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2019-06-11李灿昱李凌洲
李灿昱 李凌洲
摘要:本文将从传承、保护、创新、活力四个层面分析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的文化特色危机,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文化特色危机提出相应对策。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创新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江华瑶族 哭嫁歌 文化特色危机 应对策略 保护与传承
江华瑶族哭嫁歌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德育文化、音乐文化等方面独具特色。但这些文化特色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已显现出传承、保护、创新、活力四个层面的危机,且尚未引起学界关注。为此,笔者专文剖析这四个层面的文化特色危机,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的四层表现
(一)文化特色传承层面的危机
1.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的变革。(1)改土归流后,受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愈发低下,丧失择偶自主权的新娘愤懑难平,通过自发哭唱来释放、宣泄自身情绪,缓解痛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权利、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得到改善。择偶自由化、孝亲文化动摇了哭嫁的存在基础。新娘哭唱不再是自愿的行为,形式化的表演多于文化内涵的彰显,文化特色因而弱化。(3)“文化大革命”期间,哭嫁习俗被要求禁止,传承“保护出现断裂”。(4)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年轻人离开家乡读书、工作,接触的事物愈多,眼界就愈发开阔,思想也就进一步解放,现代婚礼仪式进入视野,传统婚俗逐渐为年轻人所忽略。年轻人在没有哭嫁习俗的外地成家立业,哭嫁歌的生存土壤也就不复存在。其次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与执行,冲击了瑶族的传统婚俗,包办婚姻逐渐改变,“娃娃亲”“同族内婚”“姑舅表优先成婚”的陋习被废除,瑶族女子从旧时婚姻制度的约束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再者,交通改善,出嫁女与娘家的交往联系愈发便利、密切,与以前“嫁女泼水”的说法大相径庭。因此,哭嫁歌场合的受限、呈现次数的减少、文化内涵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改变,使哭嫁对于年轻一代而言重要性减弱。
2.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更新。(1)新旧价值观念交替的影响。旧时瑶族女子用哭嫁表达自己对孩童时期的怀念、离开父母姊妹的依依不舍,老一辈人更是用哭嫁作为评判新娘贤惠、有德行的标准。其时,瑶民普遍认为新娘会哭才能给家庭带来好运,否则会家庭不顺。新娘“不哭不发,越哭越发”的说法盛行一时。而如今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多元文化通过高科技产品迅速传播,哭嫁歌的文化特色在新的价值观念下越趋淡化。(2)新的审美情趣浸染的结果。瑶族青年接受了新文化后,审美情趣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促使婚姻观念的转变。哭嫁不再被视为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越发降低,年轻人在无哭嫁传统的外地成婚时,甚至放弃哭嫁环节。社会的需求越发减少,瑶族哭嫁歌自然降低了青睐度,因此其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扬受到限制。
3.传承人数量与素养的变化。老一代传承人年岁已高,新一代传承人增速缓慢,青黄不接,传承危机逐年加深。瑶族哭嫁歌一般是由已出嫁、为人母的妇女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给年轻、未出嫁的女子。而现在瑶族年轻人多外出求学或工作,老一代传承人和新一代年轻人缺少聚集、交流的时间,瑶族年轻人接触、学习瑶族哭嫁歌的机会极少,限制了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的传承。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小孩两大群体,因其年龄的限制不能成为哭嫁歌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同时江华瑶族青壮年中瑶语被弃用的现象日趋增多,传统节日气氛日益淡化,生活社交习俗日益改变,以歌为媒、以歌代言的婚嫁特色在逐渐消失。
4.哭嫁内涵和仪式流程的简化。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赖以传承的社会基础遭到破坏,哭嫁在内涵、形式上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简化,致使瑶族哭嫁歌的文化特色濒临灭绝。首先是哭嫁流程得以简化。老一辈有比较好的学习对象和社会氛围,较之年轻一辈而言,哭嫁习俗更为普遍,仪式更为全面,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浓厚的氛围。哭嫁技能要求得越高,哭嫁技能也就掌握得更好。而年轻一辈的社会环境越发优越,婚姻观念越发新潮,男女成婚对娘家和婆家并无太大的差异,新娘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越发清晰,出嫁时的离别之情越发淡然,对哭嫁的必要性越加弱化。其次是哭嫁仪式得以简化。如今极少能看到传统哭嫁仪式,更不用说哭唱。虽然少数婚礼仪式还原了部分哭嫁习俗,但是较之传统仪式,仅仅是表象的简单模仿,完全忽略了哭嫁歌的文化内涵。新娘哭嫁时,悲的成分减少,喜的元素增多,甚至有很多瑶族女子在出嫁时已经不会“哭”了,适合瑶族哭嫁歌生存的环境逐渐消失,哭嫁歌的文化特色相应削弱。
