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白芨的种植前景与高效栽培技术

2019-06-11徐助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

徐助华

[摘 要]我国传统药用白芨都是使用的野生材料,但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白芨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多用途、药量多的经济背景下,一般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之前对野生白芨资源的过度采摘,导致其数量骤然减少,造成社会需求与供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对此本文将基于白芨种植的重要性,对其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种植前景展开分析讨论,以期能给读者带来借鉴参考。

[关键词]白芨种植前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7.2 [文献标识码]A

1 白芨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白芨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较广,而且是我国中医学中常用的中药药材,药用价值较高。其生长环境需要温暖并且潮湿,尽管药材本身是能耐寒、耐阴的,但是过量的阳光照射也会影响成长状况。对于环境中的水分需求,最好是具备自然的排水能力的,并且土壤中的生长元素以及矿物质含量相对来讲较为丰富。野生白芨一般都是生长在河流、溪水岸边或者是草丛之中。其适宜生长的海拔高度在100~1600米,氢离子浓度指数在6左右,在温度为10℃~28℃度之间的砂壤土中进行种植最为适宜,基于白芨生长的高标准要求,种植基地建设与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2 白芨种植的发展前景探究

白芨是我国濒危植物之一,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所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类型。所以考虑到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实际,将白芨的用途进行开发,不仅仅限制在临床医药,还会在高级陶瓷、橡胶制品、黏合剂、纺织等诸多领域应用。对于种植地区农户来讲,白芨的大范围种植是提升收入的有效途径,人工高效的栽培技术应用,能够给不同的行业或产业提供基础材料,对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健康也是极为有利的。

3 白芨高效栽培种植技术

3.1 白芨品种与种植区域选择

白芨品种选用国内知名的宁洱县种植品种,具体是三叉紫花大白芨。人工种植的环境是在水源质量佳、土壤没有受到污染并且具备温暖、潮湿的环境之中,最好离目标的水资源较近,成长环境的排水效果较好,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最为适宜。

3.2 白芨幼苗繁殖工作

块茎繁殖:在生产上,白芨主要以块茎为原材进行繁殖。一般在9-11月白芨收获时,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留种。将白芨块茎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块带1-2个芽,放入草木灰与多菌灵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待伤口沾灰灭菌后栽种。开沟深5-6厘米,沟距20-25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栽种3个,芽向上,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呈三角形错开。栽后覆细肥土或火灰土,浇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采用该技术类型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出芽率较高并且培养繁殖的时间短、可行性较高、应用价值明显等基本优势,所以现阶段所采用的种植技术基本都是这个,能够给白芨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基础的条件,主要的技术应用内容如下:

3.2.1 选材期间。主要是选用白芨有嫩芽的茎段或者其他组织,在培养材料选择结束之后,可以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在水流下冲洗30分钟左右,再将其放置到浓度为70%的乙醇中进行20秒的处理,最后就是经过人工消毒8分钟之后用无菌水再次进行冲洗将培养材料变色的部分切除并放置备用。

3.2.2 接种工作。将已经系统处理过的培养材料的嫩芽接LS+6-BA1.1mg/L+NAA0.3mg/L的培养基上,基本的环境条件要求就是温度为25℃~27℃、氢离子浓度指数为5.6、每天光照在10h左右。接种结束之后的8天之内,嫩芽就会长成一个带有叶片形状的幼苗。

3.2.3 种植转移。将小苗切下并转接在LS+6-BA0.8mg/L+NAA0.5mg/L的培养基之上,直到其形成丛生芽之后,控制生长环境条件是温度为25℃~27℃、氢离子浓度指数为5.6、每天光照在10.5h左右。此间转移的幼苗生长周期在30天左右,而且幼苗保持在一种高速递增的生长模式上。培养基的是LS+6-BA0.8mg/L+NAA0.5mg/L。22℃~25℃、氢离子浓度指数为5.5、每天光照在14h左右。该环节白芨幼苗经过25天的生长就会产生一种完整的植株形状。

