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驱动机制研究
2019-06-11赖瑜君孟磊鑫
赖瑜君 孟磊鑫
摘要:本文在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问卷法等内容基础上,逐步筛选出驱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因素,通过分析各驱动因素间的功能、作用,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动力系统,根据动力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关联效应得出最终的驱动机制模型。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驱动机制;广西
一、引言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禀赋丰富、类型齐全、内涵深厚,据不完全统计可知,广西拥有741项少数民族非遗;在国家所公布的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中,广西共有9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排在全国的第三位。[1]可见,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和特色村寨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承发展形势严峻。如何加强对特色村寨非遗的活态保护,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特色村寨建设的主要任务。对此,本文全面分析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驱动因素,构建出非遗活态传承动力系统,以期助力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驱动因素的确定
本文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理论遴选、专家咨询和专家问卷两轮分析,最终确定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驱动因素。
(一)第一轮驱动因素的确定
为进一步给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驱动因素的甄选提供理论参考,特搜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非遗传承驱动因素的研究成果,选择较具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非遗保护现状,在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指导下,邀请了桂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等研究领域的16名高校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了28项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驱动因素,构成第一轮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非遗的传承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非遗名录等级情况、文化消费需求、非遗保护机构、社会重视程度、传承场所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人队伍建设、外来文化冲击、政策法规、族群迁移、科技进步与创新、群体性技艺失传、资本资源、非遗的生存环境、学术研究、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需要、企业经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学校教育、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媒体传播、非遗的价值与功能、民间组织、非遗的创新变革能力、非遗信息系统。
(二)第二轮驱动因素的确定
虽然经过理论遴选和专家讨论得到的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第一轮驱动因素,能够较为集中地反映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所选取因素的主观色彩仍相对较强,因此,有必要运用专家问卷法对其进行进一步修正。本文运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驱动因素的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及整合专家所提具体修改意见,现对第一轮驱动因素做如下修改:
(1)将“文化消费需求”修改为“市场需求”。部分专家表示,市场需求是推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的较大外部驱动力。然而,当前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过程中,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为多样化,不仅包括文化产品,也涉及一般意义的普通产品,因此,建议将其调整为“市场需求”。(2)将“非遗的生存环境”改为“非遗生存环境的变化”。部分专家认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的生存环境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3)将“非遗名录等级情况”修改为“非遗的稀缺度和濒危程度”。部分专家认为非遗的稀缺度和濒危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非遗的等级情况,进而影响到非遗的传承。因此,应探寻驱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更为深入的因素。(4)將“非遗的传承方式”改为“非遗传承方式多样化”。部分专家表示目前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的传承方式日渐多样化,应突显的是传承方式类型的增多,而“方式”一词并未能表明其类型的多样。
综合计算结果和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第二轮驱动因素,共包括26项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非遗的稀缺度和濒危程度、市场需求、非遗保护机构、社会重视程度、传承场所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人队伍建设、外来文化冲击、政策法规、族群迁移、科技进步与创新、非遗生存环境的变化、资本资源、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需要、学术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企业经营、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学校教育、非遗的价值与功能、媒体传播、非遗的创新变革能力、民间组织、非遗传承方式多样化、非遗信息系统。
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动力系统的构建
根据系统动力学、“推拉”等理论,结合经过两轮筛选的驱动因素,按照各驱动因素的功能与特点,将驱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动力归纳为:推力、拉力、支持力和中介力四种力量,构建出由推力系统、拉力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组成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动力系统[2]。
(一)推力系统
推力系统是推进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外在助推力,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重视程度、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外来文化冲击、族群迁移、非遗生存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需要八个方面。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推力系统中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线有两条。一条是: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多样化——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社会重视程度提高。这条线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色村寨非遗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的鲜明特点,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是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另一条是: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多样化——外来文化冲击——族群迁移——非遗生存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需要。这条线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日渐多样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体验,浓郁的民族氛围感受,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外来文化的入侵使社区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非遗及其生存空间遭到一定的威胁,村寨内不少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引起现代意义上的族群迁移,使得非遗传承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二)拉力系统
拉力系统是由拉动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内在驱动因素所构成的子系统,主要包括特色村寨建设、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非遗的价值与功能、非遗的创新变革能力、非遗传承方式多样化、非遗的稀缺度和濒危程度六个方面。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拉力系统由非遗的价值与功能、非遗的创新变革能力、非遗传承方式多样化、非遗的稀缺度和濒危程度这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特色村寨建设与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非遗的价值与功能是拉动其传承的直接动力;非遗的创新变革能力是促进其传承的内在动力;非遗传承方式多样化是促使其活态传承的重要因素;非遗的稀缺度和濒危程度为衡量其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据。
(三)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支撑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环境系统,对其传承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支持系统要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支持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硬件建设,包括非遗保护机构和传承场所建设两个方面;软环境是支撑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软件建设,主要体现在传承人队伍建设、政策法规、科技进步与创新、资本资源和学术研究五个方面。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环境支持和软件环境支持,其中硬件环境支持涉及非遗保护机构、传承场所建设;软件环境支持包括传承人队伍建设、政策法规、科技进步与创新、资本资源和学术研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支撑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有效开展。
(四)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中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通过中介系统的宣传扩大特色村寨活态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传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特色村寨居民通过一些中介组织加深对非遗的认知,增强其文化自信和自觉,使其主动参与到非遗活态传承。本文所研究的中介系统主要由企业经营、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民间组织、非遗信息系统五个要素组成。企业经营主要对特色村寨非遗进行开发利用,为其传承提供了民间资本支持;学校教育是通过将特色村寨非遗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方式,为其传承培养后备力量;媒体传播主要是对特色村寨非遗开展宣传、推广,提高了非遗知名度和影响力;民间组织主要通过对非遗的组织和协调,为其传承提供人员、技术支持;非遗信息系统主要强调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存,利用現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其传承的可持续性。
四、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驱动机制模型
通过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的研究分析,可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传承动力系统包括推力系统、拉力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而这一驱动作用即是其驱动机制的体现,具体的驱动机制模型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各子系统又由多个驱动因素组成,这些驱动因素不仅对各系统产生影响,而且还与系统内的驱动要素相互作用,从而驱动着非遗传承,由此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活态传承的驱动机制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德彬,文冬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J].桂林师专学报,2017(3):18-22.
[2]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11):16-26.
作者简介:赖瑜君(1997—),广东河源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2016级旅游管理(职师)专业本科生。孟磊鑫(1998-),山东济南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2016级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活态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