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南民歌《洗菜心》的起源及歌曲特征
2019-06-11张梦云
【摘要】湖南,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加上湖南人民热情泼辣的秉性,孕育出了节奏明快,清新率真的花鼓戏。《洗菜心》就是一首源自湖南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融合了花鼓戏的特点,语言和演唱风格极具地方民歌色彩。本文分别从《洗菜心》这首歌曲的发展起源,语言及歌曲的曲式研究,旨在帮助塑造歌者的形象及准确把握演唱风格。
【关键词】湖南民歌;洗菜心;起源;曲式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一、《洗菜心》的发展起源
花鼓戏在湖南地方戏曲中影响较大,是我国戏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所有花鼓戏的总称,包括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各个剧种。《洗菜心》是一首流行于湖南的汉族民间小调,同名曲目在我国汉族流传较广,在湖南就有好几种版本。以湖南花鼓戏《洗菜心》为例,笔者翻阅了很多文献,都没有对《洗菜心》深入研究的书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艺活动形式繁多,但是花鼓戏的受众却越来越少,所以笔者觉得对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研究是需要的。经过笔者实地调查,加上大量查阅得出结论,因其有文字记载且比较具有代表性,望城民歌《洗菜心》是目前可考究的最早版本,选自《湖南民间歌曲集》长沙市分册)》,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曲调来说,都与现今版本的《洗菜心》有很多类似之处。经过长期的发展,民间艺人在演唱及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即兴创作性,也没有专业的相关人员记载,这就导致歌曲的信息流失在民间。经查阅,花鼓戏流传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五次再创作过程,分别是:最初版本有文字记载且比较典型的,望城民歌《洗菜心》;1949年之前,花鼓戏艺人杨福生将《洗菜心》改编成五个段落,在这个时期由于歌词的原因,这首歌曲被认为是不雅的市井小调,被禁止演唱,所以一些民间艺人只能在街头以清唱的形式传承;再到解放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徐淑华将洗菜心进行了改编,并填上新词,创作了《双送粮》;再到1964年,盛唐河对《洗菜心》的曲调进行了改编,创作了《打锣鼓》;最终在传唱过程中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今日多种风格的《洗菜心》。虽然现在流传的《洗菜心》的版本很多,但被运用的最多的是杨福生创作的版本,其五段中的前三段出现的次数最频繁。无论这首《洗菜心》在后世如何变化发展,它的源头始终都是—民歌,可以说没有民歌《洗菜心》就没有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发展。
一、《洗菜心》的语言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如地方花鼓,花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民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洗菜心》这首歌是湖南花鼓戏的代表曲目,现已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学曲目,多次出现在各大专业比赛舞台上。《洗菜心》这首歌曲的语言极具地方风味,整篇短小精悍,旋律明快,节奏跳跃欢腾。在语言上,湘语系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湘语系没有前后鼻音,常常“N”与“L”不分,也没有翘舌音。语言方面得注意到,歌曲中的“奴”念“lou”,“忽”念“fu,”“河”念“huo”,“戒”念“gai”,“只”念“za”,“哥哥”念“guoguo”,“半”念“boen”,“和”念“huo”,“大”念“dai”,这些夸张的咬字更能贴合戏曲演唱的特点。歌曲生动的描画出一位少女在河边洗菜思情郎的俏皮形象,这种俏皮之处还表现在歌曲中有多处下滑音,颤音,甩音等,与湖南民歌热情自由的风格十分贴合,如第一句“奴在绣房中”,“奴在”就有明显的下滑音,音调先扬后抑,为主人公后面的叙事作出铺垫更好过渡。这首歌曲是典型的二句式歌曲,每句句尾都有颤音装饰,将以为活泼率真的少女形象刻画的十分生动。歌曲中段的“花舌”部分是本首歌曲中的一大亮点,不可或缺。这一技巧对于美声唱法的学生是要求必须掌握,因为很多国外的声乐作品中都有这一技巧的运用,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在作品选择中将受到限制。就中国作品而言,需要展现“花舌”技巧的歌曲不多,但大部分花鼓戏中多有“花舌”,若想学习这一类型作品,建议掌握。歌曲后面部分从“哪一位年少的哥哥”开始一字一顿,由慢回原速,要注意的是,“许他的烧酒有大半斤”中的“大”声音集中“飙”出去,要把湖南妹子的“辣”劲展现出来。结尾“花舌”重现,颤音收尾,全曲在热烈高昂的音调中结束。
二、《洗菜心》的曲式分析
这首歌吸收了湖南民歌传统的音乐元素,结合了花鼓戏的旋律,对原始版本《洗菜心》进行了丰富。从曲式上看,这是一首工整的变奏曲式,民族羽调式。歌曲以“la,do,mi,sol,la”四个主干音不断丰富加花,形成了花鼓式的典型小调曲牌。歌曲的(5-16)小节为主题部分,(21-32)小节和(37-49)小节是(5-16)小节主题部分的变奏部分,每句分为12小节,前奏(1-4)小节,间奏(17-20)小节,(37-49)小节都为4小节,结尾(50-51)小节是(37-49)小节的重复。歌曲的前奏以欢快的锣鼓伴奏开头,4小节的开场,将观众快速带入到情景中,仿若自己是那位洗菜的少女,前奏以“la,do,mi,sol”四音组成,开门见山就为羽调式。(5-16)小节进入歌曲的主题部分,讲述的是少女在闺房绣花被妈妈娘唤去洗菜的情景,这一部分速度适中,以主人公为第一视角进行事件叙述,节奏欢快且曲调歌词朗朗上口。间奏部分(17-20)小节与前奏(1-4)小节的旋律完全重复,然后过渡到(21-32)小节,这一部分是主题部分(5-16)小节的变奏,进入这一部分之后,歌曲加入了一些跳音音符,加强了少女的俏皮活泼形象,跳音的感觉也像是戒箍子掉入水中的感觉,使音符旋律的形象更贴合音乐本身。(37-49)小节是(5-16)小节的第二次变奏,这一部分旋律也发生了变化,速度由慢回原速,最后在羽音上结束全曲。
三、学习感悟及总结
湖南民歌《洗菜心》产生于民间,传唱于民间,通过艺术家们在传承中不断完善,才具有今天这样鲜明的地方特色。笔者从这首歌的学习中感悟到,想要演唱好一首歌曲,首先要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把握好演唱風格及技巧,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区歌曲的学习还得要掌握好它地方的语言特色。在演唱《洗菜心》这首作品时需要将气息扎深,歌唱位置高,声音灵巧通透,避免笨重闷沉的声音,否则呈现出来的声音与曲中所表达的活泼俏皮的少女形象不符。曲中还有大量的甩音,颤音需要歌者能将气息自如运用。对于演唱者的选择,笔者认为性格张扬“泼辣”的女生能将这首作品更好的呈现。近代民族音乐与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就像中国民族音乐这棵大树上两棵紧紧缠绕的常青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应该相结合来看,相互促进,求同存异。本文分析了《洗菜心》这首歌曲的发展起源,歌曲的语言特色和曲式特点,旨在加强这首歌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传承性。
参考文献
[1]匡泓锦.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
[2]骆文静.湖南花鼓小调《洗菜心》的演唱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3]李珊珊.湖南花鼓戏唱腔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6):148-149.
[4]汤芳.浅析湖南民歌《洗菜心》的演唱特征[J].科教导刊(上旬),2013(34):88-89.
作者简介:张梦云(1995—),女,苗族,湖南湘西人,贵州民族大学2018级音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