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 透过游戏看课程

2019-06-11周岚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融合游戏

周岚

【摘 要】课程游戏化建设要返璞归真,一切源于幼儿的需求,傾听真话、鼓励真做、追求真趣,做到适时的满足和调整、适宜的体验和互动、适当的介入和评价,透过游戏看课程,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让游戏回归课程的主体。

【关键词】返璞归真  课程  游戏  融合

关于幼儿园课程这是近年来幼教界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南师大虞永平教授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是一个绵延不绝、不断丰富和充实着的故事。”那幼儿园的课程到底怎样“发生着”?既然是故事,谁担当故事的主要角色?通过何种方式来演绎故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因此,将课程与游戏有机融合,让游戏真正在幼儿园落地生根,是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方向。

案例一:投诉风波

案例背景:在“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精神引领下,我们大胆对游戏形式进行了创新,将每个班级和专用活动室都变成特定的幼儿喜欢的游戏馆,在全园开设了爱宠小铺、宝贝会所、嘀嘀车吧、酷酷小兵等17个主题游戏馆,全园孩子打破班级、年龄的界限,每周两天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游戏。

案例实录:第一次游戏结束后,在走廊里被两个孩子拉住了,他们说:“园长,我们要投诉”,我听了先是愣了一下,“投诉”?还没有等我反映过来,彬彬就说了:“通记甜品店里的奶茶5元一杯,一点味道都没有,太贵了。”另一个越越说:“滴滴车吧太黑了,我付了5元钱,就看了一眼汽车,坐都没有坐到。”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我笑着说:“你们提的意见非常好,现在你们有什么要求呢?”两个孩子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是好。于是,我说:“给你们两个选择吧;一是我去跟馆长打个招呼,你可以再喝一杯奶茶,你可以开一回汽车;另一个就是退回你们的游戏币,你们考虑一下吧!”午餐结束后,两个小家伙来到了我办公室,一致要求退游戏币,他们的理由是再喝一杯奶茶还是这个味道,汽车开一圈5元钱太贵了。于是,我退还了游戏币,并且为了奖励他们还每人加了5元游戏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反思一些什么?虽然主题游戏馆的内容源于孩子,老师们也经过了几轮讨论推敲,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游戏规则,但是最终还是被孩子们否定了。由此可见,课程游戏化建设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应源于幼儿的基础和条件,最终要转化成幼儿的需求和发展,作为课程的建构者,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三个动态要素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幼儿为本,返璞归真,结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成为课程的内容,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一、倾听真话,适时的满足和调整

案例二:圈圈点点的梦

案例背景:在每次的美术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叫着嚷着“老师,我还没有画好”、“老师,我还想画一会儿”,面对孩子们强烈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就将每星期四上午定为混龄式“ART自助涂鸦馆”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需要等,创设了陶泥演义、写生小栈等12个美术游戏馆,每周四上午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发合作地到各馆参与水墨、纸趣、造型、玩色等各种美术游戏,随性地涂抹、任意的撕剪、夸张的拼贴,或站、或坐、或跪、或趴,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空间的约束,享受创意游戏带来的快乐。

案例实录:在“螃蟹一家亲”活动中,Y老师发现好多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的关注点都在螃蟹吐出来的泡泡上,因为用手掌印螃蟹相对于画泡泡来讲,技能的要求较高。于是,在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要画点点、圈圈……”中, Y老师组织开展了“行走在圈圈点点之间”的涂鸦游戏,让孩子们在多次对折的餐巾纸上用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水彩笔画各种大大不同、排列不同、形状不同的点、圆、线等,当孩子们一层层打开餐巾纸,看到自己画的圈、点因餐巾纸印染效果带来的神秘变化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点赞!

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常常是童言无忌。我们要善于倾听,在孩子们不经意的话语中,去了解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的想法,适时的满足和调整课程内容,并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他们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因此,游戏作为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它与幼儿园的课程密不可分,它是课程的内容,也是实施课程的途径。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建构应综合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与规律、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合理调配,科学安排,有机结合。

二、鼓励真做,适宜的体验和互动。

案例三:我和小兔的约会

案例背景:在小班“我喜欢的小动物”主题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可爱的小兔子,他们对小兔充满好奇,有着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却从没有真正和小兔子进行“亲密接触”,关于小兔的经验仍然是零零碎碎的,以致于把所有兔子都叫成小白兔,认为所有兔子的眼睛都是红红的。于是,我们开展了“我和兔兔的约会”的活动。

案例实录:一天,孩子们又和小兔约会了,忽然一个孩子发现兔子“小力”跳的时候,右后腿不会动,只用两条前腿和左后腿努力地往前跳,孩子们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太滑稽了……其实这只兔子是先天残疾的兔子,老师出于同情把它买回来了,而孩子在和小兔的互动中,却发现了小兔的与众不同。当孩子们知道这只兔子是先天残疾的时候,孩子们再也不笑了,有的孩子还留下了眼泪,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好地照顾它。以后的每天早晨,“小力”笼子里的菜叶、苹果总是最多的;中午散步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抚摸一下“小力”那条残疾的腿……孩子们在照顾残疾小兔的亲身体验中,知道了关心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項重要内容。面对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创设因地制宜的游戏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考虑到各领域活动的目标、与具体内容相关的场地、适宜幼儿心理的氛围等因素。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地选择,自由、充分地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相关经验。如:在“我喜欢的小动物”主题中,从小兔到小鱼、从幼儿园到动物园,无论是预设的精彩,还是生成的灵动,因为有了孩子们的亲子互动和体验,使得主题活动留下的轨迹真实而有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我们建构的课程,应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为幼儿提供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感受多重的真实体验,为孩子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让儿童在与自然、生活、社会、人自身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三、追求真趣,适当的介入和评价。

案例四:奶茶降价了

案例背景:在主题游戏馆刚开始时,每次香香生活馆总是排起长队,因为吃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他们先不去游戏,拿着游戏币来购买现做的奶茶、蛋挞等,吃饱喝足以后才开始到其他馆去游戏,导致好多游戏馆都无人问津。

案例实录:有一次游戏结束时间到了,奶茶还有剩余,香香生活馆就打出了“买一送一”的广告,几个孩子知道后奔走相告“赶快去买奶茶,今天很便宜的”。没想到下一次游戏开始时,香香生活馆不见了长队,冷冷清清的,那些贪吃的小家伙不见了踪影。而游戏结束提醒音乐响起的时候,只看见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往四楼走,边走边说“快点,1元钱可以买两杯奶茶的”、“不知今天薯条打不打折?”许多孩子端着赠送的奶茶一个劲儿地说“真好,多吃了一杯奶茶” ……

在“一日生活皆课程,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等理念的引领下,可以看出,幼儿的天真童趣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而课程的趣味应该是课程本身引发出的兴趣,这种兴趣幼儿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来表现的。如:在主题游戏馆中,孩子们会反映“五爱电器”不好玩,5元买个电视机,游戏结束要归还;大孩子会对弟弟妹妹循循善诱,最后小的花钱买了奶茶,大的在喝;一些不想靠劳动赚钱的孩子,会在生活馆里开心地吃着“霸王餐,”还振振有词……这样的课程无疑是孩子们喜欢的,正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各种充满童趣的表现,老师适当的介入、客观的评价指导等,才使得我们的课程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接近教育目标的最佳教育效果。

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想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也应如此!幼儿园的课程是属于幼儿的,是幼儿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现实,我们要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让游戏回归课程的主体,让课程游戏化真正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讲座《让课程回归经验》.2012.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舨社.1998.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融合游戏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