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

2019-06-11韦金玲蒋李卉

歌海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韦金玲 蒋李卉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活化石”的非遗舞蹈,其传承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以广西马山县壮族非遗扁担舞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扁担舞的现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对扁担舞传承与发展展开分析探究,发现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奉献力量。

[关键词]扁担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非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活化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当前,国内外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掀起了一阵阵热浪,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非遗文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广西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稻文化发源地,当地称之为“那文化”(“那”是壮话,汉意为“田、水稻”的意思),关于“那文化”劳作的舞蹈——打扁担,于2008年已被纳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现流行于桂中、桂西地区。以马山县扁担舞为个案研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探究,为广西壮族扁担舞蹈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一、广西壮族扁担舞概述

“扁担舞”,又称“打扁担”或“打虏列”“谷榔”“打榔”(壮话音译),因以扁担为道具而得名,由田间劳作发展而来,是广西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广西壮族农耕文化的印迹。

(一)扁担舞的历史渊源

广西壮族扁担舞历史久远,由“打砻舞”发展演变而来。关于扁担舞自唐朝便有相关记载,宋朝时期,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也有关于“舂堂”的记载。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在《隆山县志》(今马山县)记载中有提到。这些文字记载了扁担舞在历史发展中,由“舂堂”到“打扁担”的创新发展过程,也可看出“打扁担”已由田间的劳作舞蹈发展成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建国后,扁担舞进一步去掉了沉重的木板,直接以扁担敲击板凳,边击边舞,流传至今。

(二)扁担舞的表现形式

广西壮族扁担舞大多为女子表演,表演时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双数,舞者持扁担立于板凳两侧,上下左右互击翻飞,节奏丰富激烈、铿锵有力。其动作和打法主要是模仿农耕劳作,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凝结而成的,是壮族人民的劳动号子。其表演过程为壮族农耕文化的再现,是壮族人民内在精神的外化。

扁担舞进行到高潮时,表演者随着节奏高声应和,散发着壮族人民高亢的热情,也充分地表现了该民族的艺术震撼力,体现了壮族人民积极乐观、万众一心的超强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广西扁担舞的现状

(一)扁担舞在民间自发性的现状

1. 民俗节日

在广西马山县,人们每逢节庆都会有打扁担的活动,尤其是壮族的春节期间,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每家每户都会不约而同地打起扁担舞,这个时间段也是目前在马山县人民自发打扁担规模最大的。春节期间,马山县参与打扁担的人年龄范围比较广,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拿出扁担、板凳,在家门口、街头巷尾或寨头热热闹闹地敲起来,喜迎新春,扁担声此起彼伏,可谓热闹非凡。壮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来年丰收的祈求。

三月三是广西传统的节日,三月三期间马山县的人们也会自发性的打扁担,相对春节期间而言,打扁担的人数会稍少,打扁担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活动场地,或者对歌场地。

根据广西马山县百姓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前,打扁担时间一般在秋收时节,人们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晒谷场等劳动场地附近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劳动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打扁担的地点不再限制于劳动场地,村头、家门口、演出场等都是扁担舞的表演场地。扁担舞的表演时间也不再限制于秋收时节,每逢节庆,或多或少都会有扁担舞的表演。扁担舞寄托着马山壮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 广场舞

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项全民性自娱活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热潮。在马山县,有部分群众也跳起了广场舞,其中也有本民族的扁担舞在里面。由于扁担道具的限制,人们在跳广场舞时,部分广场舞会持扁担而跳,更多的广场舞在跳扁担舞的时候,是用手臂来模仿扁担的形态,这更像一种壮族民间扁担舞发展的一个新子项舞蹈。一般在跳此类广场舞时,使用的伴奏音乐与常规扁担舞相似,音乐节奏都比较清脆明快。

(二)扁担舞在教学方面的现状

1. 舞蹈课堂教学

目前,广西已有部分高校将扁担舞引入课堂。在广西艺术学院的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与教育类等专业都开设了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该课程以“取材于民间、规范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为舞台”为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广西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也开设了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并出版教材《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组合教材》,该课程壮族舞蹈部分就是以扁担舞为主。贺州学院舞蹈学专业也有开设“广西民族民间代表性舞蹈”課程,百色学院也有开设广西“壮、苗、瑶、彝族舞蹈”课程。除此之外,在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河池学院等院校都开设有壮族舞蹈课程。在壮族舞蹈中都会有扁担舞的教学,部分高校也会以传统民族体育的形式,开设打扁担的选修课程。

在广西中小学也有开设打扁担课程的学校,比如马山县城西小学、加方小学、加方中学等都开设有扁担舞课程,但由于扁担舞自身道具的原因,使舞蹈肢体发展的空间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扁担舞在这些小学课程中,基本都是以传统民族体育或者扁担操的形式出现,与高校舞蹈教学对比,中小学的打扁担花样相对单一,更加注重打扁担的速度、灵活度,带有强身健体的目的性和竞技性。

2. 舞蹈剧目表演

近年来,扁担舞作为广西壮族的代表性舞种,有不少以扁担舞为元素的精品节目问世。例如,广西少儿舞蹈《壮家娃娃扁担乐》2011年获第五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最高奖和最佳编导奖,2012年获中央电视台CCTV电视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壮家的扁担会唱歌》2014年获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广西八桂群星奖一等奖,2016年成为广西文化厅优秀舞蹈作品签约项目,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的录制。除此之外,还有《扁担谣》《打打扁担、打打情》等节目,都在大型晚会上登台演出,将打扁担以舞蹈节目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扁担舞民间传承人的现状