3.3 土地处理

在对幼苗进行移栽处理期间,可以利用旋耕机将种植基地深翻25cm以上,再将其细碎的土壤耙平。一般的每亩地都需要使用有机肥、复合肥等进行腐熟,将这些肥料撒在需要种植的土壤面之上,经过翻动将肥料搅拌均匀。根据栽种区域不同的坡向、山势特点,将田垄、田洼之间的互通性提升,将沟渠之间的相通性提升,并在种植区域留出出水口。

3.4 遮阴棚的搭建

根据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保证环境中的阴湿条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土壤处理结束之后,需要搭建起遮阴棚,木桩、载桩根据培养面积的要求,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直径为11厘米,桩与桩之间的顶部用铁丝进行固定,在最边缘的桩体使用铁丝将其拴牢,将铁丝的另一端拴在小木桩之上,再打入到土壤中进行固定。在已经拉好铁丝的桩子上,覆盖上的遮阴网的遮阴度在70%。

3.5 移栽种植

根据原生白芨的种植移栽实际情况,一般在三月中旬或十一月上旬都可以进行移栽。每亩种植的白芨数量是6800株左右。在移栽种植结束之后,需要使用松叶将其进行垅面的覆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白芨幼苗丛中的杂草丛生。在进行栽种之后,需要有一次的定根水,之后就是根据土壤的含水量酌情浇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土壤的湿润。在旱季可以将浇水次数控制在七天一次的频率之上,而在雨季就是丢田间的排水管理,及时地进行防洪、防涝以及病虫害的处理工作。

3.6 种植管理

3.6.1 施肥处理。白芨在种植之后一般会每年施肥3~5次,首先是在幼苗种植整齐之后,每亩使用硫酸铵加上腐熟的清粪水进行施肥管理。其次就是在白芨生长旺盛阶段,每亩使用过磷酸钙搅拌之后腐熟的堆肥进行施肥,中耕之后混入到种植土壤之中。在此过程中可施叶面肥能够将白芨的生长速度加快,后期利用尿素与磷酸二氢钾进行喷射施肥,每隔15天左右就会喷洒肥料一次,总次数是在3次左右。等生长7或8个月之后,每亩土地施肥材料为动物或人类粪水拌土的杂肥,白芨在9月以后几乎就进入到一个停止生长的阶段,所以需要尽可能地防止杂草数量过多。

3.6.2 除草工作。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故对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一般每年4次。第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长旺盛时;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鏟除杂草。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3.7 灌溉有效性

灌溉主要就是因为白芨生长喜欢阴湿地区,所以期间为了保持生长环境的湿润性,移栽之后每10天左右就需要浇水一次,这样就能将土壤水分保持在30%左右。在干旱季节要注意浇水的频率,在雨季就是将沟渠、田洼等处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因为水量过多而损害白芨根部。

3.8 病虫害防治

白芨病害防治主要是黑斑病或根茎腐烂的疾病,根部腐烂主要是因为水量过多,在雨季是较为常见的。所以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急性排涝防水处理工作,将排水沟的深度加深。白芨在出现黑斑病之后,主要是在叶片背面出现淡黄棕色的一些斑点,最后颜色逐渐加深。该病症的防治方法也是控制土壤基础的湿度,将已经出现病害或腐烂的植株进行清理。在对病虫害处理期间为了防止地老虎等病虫泛滥,可以人工捕杀或在幼虫期进行白僵菌杀虫剂进行细土搅拌防治。

3.9 采集与加工

一般到第四年9-10月茎叶黄枯时,就要采挖。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用锄头从块茎下面平铲,把块茎连土一起挖起,抖去泥土,不摘须根,单个摘下,先选留具老秆的块茎作种茎。 剩下的剪去茎秆,放入箩筐内,在清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和泥土,放到沸水锅里不断搅动,煮到内无白心时取出,大太阳天气晒2-3天,表面干硬后,用硫磺熏12小时,每100千克鲜块茎,用硫磺0.2千克,烘透心后,继续晒干。硫磺熏蒸后,白芨不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透明。然后,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未脱尽的粗皮和须根,使其光滑、洁白,筛去灰渣即成。干燥后的白芨应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注意防虫蛀。

[参考文献]

[1] 罗丽,许春艳.泸水县林下紫花大白芨仿野生种植与应用前景分析[J].绿色科技,2016(21).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