(二)文化特色保护层面的危机
第一,展示的方式载体不太全面。瑶族哭嫁歌缺乏多元的呈现方式和展现载体,难以全面展示其文化特色。据笔者实地考察,由于传承人学识有限,哭嫁歌的保护意识不强,因而被访瑶民家中根本没有传承哭嫁歌的纸质文本。加之政府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各家各户难以想到、无法编制出瑶族哭嫁歌普及的读本。如今喜欢看哭嫁仪式、喜欢听哭嫁歌的瑶民主要通过租借录有哭嫁仪式的光碟来欣赏。没有字幕的光碟,年长瑶民听起来很费劲,年轻瑶民听起来不懂;有字幕的光碟,由于瑶族没有民族文字,使用的是汉字,不识字的瑶民对字幕无法理解。有些光碟制作人文化水平低,因而常出现字幕不匹配、不同步、不准确的现象;有些光碟制作人的音乐学识有限,对音律谱调等的处理没有专业理论作指导,导致难以准确记录、高效表达、高度还原瑶族哭嫁歌的文化特色。少数想复原传统婚嫁仪式的新娘,因哭嫁过程极为复杂、烦琐,人力、财力耗费极多,不为村规民约所提倡,担心舆论压力而选择简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哭嫁歌文化特色的彰显。
第二,固态保护形式较为分散。瑶族哭嫁歌没有得到系统的收集,没有完备的形式来科学、系统、高效地搜集、保存、传播从形式到内容的有关资料,难以集中、全面地保护其文化特色。如何将散落在瑶民口中、心中、家中的有关哭嫁歌的文化记忆与民族宝藏加以整合、保护并努力传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法律保护体系不甚完备。瑶族哭嫁歌未得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有力的保护。《江华瑶族自治县条例》虽有明文规定“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制定文化建设事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事业。办好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重视对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保护、修复名胜古迹”,但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细化地规定对哭嫁文化的保护措施。换言之,地方政府虽有保护哭嫁歌文化的意识,却没有设立政策法规来保障,导致哭嫁歌文化特色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保护机制与专门全面的保护措施。
(三)文化特色创新层面的危机
第一,故步自封的艺术形式。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相对来讲,瑶族哭嫁歌艺术形式故步自封,使得哭嫁歌难以汲取其他艺术的形式特点,难以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无法取精华去糟粕,得不到创新,造成自身的影响力减弱、地位衰落,其文化特色推陈出新的难度也逐渐加大。艺术表演形式的程式化、流程的固定性、演绎风格的单一性等因素,使得瑶族哭嫁歌文化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冲击下日益逊色、失去新意。久而久之,与群众产生隔膜,被人们忽视,文化特色进入止步不前的恶性循环圈,发展和创新愈来愈困难。瑶族哭嫁歌一旦停止创新,其文化特色危机便会潜滋暗长。
第二,因循守旧的艺术内容。瑶族哭嫁歌的语言通常是以瑶话及当地方言为主,以哭腔为主要演唱风格,其演唱形式和内容都有固定模式,过于样板化。随着时代的移风易俗,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只增不减。契合主旋律、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文化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一些背离现代婚姻观念的习俗、环节、唱词,在新型婚姻关系正在建立的今天,则显得保守落后。瑶族哭嫁歌没有把握好推陈出新的时代机遇,一些内容远离时代精神,落后时代潮流。因此,因循守旧是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浮于萎靡的症结之一。
第三,封闭落后的创新环境。取精华、去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发扬的源头活水。一是瑶民对于哭嫁歌文化特色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不知道是否应该创新,不懂得如何创新。二是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没有促进瑶族哭嫁歌文化创新的完备体系、运作机制,没有足够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创新任务任重道远,创新者有心无力。三是瑶族依山而居,同外界的文化交流机会相对较少,相应的文化交融现象减少。哭嫁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导致其文化特色的影响力达不到理想的状态。难以发扬自身特色的同时,也难以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四)文化特色活力层面的危机
第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民俗文化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也是国家、民族的特殊符号,应当在继承中发展革新,为其注入时代因子,与时俱进。瑶族哭嫁歌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却缺少与时俱进的能力,不能为自身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不能为民俗文化带来新的发展,致使其文化特色出现活力层面上的危机。瑶族哭嫁歌中虽然体现了“孝”文化,但“自由”“平等”“法制”等新的文化理念没有在哭嫁歌中得到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平等”“法制”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瑶族哭嫁歌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才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第二,发扬传播的缺失。