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分析
2019-06-11甄爱芳
甄爱芳
【摘要】在音乐领域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具有不同的唱法风格和文化背景,其发源地也不同,这两种唱法具有各自的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相通之处,本文则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对比分析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一)呼吸运用方面
在音乐中,人们认为“气为声之本”,美好动听的声音是由气息支持的,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强调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歌唱艺术的基础,而民族唱法认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1]。对于呼吸方式,美声唱法强调胸腹式“三点”联合呼吸法,三点包括两眉之间的发声共鸣点、横膈膜和小腹,又被称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而民族唱法强调的是丹田之气,也包括上、中、下三个丹田。在气息运用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注重呼吸训练和呼吸技术。美声唱法强调用少量的气发出最好的声音,要求腰腹部的弹性扩张。而民族唱法强调唱要在“一条线”上,音要清亮、整齐、稳定、长远。
(二)嗓音运用方面
在各种唱法技巧中,嗓音运用和发声方式是决定其差异化的重要原因。从基本原理来看,发声方式都由声带的闭合、振动发声;而在嗓音运用方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发声技术上,美声唱法为丰富嗓音色彩,强调泛音技术,注重用较小的音获得最佳的歌唱效果,追求宽广统一的音域和圆滑连贯的乐句,从而取得松弛、圆润的声音,体现情真意切的感情,同时确保较大的音量和扎实良好的呼吸;而由于民间戏曲、音乐文化、说唱艺术、民族区域的影響,民族唱法也分为不同的派别,但总体上声音音色上的独特选择是它们的共性特点。民族唱法声音位置较靠前,在声音上追求柔美、清脆、水润、洪亮等声音,多采用真声、混声等用声方法。民族唱法强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其共鸣管道唱法短且窄,与美声唱法有很大的区别。从歌唱发声角度看,民族唱法一个重要的风格特点,是区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主要依据,这个特点就是歌唱的“润腔”技能。润腔是根据旋律的力度、音色、音高,经过用假声、滑、颤、抖等手法润饰,而进行变化性的演唱,从而表达出更深的思想感情。在各种民族声乐作品中,润腔技法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表情性,体现了民族唱法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风格韵味。
(三)吐字、咬字运用方面
由于审美习惯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形成了差异化明显的艺术风格和声乐学派。在民族唱法中,有一整套的收声、咬字吐字及归韵技术,其中咬字吐字技术分为五音(喉、舌、唇、齿、牙)、四呼(开、齐、撮、合)、十三辙(指用来为韵母字尾收声、归韵用的十三种韵脚)和四声(平、上、去、入)[2]。咬字吐字技术特点包括咬字真切、吐字清晰、收声准确、归韵严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歌唱的情感和韵味的差异化是由于咬字吐字技术的不同。咬字讲究字的韵味和过程,有时为追求字的韵味、体现其特殊的语气和不同的语感,会将咬字棱角扩大,字头咬得较紧,强调字尾的收声、归韵,使声音在行腔吐字过程中发出。发声过程中强调字的纯正和韵味,其走向是横中有竖。行腔吐字注重字与情的关系,强调语言的韵味、语感和语气。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技术重视元音的歌唱,主要以母音为主,其它为辅音进行发音。意大利人在歌唱中认为元音形成于咽腔,因此,美声唱法咬字吐字技术其关键是唱准元音。在美声唱法中,意大利人采用元音竖立在咽腔的唱法,根据声音位置的不同,将a、e、i、o、u五个元音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因此,在子音发出后,母音会回到原有的发声位置上,不能跟随子音的发音部位走。
在咬字吐字过程中,民族唱法强调发音服从于吐字,注重先“字正”后“腔圆”。在吐字中,要求字领腔行,以字行腔,对字的运用不仅要接近生活、清晰,还要语气生动。此外,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感情表达、民族风格不同,民族唱法具有多样化、丰富表现力等特点,为丰富唱腔的美感,体现民族特色,演唱中会运用各种装饰音,例如波音、倚音、滑音、回音、颤音等。美声唱法要求字头短促清晰,字腹饱满圆润。在调节元音时要求母音音色一致,通过嘴型张圆、口腔张大、牙关分开的方法调节。例如,在歌唱中注意共鸣与行腔吐字相结合,要求吐字服从于发音,并且五个元音的声音位置和明暗程度要统一,同时高音时要符合共鸣和音量、音色的需求。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具体融合策略
(一)呼吸方面的融合
民族唱法非常重视对呼吸的控制,对呼吸的把控有一套自己的准则,而对发声的把控不是很好,有时会忽视对声音的把控。例如,过分在意声带部位与喉咙的振动,不能有效控制发声的力度,使发声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呈现出较苍白单调的歌唱效果。而美声唱法强调将歌唱声音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上,重视腔体的融会贯通,主张有效控制呼吸,虽然发声效果比较好,但也导致歌词吐字模糊。所以,要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取他所长,补己之短,积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势,同时保留自身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共同促进歌唱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民族唱法中,借鉴国外对呼吸方面的把控,学习其呼吸技巧,弥补以往歌唱在气息方面的缺陷,科学掌握流畅呼吸和清晰吐字的方法,使歌唱声音更加通透丰富。
(二)发声技巧方面的融合
在声音训练方面,民族唱法强调通过语言训练促进发声训练,对歌词的表达和诠释比较重视,但是这种过分强调语言练习的行为,使歌唱艺术欣赏性不足,尤其是在高难度歌唱技巧方面,由于过分重视语言而忽视发声会出现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唱高音时,音高上不去或声音尖利,不符合歌唱艺术美感。我国民族唱法通过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弥补了自身在发声方面的缺陷,并结合科学的呼吸方式合理处理真假音,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歌唱效果。同时,根据传统歌唱方式,保留自身歌唱特色和发音特点,提升了民族歌唱的审美性、感染力和表现力。与民族唱法相比,美声唱法在演唱状态较自由,不会像民族唱法那样处于紧绷的状态,能很好地减轻发音器官的负担,降低歌唱发声时对喉咙和声带造成的损害,同时能使咬字清晰,发音洪亮[3]。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对双方都有一定的好处。学习美声唱法在歌唱时的自由状态,可以使歌唱声音更加悦耳,发声更加轻松自由,提升了歌唱艺术的欣赏价值。
(三)咬字方面的融合
由于传统民族唱法对咬字清晰和发音标准有较高的要求,强调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清晰地咬字吐字,同时,注重声音与情感的融合,讲究用声音表达丰富的情感,用情感衬托声音。因此,演唱者需要根据我国语言的发音特色,通过用口腔前部发音,用嘴唇吐字,确保发音的准确性。这种发音方式过于借助口腔发音,会导致发音音量不足,减弱胸腔共鸣,使发音缺乏穿透性,且不够流畅和厚重,影响歌唱效果。美声唱法对演唱咬字发音没有太高的要求,在演唱过程中,为确保发音的流畅和圆润,会将大牙关节张开,通过后槽牙吐字。从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中得到了灵感,将“横向”吐字方式转变成“横竖”方式,使民族唱法既保留了自身特色,又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改善了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声方式,促进了民族唱法发音的连贯、圆润。
三、总结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某些时候又具有相同之处,能通过融合呈现出更完美的演唱效果。我国民族唱法通常借助美声唱法的呼吸技巧、发声方式或咬字吐字技巧,解决唱法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升歌唱艺术的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小东.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探析[J].戏剧之家,2017(9):60.
[2]张锦锋.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大众文艺,2018(20):197.
[3]周洁.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J].北方音乐,2018,38(1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