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2019-06-11李舒婷
【摘要】《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发端之作。本文从演奏力度与速度的把握、踏板的运用、触键的方式等角度,对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演奏技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为演奏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贝加莫组曲》;德彪西;演奏技巧;触键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是世界著名的钢琴音乐,他独特的音乐审美与对音乐自由交流的主张,让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朦胧神秘的美感。《贝加莫组曲》在演奏技巧上很有特色,以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触键的方式
德彪西在《贝加莫组曲》中的触键方式是柔美优雅而无与伦比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水平触键,就是用指腹触键,这样触键面积比较大,发出的声音更为圆润、轻柔。典型的利用水平触键方法的是《贝加莫组曲》中的《月光》,整首乐曲均以水平触键方式完成,多手指之间的连绵连音,前八个小结旋律舒缓,以二度三度进行,音色朦胧、柔和,就像是夜晚月亮所发出的静谧淡雅的光。
(2)垂直触键,就是用指尖触键,这样触键面积比较小,发出的声音更为集中、有弹性。以《贝加莫组曲》中的《帕斯比叶》为例,右手旋律有顿音、断奏、连奏、跳音、保持音记号,而左手旋律基本从头到尾都是跳音,当在弹奏跳音时便需要采取指尖垂直触键的方式,让力量集中,加强音色颗粒感。再比如《小步舞曲》中也有一些跳音,三十二分音符与装饰音,需要控制好触键的方式,让手腕放松,使触键力度稍弱,但仍然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不能弹完一个音后就完全松掉手掌。当跳音以和弦的形式出现时,要关注旋律音,稍微突出右手5指的音。《贝加莫组曲》中的《前奏曲》的结尾处同样需要下沉手臂力量,手掌撑住,将手指立起来,弹奏出ff的力度来表现强音与重音。
(3)歌唱性触键,这种触键方式注意音与音之间力量的传递,强调的是音乐的呼吸,比如《小步舞曲》的26-37小节、83-96小节都需要歌唱性触键,如谱例24中的旋律有四个声部,左右手上声部是旋律声部,触键要深一点,弹奏要连贯,而右手下声部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弹奏时触键需浅一点,弹奏应贴键,这样旋律会更加清晰一些。
二、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加入让音响的力度和色彩都富有变化,在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中,所运用的踏板是比较多的,但是德彪西并没有特别标明踏板应该用在何处,这是因为他对音乐作品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神秘感与朦胧感。《月光》从27小节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琶音连奏,这时需要半踩踏板,即为了避免多个泛音一直连在一起或者出现不必要的泛音而使音响浑浊,需要在全部踩实延音踏板之后,再快速地上下移动一两次脚,使止音器可以提起来。在弹奏时,由于这部分乐段音符较为密集,因此要注意避免出现因为变换踏板而导致音乐的断层,同时手指也要和踏板配合好,要尽可能地连贯。
《贝加莫组曲》中的《帕斯比叶舞曲》的第60-73小节中,每小节第一拍都标注了重音标记,这里建议用踏板去突出重音与和声,但是这里并用不着使音色过于明亮,因此不能将踏板踩实,也不能在整个小节都一直运用踏板。第95-103小节中,低音有和声变换,同时需要变化踏板,从而避免因为出现较多的和弦而影响旋律清晰度,让和声可以清晰的进行。另外,左踏板的运用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用立式钢琴进行弹奏时,左右踏板一起使用可以让声音柔和但也不至于影响旋律本应具有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三、演奏力度的控制