据调查,在广西马山县扁担舞的民间传承基本都以扁担队的形式存在,每个村镇都会有自己的扁担队,比如马山县加方金花扁担队、白山老年人协会扁担队等,这些扁担队一般都是本村热爱扁担项目的村民组成,女性成员较多,年龄层次主要为中年或老年。每个扁担队会有自己的队长,各队打扁担的方法也各有特点,队员们都会在一定时间对传统扁担打法进行练习,也会进行动作的创新创作。每逢年节或农闲时,扁担队会应邀到各地演出或比赛。

(四)其他方面的现状

在马山县政府的带领下,政府每年都会举办美食节、文化节、千人扁担比赛等众多文娱活动,召集各村群众直接参与扁担舞。在旅游方面,扁担舞与马山县旅游业结合,在旅游景点加入有关扁担舞的表演,吸引外来游客,也直观地向外来游客展现了广西壮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除此之外,马山县扁担舞在网络媒体、电视纪录片、体育竞技、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经济业、民俗节日展演等多方面也有相关的发展,通过这些途径,扁担舞展现着它特有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扁担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扁担舞傳承与发展的困难及建议

(一)提高本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奠基,我们只有保护好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拥有本民族的“根”,该民族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方式已经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已经不再符合人们的需求,作为劳动中产生的舞蹈,其形式概念逐渐被弱化,而这一点也与民间扁担队年龄分层息息相关。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老式劳作方式没有实践体验,几乎体会不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发达,单纯的打扁担已经满足不了年轻人的娱乐需求,所以在各村扁担队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中年人则忙于外出打工,或者以打牌、下棋等为主要娱乐形式,只有少部分中年人参加扁担队,老年人占比反而最多。尤其在马山县的白山老年人协会扁担队,他们的年龄基本在45—68岁之间。平时扁担队练习时并不会所有人每次都参与,尤其是年轻人,基本只会在有演出或者逢年过节中才会参加打扁担。

这些问题直接显示出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薄弱,扁担舞作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其意义重大。从扁担舞的发力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该民族的内在韧性;从扁担舞在多人击打时,所发出来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强烈明快的节奏感,直接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和谐性和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在特定的环境中,壮族祖祖辈辈通过打扁担的方式传颂着本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随着时代的冲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对于文化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保护好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二)提倡地方校园特色教学

1. 素质教育与地方特色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作为素质教育普及对象的中小学,其教育内容应该引起各地方教育系统的重视。

据调查,壮族扁担舞传承已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传承人年龄不断老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薄弱。在当下,素质教育应该引起人们对这种脱节现象的反思,地方校园在普及素质教育时应该增强孩子们的民族意识,引导他们去体会蕴含在本民族文化之下的民族内在精神。比如上文提到的马山县城西小学、加方小学、加方中学这几所学校,都以不同形式开设了打扁担的课程,并且定期举行打扁担比赛,孩子们课后都会主动练习,不仅锻炼了身体,也直接激发了孩子们对扁担舞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直接促进了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对于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2. 增强高校办学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其舞蹈文化也应该具有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舞蹈教育事业都在蓬勃发展,但是在这样一种繁荣发展的状态下,出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发展并不平衡的问题。据调查,各地高校舞蹈课程设置中,最常见的就是汉、藏、蒙、维等民族的舞蹈,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固定式的民间舞蹈开课模式,而这样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多样性起着一定的误导性。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舞蹈繁荣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的几个民族上,应该是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共同发展才是真的繁荣发展。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资源丰富,壮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多。在广西高校课程设置中,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少数民族相关的课程,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扁担舞也未能得到“宠幸”。更让人感慨的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在广西高校就读的本地舞蹈生,由于院校课程设置问题,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他们只知道专业课程中的“汉、藏、蒙、维”等所谓“大民族”的民族舞蹈,却不知道广西本地的民族民间舞蹈,更别说是扁担舞了。而这些专业课程也只能使学生一度在对其他民族舞蹈表层的“形似”进行模仿,这样是不符合中华舞蹈文化多样性要求的。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民间特色舞蹈应该得到更广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广西高校的特色办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广西壮族扁担舞已经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承发展,这样才能为中国舞蹈文化的多样性添砖加瓦,为中华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奉献力量。

(三)重视民间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

民间艺人是民间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继承着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广西马山县扁担队的传承人现状可以看出,民间艺人作为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人,他们直接关系到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应对传承人的相关政策和扶持加大力度,更好地去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不可否认,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壮族扁担舞发展现状得到好转,但是就扁担舞的长远发展而言,政府对于传承人的相关政策还需多加完善。比如马山县的扁担队,由于长期表演扁担舞,舞蹈道具经常会损坏,艺人们经济水平并不是很好,道具的更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增加对民间艺人的经济支持,或者在表演期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补助。

在义务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定期组织艺人进行创作或演出,定期请传承人对当地群众传授相关文化。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非遗保护制度都比中国早,体制也相对完善,尤其对于传承人的相关制度也更加详细,中国目前对于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尚有不足之处,所以在传承人保护的层面上可借鉴其他发展较好的国家,以此来完善相关制度,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劳动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方式替代,新的文化、新的娱乐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从传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舞蹈——打扁担,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对打扁担的热爱也在逐渐消退。扁担舞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携手保护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加大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扁担舞进校园,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的直接传承作用,利用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唤醒当地壮族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促进广西壮族舞蹈文化繁荣发展,使壮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 黄丹,丁佳.广西民族民间舞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3] 马山县志编纂委员会.马山县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4] 黄小明.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广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 张丽媛.广西壮族打扁担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

[7] 钟红艳.壮族民间舞蹈中的伦理思想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5(4).

[8] 韦丽春.壮族扁担舞的发展及其价值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