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民族情壮美之声谱新貌
2019-06-11全婕
全婕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集中展示了广西14个地市和12个世居民族的“音”“容”“画”“貌”。该文艺表演以独特民族韵味和鲜明地域风格的民族之“声”为结构主干,伴以特色民族乐器、着以特色民族服饰、动以特色民族舞蹈,呈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人文气质及精神面貌。
[关键词]壮美之声;群众文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
甲子年华,历久弥新。壮乡冬日,依旧生机盎然,八桂大地鲜艳的民族文化艺术之花正尽情绽放。2018年12月10日在广西体育中心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以绚丽多彩的壮乡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艺术之声,谱写着时代的华章。此次群众文艺表演以“奋进新时代 壮美新广西”为主题,由序曲、和谐大家园、壮美新广西、奋进新时代、尾声等篇章组成,其中第二篇章——壮美新广西又分为“绿水青山金银山”“红色精神永发扬”“‘一带一路谱新篇”等三个板块,集中展示了广西14个地市和12个世居民族的人文气质及精神面貌。
清清的荷塘里,荷花荷叶相互映衬,荷花仙子在荷塘中翩翩起舞;秀丽的山水中,刘三姐站在竹排上迎风歌唱,山歌飘荡于山水间;层层的梯田里,瑶族青年男女展示着特色的民族服饰,缓缓向我们走来;高高的烈士纪念碑前,壮家儿女手捧壮锦,高唱壮族大歌,感谢各位宾客的到来……还有苗族银落舞、瑶族铜鼓舞、钱鞭舞、京族独弦琴、天琴弹唱、百狮献瑞以及北部湾、海上丝路的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鼓声阵阵擂响天
构成鼓“声”阵阵的节目分别安排在整台演出的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的第一、第二板块中。整场演出出现了三种鼓声——马山壮族会鼓合奏、来宾瑶族黄泥鼓齐奏、河池白裤瑶铜鼓木鼓合奏。“鼓声”的出彩之处在于,节目的主创和策划者掌握着整个演出的节奏感,将这三种鼓声合理的穿插在整台节目的前、中、后段。鼓声由于其特有的发声原理,特别适用于渲染气氛、描绘环境、表达情感,可以不断给人力量、振奋精神,并且让全国的观众看到了广西民族艺术样式的多样性。
这几个节目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并不是把这几种乐器生活中的原始样式简单的搬上舞台,而是将其作为主要表现素材,夸张和放大它们在舞台的作用,并巧妙的结合舞蹈编排和艺术加工,转化成这三个地市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铜鼓敲响幸福天》这一节目中,可以听到大气磅礴、错落有致的铜鼓和木鼓合奏,也可以看到一排排身穿白裤瑶服装的男女,有序地围绕着铜鼓翩翩起舞,让人感受到一幅幅生动活泼、色彩斑斓、有声有色且富有律动感的鼓乐结合的少数民族节庆画面。铜鼓作为壮、苗、瑶地区族群记忆的载体,其音乐在广西流行很普遍,每逢遇到民间的婚丧寿诞、风俗活动、节日庆典、龙狮歌舞,铿锵悦耳的铜鼓声定会响起。“切当切当…咚咚咚当咚…”的鼓点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此时铜鼓之“声”不仅敲响了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上空,更敲响了广西积淀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这种时代感与历史带入感激发了壮乡儿女不断奋进的使命和激情。
琴声飞扬传四方
此时琴“声”的传递是用琴与舞的有机结合实现。琴声的出彩之处在于,表现的是和“鼓声”完全不同的一种抒情、柔美、细腻、婉约的一种情感和基调。如果把“鼓声”比喻为热情奔放的广西男性形象,那“琴声”则代表了柔美婉约的广西女性形象,所以在节目的安排设置上,巧妙的将鼓声和琴声的展示做了穿插,让观众感受了力量美之后,又进入另一种意境的抒情美之中。《柳州新交响》中的芦笙吹奏加之苗族银落舞、《木棉花开红似火》的天琴弹唱、《独弦琴海韵》的独弦琴弹奏加之京族舞蹈身韵,都是琴舞相融、琴中有舞、舞随琴动,突出了红色精神和“一带一路”及边疆文化资源。
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节目《独弦琴海韵》的整体基调是以婉约和抒情为主,当京族民歌《过桥风吹》的旋律一响起,头戴斗笠、身穿京族服饰的女性婀娜多姿缓缓出场,加上独弦琴那富有京族民歌吟唱般韵味的泛音音色相伴,让琴乐与舞的结合浑然一体,使人有无限美的享受。《天琴弹唱木棉花开红似火》的亮点是上千名头戴黑色长带头饰、穿黑色斜襟立领布傣长袍、腰系黑色布带、下配红色宽脚长裤的年轻靓丽的黑衣壮女性手拿天琴,以边唱、边弹、边舞的表现形式,不断变换着表演队形,曲调轻松活泼的琴声和歌声以其独有的演奏形式在整个会场萦绕,这是脱离了壮族“做天”仪式的天琴在舞台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该节目的词曲作者从龙州壮族民歌中提取音乐元素并加以提炼和整理,创作出了这首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且富有时代气息的天琴弹唱歌曲。天琴作为现代审美的实存对象之一,通过这一系列“声”“行”“色”的包装后,为天琴自身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歌声飘逸山水间
当音符有了色彩和形象,就好比此次文艺表演演绎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壮族大歌》《广西尼的呀》等广西经典歌曲。这些歌曲气韵传神、飘逸灵动,每一次响起,都引得全场合唱,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歌“声”的传递是利用歌与情景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歌声的流动性和飘逸感,如《三姐歌飘山水间》,道具用了竹排、艄公、蓑衣、鸬鹚等。艄公划着竹排绕着整个广场流动地行驶着,一位位美丽的三姐站在一个个竹排前,边走边唱《多谢了》,给人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让“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啰喂,只有山歌敬亲人呀敬亲人……”的歌声不断在会场的上空回荡,让观众身处于漓江的竹排上,并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三姐一同感受着这美不胜收的山水桂林,这种结合对这个节目的意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刘三姐”这一广西独有文化符号形象,已经深入民心,深入广西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其知名度、影响力、传播力、认同感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休止和减弱,这些都为广西的群众文艺演出表现形式创造了更多可能。
纵观整场演出,节目的策划者对于找准广西14个地市的代表性表演内容和形式做了充分的论证和思考。不仅突显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方面,赋予了不一样的舞台式的表达,让人耳目一新。舞台的呈现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强化了画面的动感和层次;器乐在场景中强调了音调的色彩;服饰在风情中增添了美的意境,使得这台演出既有艺术观赏性,又能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地方魅力。
此次广场类大型群众文艺表演,表演者们整齐划一的动作、真诚淳朴的态度,显得难能可贵,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整场表演紧紧抓住了群众文艺表演的特点,也就是突出了演出广泛的“群众性”,这里说的“群众性”具体体现在可以激起现场观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因为它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观众感到表演者就是广西各族群众本身,舞台和观众席是融为一體的,仿佛置身于大型民族节庆场景中。台上一声“什么水面打跟斗嘞?”台下声声“嘿撩撩啰!”这样的你唱我和近乎忘我的融入,就像在用生活的底色装点着艺术的底色,最终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和升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用“鼓声”“歌声”“琴声”这三个壮美之声,不断撞击着壮乡人民心中对于美好时代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壮乡儿女上千年来流淌在身体的血液和基因,是壮乡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奋进、创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