德彪西的作品重视对朦胧意境的营造,力度安排以弱为主,但同时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很少有强起强收的处理,《前奏曲》算是典型的例子。乐曲以f开始,在弹奏时要提前手腕,用手臂的力量落下,使音响效果更为圆润、厚重。在弹奏sf和弦时,要放平手腕,手指用力支撑,加强和弦的厚重感。之后便是十六分音符下行并缓缓减弱,直到第56-66小节开始逐渐加强,到最后以f过渡到乐曲的高潮部分,再以强音过渡到再现部分,从第76小节开始乐曲就持续加强直到最后用ff到达结尾。
《月光》则力度稍弱,《月光》光听名字就仿佛能够看到月光如水的景色,给人静谧安详的感觉,为营造这样的情境,弹奏力度自然要更舒缓一些。乐曲以pp开始,弹奏时将手腕提起慢慢落下手臂,用手指尖肉多的地方触键,使弱音不会出现轻浮的问题。在弹奏低音区时,可以想象琴键上有种磁力在吸引手指,让手指和琴键更好地配合,使音色深沉不会太强也不会太弱。从第9小节后开始对开头的乐句进行再现,高音声部的旋律从右三度音程过渡到高度音程,中次声部的音区也逐渐拉开,在演奏时,力度也要逐渐加强,使音响更具有表现力。乐曲从第5小节开始便进入转折阶段,以一个八度低音接一串对位式的八度和声进行,在弹奏时右手的力度要强过左手一点,将旋律的部分突出。当弹奏第二乐段时,左手旋律由分解和弦组成,起伏比较大并带动高音区的旋律进行,中间声部的变化也为整首乐曲增添了神秘感,在弹奏时要控制好力度,尽量轻却不虚,实却不硬。当乐曲行至第三段,就开始了对月光的重点描绘,一会儿月亮被云层遮住了,月色变得柔和朦胧,一会儿月亮又露了出来,月色皎洁明亮。月光闪烁不定,色彩在一直变化着,但是整体情绪还是比较活泼明丽的,在弹奏时需要让手指与左右踏板相结合,制造一连串的音响效果,但又要控制好音量,不能太过响亮,以免打破了月夜的宁静。到第66小节,乐曲逐渐接近尾声,旋律由分解和弦和琶音组成,其中也做了临时变音记号,如此一来调性开始模糊,在弹奏时,要用手指肉多的地方触键,抬起手腕,手臂落下时力量不减,右踏板不能踩得过实,力度层次可以处理为p-pp-ppp,让声音逐渐慢慢地减缓消失,营造出半透明的效果。
四、节奏与速度的把握
在德彪西的乐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中细微而又丰富的速度变化。
以《前奏曲》为例,这是A B A,的单三乐段。乐曲以Moderato(tempo rubato)作为起始速度,中板又以慢于快板快于行板的速度,大约每分钟88拍,在乐谱上德彪西还做了tempo rubato变化速度的标记,在演奏时需要在整体上保持乐谱上所标示的基本速度的同时,还要保证每个单拍子上要有速度的变化。如在演奏第1-6小节时,第2-4小节应从高点向下的走势和多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做收缩处理,这样走出来的音响会更有起伏感,后7-10小節演奏也是如此。到11-16小节,便以中板速度推进,但是第11小节和13小节上,德彪西作了重音标记,15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作了弱音标记,所以,此处在弹奏时要有速度的变化,这样的安排可以给听众以新鲜感,不至于听觉疲劳。到第17、18小节出现两组三连音,这样的演奏本身就带有速度伸缩处理的效果。德彪西在B部分的开端作了a tempo恢复原速的标记,之后便没有特别对速度进行标记,但是在弹奏时并不是说就以一个速度到底就可以了。B乐段第20-29小节中穿插了许多三十二音符的音型,在弹奏时既保证基本速度又能够给人不同的感觉。第60-65小节和第76-89小节,都有一些强或渐强的强弱符号,对于速度的处理比较相似。虽然速度与音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音乐的高潮在乐段的第60-65小节,为了体现一步步到达高潮的动感,我们经常让速度的快慢与音乐的渐变相结合。在第76-89小节,乐曲快结束的阶段,德彪西再次加深了音乐动机的旋律,速度由慢逐渐变快,一步步加强,但是还是要与做开始所标记的速度相统一,这样不会给听众跳脱感,还会让结束更加干净有力。
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鉴赏与演奏他的作品可以感受他独特的音乐审美,传承他对音乐艺术主张自由交流的精神。本文的分析还是比较浅显的,他的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多次深入的探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该曲的演奏技法。
参考文献
[1]高华曼.论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对音色效果的影响[J]. 黄河之声,2015(2).
作者简介:李舒婷(1989—),女,汉族,山西平遥,硕士,研究方向:键盘(钢琴)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