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礼仪素养与人格魅力分析
2019-06-11宋雁超
摘要: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当中,教师个人的礼仪素养和人格魅力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队伍中的90后教师成员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而在礼仪素养方面可能会产生缺失。对此,有必要强化对教师的礼仪素养培训。
关键词:教师 礼仪素养 人格魅力
对教师行业来说,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之外,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礼仪素养的现状和成因
(一)教师礼仪素养的现状
1.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好动性较强,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常产生一些叛逆行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礼仪素养的培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个任务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需要通过个人的礼仪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加强思想道德和礼仪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大多数教师只将教学作为本职工作,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的了解和关心,无法及时察觉学生不当的行为。并且部分教师自身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礼仪培养,加上一些学校并不重视教师个人的素养,导致了对学生礼仪培养的缺失。
2.部分教师礼仪意识较弱。教师的个人形象对学生的礼仪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打扮得体、懂礼貌、说话和蔼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喜愛,对教育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部分院校教师并不注重个人形象,有的教师打扮太过时髦,穿衣随心所欲,妆容也较浓;还有的教师打扮过于随性,穿衣风格守旧,无精打采,也不能体现出对教师行业的尊重。“敬”是礼仪素养的一部分,只有敬重行业,才能时刻规范自身行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言行,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
(二)教师礼仪素养的成因
1.成长环境独特。当下的教师队伍成员以90后居多,他们生活在经济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独生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其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不重视与他人的交往;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功利主义观念的增强,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人们所抛弃;城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邻里关系被逐渐遗忘;信息化使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这些都造成了教师队伍礼仪素养的缺失。
2.网络的负面影响。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便利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联络,但是也让人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忽视了与周围人的交往。90后沉浸在网络世界当中,寻求着心灵的慰藉,但是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越加淡化,言语沟通能力越来越弱,导致的后果是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缺失。
二、提升教师素养的策略
(一)学校加强文化建设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学校有责任发挥自身在教育事业中的导向作用,组织进行文化建设。在建设活动中,应主要加强对教师礼仪素养的培养,并进行专门的考核,使教师重视个人礼仪素养的养成,从观念上影响教师的行为。学校还应该重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使教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礼仪素养进行培育。此外,应利用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评价以及定期组织问卷调查,调查教师在实际当中的言行是否符合规范。对于教师,也应该尽量多予以激励和表扬,可以组织适当的教职工活动来加强教师队伍内部的交流,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打造出具有教师礼仪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强化传统礼仪教育
礼仪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使个人意识符合社会意识的过程,教师个人礼仪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多方面的成因。对于教师礼仪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强化传统礼仪的作用,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对教师进行文化礼仪教育,开展文化讲座、艺术节、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礼仪文化,从而加强其礼仪素养。
(三)加强对教师礼仪素养的考核
以往师范院校的教师资格证在学生毕业后都会统一发放,但是这样并不能代表师范生的个人能力。因此,在2011年之后,我国实行了教师资格证考核机制,只有通过综合考试的人才能拥有教师资格证,成为合格的教师。对教师的考核必须全面而严谨,应增加礼仪知识的笔试内容,并且在面试时也应考察面试者的仪态、素养等方面。学校在教师入职前也应将教师个人礼仪素养作为考核要求之一,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要教授学生课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个教育目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贯彻礼仪素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晓玲.小学生需要“漂亮”的老师[J].求知导刊,2014(12).
[2]陶玥.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实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3]滕俊博.浅析《论语》中的教师礼仪理念[J].山西青年,2017(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4月2日廊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廊坊市公共文化和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研究”(立项编号:2019097)。
(作者简介:宋雁超,女,硕士研究生,廊坊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关系)(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