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等生学习潜能,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9-06-11庾杰
庾杰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刻苦,但却成绩平平。这种“怪像”之所以会出现,到底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急需调整呢?我认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同时存在。本文就基于这一现状,对如何充分挖掘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潜能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个简要阐述,以期切实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中等生;初中数学;动机;信心;效率
正是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基础或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大部分教师通常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中等生这一教学群体,如此不仅背离了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结合中等生的学习实际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调整,并以此来挖掘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增强中等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以使数学教学更具普惠性的特征。
一、分层教学,强化动机
实际上,中等生学习的自觉性还比较强,但是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着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进而导致的结果便是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偏低。鉴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依据中等生的学习实际来进行分层教学,以使学生能够拾级而上,进而在打破中等生“上游难争、下游危险、中游保险”的平衡心理的基础上,强化中等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二、激励评价,建立信心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基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中等生的学习体验,并善用激励性评价来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以使其能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例如,在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时,我除了会给出既定的分數,还会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加油打气”,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实际上,中等生的数学成绩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虽然分数不至于太低,但是也难以有大幅度的提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在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等方面与优等生有一定差距之外,更主要的在于中等生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我会对中等生采取“激励式评价”,即无限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培养习惯,提高效率
思维的惰性是导致中等生数学学习成绩始终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中等生而言,他们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而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力,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较低。鉴于此,为了提高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我们应当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并致力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使学生能够“付出最少的精力,收获最大的效果”。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我会在前一天为学生罗列出预习提纲。以“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这部分内容为例,课前,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探究:1.乘法运算律都有哪些?2.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是什么?3.单项式乘法的法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其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4.单项式乘法的法则内容是什么?5.单项式乘法需注意哪些问题?如此,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不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指明了方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还促使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有利于提高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中等生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主体,班级整体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等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充分挖掘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以使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都能够得到不同幅度的提升,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梅.让“中间地带”不再被遗忘——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中等生的转化[J].数学教学通讯,2016(32):2-3.
[2]刘翠英.提高初中数学中等生成绩的做法[J].教育,2016(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