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有效科学课堂
2019-06-11张昌明
张昌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重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受条件制约的一些实验和自然现象也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本文从教学引入、教授知识、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实际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中,课堂上会使用到不同类型的媒体,例如:模型、挂图等传统媒体,也有网络、计算机、视频动画等现代媒体。现今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已经越来越多的学会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探究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它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它可以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利用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虚拟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它能利用数字传感器和图像软件,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
科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受条件制约的一些实验和自然现象也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将信息手段与科学教学相结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陈旭远教授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给出了他的定义: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引入、教授知识、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几个环节,阐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实际做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引入的有效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教学引入,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教学伊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授《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我没有采用平时简单的问题导入的方法展开教学,而是在教学开始前播放了一小段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视频,看着熟悉的画面,听着这耳熟能详的声音和音乐,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被吸引过来,在这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视频引领下,产生了对天气现象研究的蓬勃热情。
在科学教学引入阶段,播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音视频资料,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熟悉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兴趣点,从而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期待,为科学学习打开了大门。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在现有的苏教版科学教材中,有关生命活动、宇宙空间、地质变化等内容,由于学生生活中无法接触,或者是属于微观世界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进行观察,仅仅通过老师的口述,或者通过挂图、模型进行讲解,都会显得十分枯燥,离理想的教学效果差距较大。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这种缺憾,通过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生命活动、宇宙空间、地质变化等内容生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在《火山和地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地震方面的信息,找出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内容。例如3.11日本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等,通过这些学生熟悉且认知度比较高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紧接著,通过三维多媒体课件模拟地震来临时会出现的场景: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峰崩裂、河水改道、树木折断……同时通过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巨大声响,给学生从视觉和听觉造成感官刺激。这些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渴望继续探索“地震是如何形成”的愿望。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通过搭建模型,模拟地震来临时的山崩地裂、树倒房塌,体会地壳因为地球内部巨大能量的释放而被扭曲、撕裂的巨大震撼。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学习过程,老师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和体会,积极思考、分析推理,从而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总结的效率
在科学教学中,虽然不像语、数、英等科目那样需要在黑板上大量板书,但科学课的环节非常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性,运用课件将教学内容清晰的展示,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又能节省板书的时间,尤其是汇报探究结果时实验表格的展示,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方便快捷。
例如在教授《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时,学生在测完所有数据后进入全班汇报总结阶段,我利用Excel软件的求和、算平均值以及绘制统计图表等功能设计了一份汇总表格,这份表格具有自动填充功能,当一个小组的数据录入后自动生成该小组以及全班数据的平均值,自动绘制出该小组和全班被测人员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心跳统计图,这样既避免了大量繁杂的计算又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让科学作业更具开放性
现今的科学教材与过往的自然教材有着截然不同的知识编排体系,科学教材让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现象的发现和感悟,产生探究需求,通过探究,体验自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内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科学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地开放,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选择,为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学生有了实现自我成功的原动力。
过去,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无非是选择、判断和问答,亦或是抄写概念和定义,基本上由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样的形式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体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评价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改革单纯进行写的作业,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强,以动手、动脑为核心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这个广阔的空间进行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设计、制作等,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验情感。例如:在学习《养蚕》单元时,学生养蚕的成果往往是通过手写“养蚕日记”的方式展现的,这样作业形式单一,内容不够直观,到底学生养的怎么样,大家无从知晓,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搭建的微课教学平台,教授学生养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利用微课平台的作业功能,让学生通过手机或者平板,在养蚕的不同周期拍摄养蚕情况的视频或者照片,同时配上此时自己的发现、感悟、问题等文字内容,这样积累下来,完整、真实、生动的养蚕过程便呈现出来,形成了每个学生的养蚕电子档案袋,教师在最后的养蚕交流会上挑选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内容直观、生动,大大激发学生对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教师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科学地评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唯技术论,唯多媒体为尊,唯网络是从,毕竟在电脑上研究科学与实地、身临其境地探究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全部的实验探究活动,只有将其用在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才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