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探求语文之美

2019-06-11韩刚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信语文核心素养创造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三篇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以文本为载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培养核心素养下,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效果及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解读文本,提升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深度解读文本,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内外,促进语文教学情境化、信息化、资源化,在诵读、品析、鉴赏中,让学生探求、感受、丰富、升华语文之美,促使语文核心素养开花、落地和结果。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传承;自信;思维;提升;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安排了写景状物类散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教与学应该在学生语言建构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进行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吸收、品鉴、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品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所选三篇文章,都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陆蠡的《囚绿记》。按照教材要求,学习(教学)的重点为优美隽永的语言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体会文中对山川美景的细致美妙的描绘,感受作者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其实,在写景状物抒情时,三篇美文,各不相同,相映成趣。在培养核心素养下,引导学生主动搜寻、收藏作者及文本的背景、图片、视频资源,有效选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发现、探求文字、文本之中蕴含的语文之美,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提升語文核心素养。

《荷塘月色》:以诵读为主,展示荷塘、荷花的优美图片,重点品析文中工笔细描的妙用,结合比喻、拟人和通感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画面美和情韵美:月下荷塘(荷香、荷韵、菏波)、塘上月色(朦胧、宁静),在动静结合中,既有零星点缀的白花、凝碧的波痕,还有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灌木)、稀疏的倩影(杨柳),有不均匀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一切,彰显动态美、色彩美、和谐美。由此,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但更有“淡淡的喜悦”。围绕荷塘,作者从“带上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进去”,由“心里颇不宁静”到求静、得静,显示《荷塘月色》从结构、情感上,内外都是圆形的。其实,我们的人生历程也许就是圆形的,某种轮回、历练、磨难可能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之美不言而喻,学生品读美句美文,能有效提高审美品位。品读中,感受语文之美。

《故都的秋》:齐读、诵读后,展示郁达夫人生经历,了解、认识“静的文学”,分组解读文本,重点赏析白描手法的巧用,结合排比、比喻,在与南国之秋的鲜明对比中,文章显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和悲凉。悲凉是故都之秋景物的特点,但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北国之秋清静和悲凉的情调,区分悲伤与悲凉、伤秋与赞秋。在悲凉、安静中,师生鉴赏《故都的秋》,慢读细品,读出抑扬顿挫,品出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是北平的秋,而是故都的秋,凸显文章的文化底蕴。在白描中,文中无鲜艳色彩,不事雕琢,却显自然之秋色、秋味,在古文化氛围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更加丰厚。在品味中,丰富语文之美。

《囚绿记》:在男、女生分组诵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以问题串讨论、探究,推进文本解读。第一个层面,走进作者、解读文本,学生结合掌握的资源,理解陆蠡的无限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在抗战年代,一直坚守文化岗位。《囚绿记》中满怀深情,期盼自由,歌颂、赞美绿枝条,是对高尚的精神品格和民族气节的礼赞与认可。第二个层面,围绕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词,解读文本。文章写景时细致状物,由物及人,写出了绿枝条的美:柔软的卷须、折叠的嫩叶、淅沥的声音和婆娑的摆舞。围绕以下关键句(词):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藉,它是快乐。引导学生展示、归纳绿的象征意义——象征青春、幸福和爱。第三个层面,深化文本意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在学生充分探究后,深化、认识《囚绿记》的意义在于不仅揭示绿的象征意义,更由物及人,揭示生命意识和价值意义:充满希望,争取自由,快乐幸福。文章写景状物,更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传递正能量,令人深思,给人鼓舞!由此,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完善人格,健康、全面、快乐成长。探究中,升华语文之美。

在单元结课时,师生互动,再次讨论比较、深度解读三篇名作,细化文本的价值与意义:《荷塘月色》工笔细描,月色映衬下,有美丽的荷塘,动静结合的荷塘上,有月色朦胧,月色、荷塘和谐如画,声情韵致,和谐配合,诗情画意如在目前,圆形的《荷塘月色》就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佳作,尽显于读者眼前;《故都的秋》妙用白描手法,着色朴素、自然,在清静、悲凉中,品读出故都秋的色与味、姿态与意境,感受故都的秋背后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囚绿记》着力写景状物,在感受作者追求自由、积极进取中,揭示绿的象征意义:青春、幸福和爱,由物及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和价值意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维能力、品质,进行审美创造。

总之,以文本为载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培养核心素养下,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效果及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深化文本的价值与意义,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内外,促进语文教学情境化、信息化、资源化,在诵读、品析、鉴赏中,让学生探求、感受、丰富、升华语文之美,促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生根、开花、落地和结果。

附    注

本文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总课题“学校美育与人生发展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名称:中学各学科实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课题编号:RSMY16001-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获得总课题组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作者简介:韩刚,1967年生,陕西省西安市蓝田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西安市骨干教师、高中课改先进个人,全国创新名师,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自信语文核心素养创造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