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视角下的《牡丹亭》
2019-06-11许云伟康翠
许云伟 康翠
本文运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从语场、语式、语旨三方面来简要分析“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进而让读者从新的视角品析这部著名戏曲的语言及其语境背景。
1 引言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在语言学界一直备受关注。在张德禄和胡壮麟等将语域理论引进国内后,将该理论运用于语言教学、语篇分析、问题学、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比比皆是。其中,运用语域理论分析方言,戏曲等的热潮在学术界也逐渐兴起。本文将借助语域理论,从语场、语式、语旨三方面来简要分析享有“临川四梦”之称的《牡丹亭》。
2 语域理论
关于语域的概念,不同学科给出的定义不径相同。在社会语言学里,语域被定义为“根据使用目的而形成的语言变体”。使用目的不同,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为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变体。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此外,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跟语言使用的语境密切相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他们认为:“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即决定着讲话者在这一文化语境中能够说的话。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语境中实际说的话”。
而韩礼德将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语式(mode)、语旨(tenor)。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以及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以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式指说话的方式,即言语活动采用的渠道或媒介,比如是说还是写,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采用何种修辞方式等;语旨即说话的基调,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影响语域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引起参与者所交流的意义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
3 从语场、语式、语旨分析《牡丹亭》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牡丹亭还魂记》。该剧讲述了杜丽娘倾心于梦中书生柳梦梅,伤情而死,化为魂魄,苦苦寻找,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3.1语场
《牡丹亭》反映了主人公杜丽娘对落后的封建礼教的不满,抨击世俗礼教,热情赞美为挣脱封建教條束缚和争取正当幸福生活的年轻姑娘。作者构思奇特出新,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绚丽多彩,主要人物个性鲜明。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醉扶归〉
原来为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
以上呈现的场景有:高墙深院,孤芳径庭,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响彻后花园。那个庭院很美,而杜丽娘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园中观赏,由此读者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女子思想上所受到的约束。她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在小小的庭院当中,对于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对自然的向往热爱形成了强烈对比。但是这种对比却暗藏于读者的心中,由此而做到读者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3.2语式
古代戏曲让人容易理解,是一种平民文化。很多时候被用作话本演绎,通俗易懂,且能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不同的宫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朗朗上口,多一份熟悉感。文中,作者既运用了文言文的格式,句子讲究对仗工整,形成了一定的磅礴气势;同时引入了日常话语,亲民化。
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柱尽沉烟,抛残縤线,凭今春关情似去年?
在各种唱调的配合下使得音律更加婉转,富有美感。这可让读者不禁联想到《诗经》中的一些句子,如芳草萋萋,秋水伊人。通俗的辞调,使得戏曲流传盛广。徘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读者真挚的情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掘杜丽娘所传达的精神鼓励。
3.3语旨
语旨包含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的基调。基调会影响和制约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亲密,语言的正式程度越低。而汤显祖的戏曲受众范围广,他所使用的语言通俗但生动。但是由于他的成长背景,他把雅文化灌输于文章之中,充分展现了个人才华的同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在敢于突破文体局限的同时,也打破了世俗的观念,批判封建教条,促进社会青年思想进步。这与当时的西学东渐相吻合,追求人格上的解放,摆脱封建道德的约束。
4 结语
综上所述,语域理论中语境三变量(语场、语式、语旨)影响语篇的形成,导致产生不同的语域现象。本文运用语域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语境因素的角度简要分析了《牡丹亭》,体现了语域理论在戏曲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其与其他领域理论的结合有待探究。
(作者单位:华东交大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