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高校重塑人文科学板块的时代意义

2019-06-11周浩泽

科学与财富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人文精神高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上开始重视专业理论的培养。然而,在人文科学板块的设计上却存在着不足,导致对于大学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人文科学板块的重塑工作,此篇文章主要是阐释重设人文科学板块的意义与可行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文科学;大学生;人文精神

大学课程中所指的人文科学是指集西方文学、哲学与历史等于一体的系列课程,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作了较大的区分。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关键,人文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当今社会,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伴随功利主义、思想空虚、无信仰、价值观多元化等矛盾冲突,学生开始崇尚西方的理性与逻辑思维,忘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迷失自我,重视自身利益,缺乏互帮互助的精神。而且,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用逻辑思维处理人情世故,不善于表达自己,甚至是对于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过分追求物质,缺乏理想与信念。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再加上学校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投入较低,使得高校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一、高校对于大学生人文科学板块学习现状

现如今,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类的学生,都是以应付考试的心态进行学习。例如文科生仅仅是学习专业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借助实践进行验证,不具有探索精神,并没有将理论作为生活哲学从而进行学习。与之类似,理科生仅仅只注重自然科学理论的学习,较少的学习了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忽视了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重塑人文科学板块?这是学者与从事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作者认为,究其原因应该是知识权威与盲目学习西方唯科学主义,导致市场经济具有较高的功利性,使大部分人产生了实用主义思想,反观人文科学的学习,并没有得妥善处理,而且,大部分学校都较为重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工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重视人文学科,投入成本较少,虽然设置了人文学科类专业,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高校的不重视,社会的忽视,最终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这将会影响大学生三观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科学的学习,努力培养出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大学生人文科学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面对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提高。借助于互联网,信息的储备量得到了快速提升。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与此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仅仅只具有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无法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学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也应该重视学生更方面能力的培养问题。优秀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够作为考核大学生是否能够进入社会发展的标准,还应该帮助学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未来有自我追求,这才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指标。高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知识与人文素养的人才。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不是一个仅仅只会读死书,只会一味地做事却不追求自我价值和不明辨是非的学生。检验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优秀的标准,不应该仅仅关注各科成绩,还应该关注这个学生准备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现阶段,大学时代的学生,并没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心理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建立仅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发展成熟,在这一阶段,价值观极易产生变化,容易得到纠正。所以,高校教育中,不仅应该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联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建立合理的人文科学板块。高校应该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而努力,使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学会独立思考、适应环境、明辨是非、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学会帮助他人,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懈努力,树立人伦责任感,对三观有感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导向。

三、如何进行大学生人文科学的培养

实际操作方面,学校应该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虽然工程项目的编排学习的是西方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在工科类课题项目研究中应该压缩不必要的时间,鼓励老师研究人文科学项目的。并且,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社团自己举办的各种读书会以及文化交流会等。在安排公共选修课方面,学校应该做到严格把关,将浪费学校资源,不必要的课题进行替换,增加具有人文科学新的课题研究;大型学生活动时,应该合理利用媒体以及学校的广播,动员老师与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另外,学校应该重视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平时多鼓励,培养其的人文精神。学校对于人文科学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在良好的氛围之中进行学习,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通过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提高自身生存技能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对于大学生走向社会非常关键。

四、总结

因此,虽然人文精神属于文化层面中最高的一种价值追求,但是这一精神对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国家甚至是全世界都极为重要,也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影响十分巨大。不管个人还是集体,都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通过该方式,从而建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作为培养国家与社会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是高等知识分子的成长摇篮。因此,在保证大力投资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人文科学的培养工作,保证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得培养,以期于通过人文科学从而保证人才的质量。并且,学校的最终培养目的应该是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今后社会的发展来说,期望高校能够重视人文科学,重塑人文科学板块,这对于时代的发展有较大的帮助,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板块概念及其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张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03)

[2]对装饰专业三大板块衔接体系的探究[J].徐可.中国校外教育. 2014(09)

[3]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理念建构与改进策略[J]. 杨彩霞,邹晓东.教育发展研究.2015(03)

[4]基于素質教育的高职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曲倩劼.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作者简介:周浩泽,出生年月:1997/04/2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浙江省舟山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物理.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人文精神高校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在“实践”中研究人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抓好四个渗透,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