民族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礼仪,而是力倡发现并解决时代问题,展示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要激发瑶族哭嫁歌文化的深层活力,不能单纯维护哭嫁这种习俗,而是要挖掘政府、媒体等有关团体、人士对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的有效传承这一潜力。据研究,有一段时间,哭嫁习俗被要求禁止。后来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提出恢复哭嫁,而是任其自然发展,没有加以官方引导。这样一来,哭嫁存在的推动外力被削弱,导致传承履带断裂。而如今虽然在每次盘王节上对哭嫁传统习俗进行演绎,但仅仅是就结婚当天的哭嫁行为进行相似还原,与真实的哭嫁相差甚远。造访游客只能欣赏到哭嫁歌的一部分,并且由于对瑶族哭嫁文化的了解甚少,无法深入领悟瑶族哭嫁歌的文化底蕴,不利于扩大瑶族哭嫁歌的影响和传播,有效宣传推广工作的缺失,使得瑶族哭嫁歌的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弘扬。
第三,語言活力的遗失。目前瑶族语言族群的成员对瑶语的未来前景不是很看好,转而学习汉语,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子女的培养和学习教育方面,这无疑加快了丢弃瑶语的步伐。而哭嫁歌是建立在瑶语基础之上的,如果失去本民族的语言,瑶族哭嫁歌将少了灵魂。现如今,在学校、工作环境、网络新媒体等的影响下,使用瑶语的瑶民人数减少。瑶语使用最多的为老一辈,当地年轻人几乎不再将瑶语作为母语习得,不使用瑶语交际,语言代际的传承出现危机,进而影响以瑶语为载体的哭嫁歌文化特色的传承。瑶族具有很强的口耳相传的传统,有语言无文字的处境,使得瑶族哭嫁歌没有书面材料,只能转化成汉字记录材料。因民族间的语言差异不能十分准确地记录瑶族哭嫁歌,再加上瑶民对哭嫁歌持消极或弃置态度,也造成瑶族哭嫁歌语言活力的濒危。
二、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文化特色传承层面危机的对策
1.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对瑶族哭嫁歌文化的保护工作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瑶族哭嫁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立项,呼吁群众响应号召,树立危机意识,主动迈出抢救性传承的步伐。
2.政府要努力改变民众思想,纠正民众固化的错误观念,引导民众转变一味求新求异的审美心态,使之意识到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激发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调动民众的行动积极性。
3.明确传承、保护两大主体职责,完善家族、师徒、大众三位一体的传承人培养、保护体系,坚持自然传承与家庭传承互补结合,有效改善“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状,杜绝“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现象的发生。
4.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成立专项帮扶基金,给予传承团体、机构及民间有志人士相应的经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保障。保持人文关怀,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提高相关人士的社会声望及地位。
5.积极组织大型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为熟知、热爱瑶族哭嫁歌文化的中老年人提供展示、娱乐、调节身心的舞台,从而充分利用活动的影响力,深化群众的认知,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拓宽传承途径、加大传承动力。此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活动组委会,将演出、工作人员的招募、评选、换届等事宜纳入正轨,倚靠平台力量,将老一辈与新一辈传承人之间的桥梁纽带稳固联系起来,培养、弘扬老一辈人主动传授、年轻人欣然受教的传承风气。
6.高度重视瑶族哭嫁歌传承的形神兼备,用形式的传承为内容、文化内涵的传承做铺垫。
(二)文化特色保护层面危机的对策
1.展示方式的多样化。采取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相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的方式,来全方位立体生动地展示文化特色。通过微博、微信、QQ、知乎、博客、论坛、贴吧、电视、电台等多个渠道,通过文化节、民族节日庆典、专场真人秀、传统工艺品产销等多个途径,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样式,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相关文化空间、生态环境、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角度来进行展示。
2.保护形式系统化。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发、信息库的建设、模式的推广,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魔力,系统、科学、全面、真实地记录瑶族哭嫁歌的原始样态,将其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以文字、音频、照片、视频等为载体,综合采用VR、AR、MR等数字人文技术,实现数字化采集、分析、编目、存储与应用,延长文化特色记忆的留存时长。推行文化生态园区保护模式,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瑶族哭嫁歌原汁原味地保存,使之成为“活文化”。
