区某些县、镇或者是山区的民歌中出现过。
河南民歌在音阶使用上十分丰富,多数民歌均运用五声音阶,仅有少数民歌运用六神音阶与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为“1”“2”“3”“5”“6”,将“#4”音阶或者是“b7”音阶加入到五声音阶中将形成七声音阶。其中,将“#4”音阶加入到五声音阶中所形成七声音阶仅在三门峡以西,与山西省、陕西省两省边界的民歌中有所应用。加入“#4”的七声音阶“1”“2”“3”“#4”“5”“6”“7”“i”流传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同当代河南民歌中的七声音阶相类似。在这里,“#4”并非计算机键盘上的“#4”,是我国古代调式中的变徵现象,音阶具有较强的不固定性,通常该音阶位于“4”“5”两个音阶中间,有效地突出了中原民歌特色。
(二)旋律、节拍、节奏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河南民歌旋律呈现一种高抛低落的走向,在整个演唱过城乡一种跳远的感觉,能够给人极强的灵动感,在整个演唱过程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受河南地方语言特色的影响,会将一些具有装饰性的修饰音添加进去,使民歌拥有丰富的内涵,增强乐曲的向心力与感染力,并将河南地区人们泼辣、豪爽的性格凸显出来。河南民歌节奏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其旋律主要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将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作为辅助。通常情况下,二分音符主要被运用到乐句的结束部分,八分音符主要运用到乐句的中间部分。从节拍视角来看,河南民歌节拍主要以2/4拍为主,4/4拍、3/4拍等节拍为辅,散板与混合牌子仅在山歌、号子中有所使用,在其他方面应用相对比较少。从节奏视角来看,河南民歌通常呈现一种强弱鲜明、曲调凭证、结构规整的状态。河南民歌曲风活泼、开朗,旋律具有极强的朗诵性,趣味浓厚,能将河南人干脆、爽朗的性格特征凸显出来。
二、河南民歌的语言特色
河南民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方言、用词两个方面,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学表达手法,从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特色。
(一)河南方言特色
不同的地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风土民情。河南民歌特色受河南地方语言的直接影响。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地区方言是民族民间生活与发展的重要信息传播工具,能够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突出当地人民群众的性格,发表人民群众的心声,突出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社会发展进程拥有无限的发展动力。无论对任何地区的作品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均需要将语言处理作为首要任务。
河南地区以中州语为主,即“中原官话”。河南民歌在演唱过程离不开该地区的语言,因此地方语言对地方民歌具有直接影响。具体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着重字的尾音上。例如《摇篮曲》中的“娘”等字;二是个别字的韵母上。例如《摇篮曲》中的“别”被演唱成“白”;三是表现在儿化音方面,重选较多的儿化音。例如《摇篮曲》中的“娃”被唱成“娃儿”;四是,大量运用方言。例如《摇篮曲》中出现“赶明儿”等。
(二)河南民歌用词特点
用词是民歌构建的重要因素。从河南民歌的用词情况来看,河南民歌由正词、形容词、语气词等组成,其中语气词用于情感表达,可根据形容词、语气词在民歌中出现的字数将其称为“衬字”“衬词”或者是“衬句”,在演唱中表现为“衬腔”。衬词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将其运用到河南民歌创作与演唱活动中,可增强民歌的趣味性,将地方特色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受唱腔方式、情绪表达、地方语言节奏等行为习惯的影响,河南民歌在演唱过程会大量运用衬词与虚词。实践证明,河南民歌中运用衬腔这一表现手法可起到美化语言、强化风格、扩充结构、渲染气氛、深化情感的作用。
三、河南民歌的演唱技巧
(一)河南民歌的真假声运用
河南传统民歌在演唱过程所运用的演唱方法与传统语句演唱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在真声演唱过程运用直唱方法,使声音能够清脆、明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广大受众群体对声音越来越挑剔,通过借鉴与吸收,大量声乐创作者将一系列具有科学性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河南民歌演唱活动中,并逐步形成了“假声位置真声演唱”方法,实现对出传统演唱技巧的改良与优化,有效丰富高声区的音色,使中声区的混合共鸣显得异常饱满,有效增强了滑腔、抛腔、甩腔等唱法的弹力。
(二)河南民歌中装饰音的运用
河南民歌演唱技巧涉及方面诸多,除真假声运用之外,还涉及装饰音的应用,通过将波音、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运用到民歌演唱活动中,能够增强民歌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突出演唱风格,满足情绪表达的需要,将多种装饰音运用到河南民歌演唱活动中,使河南声乐在演唱过程能够形成独特的河南风味。
(三)河南民歌中咬字与吐字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人民群众性格朴实粗犷、奔放泼辣、直率坦荡,所编写的歌词具有极强的旋律性、融音乐美与自然美为一体。咬字与吐字是一种读个的发生技巧与表现力释放方法,在河南民歌演唱过程咬字与吐字被贯穿到整个民歌演唱活动中,形成明亮、高昂的艺术风格。而河南语言注重字与声的结合,在咬字与吐字的作用下,实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形成“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声中无字”“一字带声”等艺术表现形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河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无论是在民歌音乐表现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或者是演唱技巧上,均能将人们的生活习惯、性格情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民歌艺术演唱过程将河南文化整体风格展现出来,借助民间音乐实现河南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沟通与交流,使河南民歌拥有无限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谢聪.河南信阳民歌的润饰形态及演唱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17.
[2]焦娟美.左权民歌的艺术特色与民俗旅游应用策略[J].北方音乐,2016,36(20):27-28.
[3]张素枝.从拉魂腔到拉魂腔系:地方声腔的谱系化格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赵斌,男,河南省濮阳市,本科在读,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