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蝴蝶文化”梳理在《永远的蝴蝶》教学中的作用

2019-06-11牛巧梅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主题蝴蝶

牛巧梅

【摘要】蝴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重寓意:蝴蝶美丽、多姿,象征着美好事物;蝴蝶双飞、缠绵,象征着爱情和眷恋;蝴蝶轻灵、飘忽,象征着虚幻和梦想、再生和复活。《永远的蝴蝶》一文作者以蝴蝶喻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致命车祸的恋人樱子,写出了自己的深深愧悔和不尽怀念。教学中教师将文中的“蝴蝶文化”挖掘出来,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主人公樱子的认识,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关键词】蝴蝶;蝴蝶文化;主人公;主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蝴蝶”在中国传统诗文中很常见,它外表美丽,姿态翩然,文人墨客常将它和美人、美景并提,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蝴蝶多成双成对出现,人们习惯以双飞蝶来喻缠绵、甜蜜的爱恋;蝴蝶轻灵、飘忽,象征着虚幻和梦想、再生和复活:“蝴蝶梦中家万里”“蝶梦水云乡”分别说的是思乡梦、向往自由之梦,“庄周梦蝶”则道出了物、“我”转化,在逍遥之境中的再生和复活。

《永远的蝴蝶》一文作者将“蝴蝶”列入文题,喻指自己美丽而短命的恋人樱子,字字句句写尽失去恋人的悲伤、痛心、悔恨、绝望,教学中师生共同挖掘出“蝴蝶文化”的内涵,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主人公樱子的认识,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一、深化对主人公的认识

《永远的蝴蝶》是一篇小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一个春雨飘飞的日子,恋人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致命车祸。 全文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主体,用回忆的方式展开,充满抒情气息和悲伤色调。

课文简短明了,除交代寄信那天樱子穿着白色风衣外,并未对她的外貌进行描写,亦未对她的言行过多着墨。在这种情况下,若想于课堂上让学生正确理解主人公樱子的形象,除了找出文中对樱子寥寥数笔的描写句子外,就必须借助“蝴蝶文化”来解决了。

课文中对樱子着墨的地方有五处,它们是: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飛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通过以上五处描写,以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是不足完整地概括出主人公樱子的形象的。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析樱子的形象时,学生要么张口结舌,感觉无处下口;要么只能说出“善良”“温柔”寥寥数字。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导,通过举例,师生共同挖掘出“蝴蝶文化”的内涵,结合着课文中描写樱子的句子来分析,樱子的形象就会更清晰。

中国传统文化中,蝴蝶美丽、短命,一如文中美丽、短命而又年轻的樱子。

广为流传的“梁祝化蝶”让人们认识到蝴蝶多象征爱情和眷恋,由文中樱子主动过马路帮“我”寄信可以看出处于爱情中的她热情大方而不乏体贴;樱子与“我”深深相恋,为怕“我”淋雨而主动提出帮“我”寄信后,因怕“我”不好意思,还不忘加了一句“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以此作为帮“我”寄信的理由而让站在骑楼下躲雨的“我”觉得心安,可以看出樱子的冰雪聪明。

这样一来,“蝴蝶文化”结合着课文中的句子一起分析,樱子的形象就非常清晰了:她是一个处于爱情中的美丽、善良、温柔、冰雪聪明、热情大方而体贴的年轻姑娘。

樱子是如此的美好,所以她的“逝去”便显得如此让人难过。

文中的“我”深爱着樱子,对“我”的“蝴蝶”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当看到车祸发生的那一刹那,“我”不愿面对现实,用帏饰的修辞将樱子的死写得异常的美:“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蝴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梦幻色彩,作者宁愿相信自己是在做梦,也不愿相信即将与自己成婚的樱子已经永远离去。

据此,学生便可以清晰地认识樱子,认识到她的美丽,认识到她惹人怜爱的善良、体贴、热情大方与冰雪聪明,也认识到她让人惋惜的短命人生。

在此基础上,学生便不难理解另一个主人公“我”的悲痛心情了。

深入理解了这些,再结合课文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作者的沉痛叙述,便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永远的蝴蝶》作为高教版中职教材职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与本单元其他四篇爱情主题的作品一样,旨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视美好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受涉猎范围及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永远的蝴蝶》的主题。读了课文之后,教师问及课文主题时,学生大多会将之解读为“樱子去世了,作者很难过”,或是“作者很伤心,因为樱子没有看到那封信”之类。

所以讲课时教师除了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研习情节、环境要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文题《永远的蝴蝶》及文中多次出现的“蝴蝶”二字。

文中促成樱子命运发生转折的是“车祸”这一情节,而造成车祸的导火索又是“寄信”,偏偏信的内容又是“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主人公“我”本欲给樱子一个惊喜,可是樱子却因为这个她并不知道的惊喜奉上了生命的代价,婚礼变葬礼,极度的反差让全文的悲剧意味大大加重,也将作者痛、悔、恋的情感波澜推向高潮。

文中所下的四场雨,既是自然之雨,也是作者心雨的外化,四场雨写满作者的不安、痛苦、绝望和无助。

试想,如果一切不曾发生,善良、温柔、美丽、惹人怜爱的“蝴蝶”本来可以披上洁白的婚纱,走进神圣而幸福的婚礼殿堂,而“车祸”让这一切变成幻想。

据此看来,课文的关键情节便集中在“车祸”上,“车祸”夺走了樱子的性命,也夺走了“我”的幸福和希望。

文章的题目似乎叫作“一场车祸”应该更合适,可作者却将课文题目命名为《永远的蝴蝶》,这就意味深长了。

结合文中的句子: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可以看出,作者将恋人喻为“蝴蝶”,而不是“孔雀”“凤凰”,是有深意的。

孔雀、凤凰高贵、美丽,多象征着皇族、不朽和吉祥等;而蝴蝶则象征着美好、爱情、虚幻和梦想以及再生和复活。

《永远的蝴蝶》一文中,美丽而短命的恋人樱子多么像美丽而短命的蝴蝶,这只“蝴蝶”承载着作者的无尽爱恋、承载着作者的绵长思念。“蝴蝶”让作者如此难忘、如此不舍,所以在作者的潜意识里,在虚幻的梦想里,他是希望樱子能像蝴蝶一样再生、复活,永永远远地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一如她从未离开。

永远的蝴蝶就是永远的樱子。

这个标题蕴含着作者对樱子永远的爱恋与无尽的怀念。

樱子是如此美好,他们的爱恋是如此的纯洁、高贵、刻骨铭心。

课文内容分析辅以“蝴蝶文化”解读,在此基础上,没有相似生活阅历的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文中“我”与樱子之间情深似海的爱恋。

这时教师提问学生说出启发感悟,学生就可以在简单的讨论后说出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及自己的启发感悟:

“爱情不是卿卿我我、朝秦暮楚抑或是和金钱、门第搭上关系。”

“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的、是高贵的、是相互关怀的,更是刻骨铭心的。”

解读出这一层意思,便解读出了本文主题,让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爱情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置拓展环节,问学生本文主题还可以进一步解读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解读出“美好易逝,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生命、珍视美好”这一层意思。

如此,不但挖掘出了課文主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蝴蝶文化”的梳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这样的将传统文化渗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像“丁香文化”对《雨巷》中主要意象“丁香姑娘”解读的帮助,“梧桐细雨文化”对李清照词《声声慢》中主人公心境解读的帮助等。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些文化信息并将之渗入课堂,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庆善.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主题蝴蝶
蝴蝶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捉蝴蝶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捉蝴蝶
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