3.法律体系完善化。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尽快制定、颁布关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保护的中央和地方法律法规,细化相关条例,辅以专家咨询制度,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增强有关部门的责任心、紧迫感,激发群众的注意力、敬畏心,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参与。
(三)文化特色创新层面危机的对策
1.培养创新意识、改善创新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三箭齐发。转变瑶族人民固化的思维观念,积极营造人人要创新、人人懂创新、人人会创新、人人能创新的社会氛围。
2.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创新双管齐下。在立足整体、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保护体系。内容上有创新,形式上有创意,使瑶族哭嫁歌在传承的过程中形神兼备、内涵丰富,做到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
3.明确创新目标,培育创新动力,营造适宜的环境,注重固本溯源。政策宣扬辅以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将时代精神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融入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中,挖掘内涵,革故鼎新,促使哭嫁歌文化特色在创新的土壤上枝叶繁茂,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四)文化特色活力层面危机的对策
1.打造品牌,彰显特色。(1)发挥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创新传播途径,打造品牌效应,彰显文化特色,吸引受众,激发发展活力。(2)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真人演出、情景复原演艺活动,例如策划音乐剧展演、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满足群众的审美情趣、精神需求,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唤醒大众自觉承担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焕发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的深层活力。(3)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例如充分利用文化优势结合旅游资源,生态和环保实现科学发展,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提高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带动旅游品牌建设的目标,使瑶族哭嫁歌的文化特色为人所知、为人所用,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保留深层活力。创立以“瑶族哭嫁仪式”为主打品牌的婚庆公司,使因人力、物力、财力紧缺,过程烦琐而望而却步的新人成为传统婚俗仪式的帮手。
2.寓教于乐,与时俱进。(1)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促进瑶族哭嫁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代代相传。例如将瑶族哭嫁歌编入地方教材出版发行,在教学时配套使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瑶族哭嫁歌传承人刻录哭嫁歌光盘、制作哭嫁视频。开设选修课、兴趣班,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教学内容等级序列分明、衔接自然。开展以瑶族哭嫁歌为主题的系列文娱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知识大讲堂等。(2)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华瑶族哭嫁歌具有鲜活的语言文化特色、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浓郁的德育文化特色、灵动的音乐文化特色,是时代风土人情的结晶,是民俗文化的宝藏。因此,本文的探讨对江华瑶族哭嫁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创新都将产生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伊姝瑾.浅析土家族哭嫁婚俗现状[J].青春岁月,2013(01).
[2]陈世海.青年女性哭嫁习俗: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J].青年研究,2009(05).
[3]范俊军,宫齐,胡鸿雁.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民族语文,200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第十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点项目“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研究”(校科字〔2017〕2号:22);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江华瑶族哭嫁歌文化特色危机研究”(湘教通〔2017〕205號:525)。
(作者简介:李灿昱,女,衡阳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李凌洲,男,湘南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