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班级应有的特征及实践方向
2019-06-11贾高见
贾高见
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区高级班主任,南海区班主任培训基地负责人,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国培”专家,“小活动大德育”品牌研发者。著有《小活动大德育》《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做更专业的教育》《小班级大教育》等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受邀在全国进行德育交流数百场。
理想班级应该具备的特征
每位教师对理想班级的特征都有自己的思考。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现实中总有一些班级的状态让我们向往:这些班级的学生热爱集体,乐于奉献;学生守规矩、明事理、知冷暖,愿付出、肯担当、求上进;家长满意、学生幸福、师生关系和谐。培育出这样的班级,教师自己也会很有幸福感。
从教以来,我当了14年班主任,带了近5届学生。梳理过去的教育实践,我每届班级的基本培育方向大体是一致的:外显有规、内涵有德、学而有成。
1.外显有规。
外显有规,即班级要建立基本的规则,学生的行为举止符合规范要求,班级事务处理有基本的、较清晰的章程。
我见过很多不同形态的班级。有的班级,学生课堂吵闹、随意走动、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甚至顶撞教师;也有的班级,学生比较守规矩,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作业。这两种班级相比,哪种比较理想?
老师们应该更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班级中的学生更有规则意识。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了规则意识,行为才会规范,班级才会相对安定。
所以,理想的班级首先应该具备的特征是“外显有规”,这是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性保障,班级建设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需要提示的是,外显有规是班级建设的基础,但不是班级建设的最高追求。因为外显有规可能潜藏着一个危机: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可能仅仅是出于对控制或惩戒手段的服从,而不是对规范内隐的道德精神的认同。换言之,有些学生遵守规则,不是因为他内心认同规则,而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
有一年,我教5个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在上第一节课时,我明显感觉其中某班的学生特别守规矩。上完课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问:“能不能告诉我,你们班主任是怎么带班的?让我也学一学。”
没想到学生炸锅了。一名男生说:“老师,你千万不要向我们班主任学习,你知道她多变态吗?”开学第二天说班主任“变态”,这种情况也是罕见。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开学当天晚上,班主任走进教室说:“恭喜大家来到我们学校,恭喜大家来到我的班。我的班级听我的,班规几十条贴在门口,听话的跟着走,不听话的滚出去!”这段话说完,很多学生心惊胆战,乖乖听话。可见,这位班主任靠强势压制迅速把学生和班级纳入了自己预定的轨道。
班主任的强势在班级管理中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有用,但不能持久。
班级建设初期,班主任的确可以用高压、重罚等手段迅速把学生和班级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由于不了解新班主任,加之来到新的环境,学生一般不敢“顶风作案”。此时,不管背后如何波涛汹涌、暗流涌动,表面上班级会进入一个平靜期。平静期内,学生被迫服从规则并和教师相互观察、试探,了解教师的风格和底线,并不断尝试突破原有的高压状态。于是,教师和学生斗智斗勇、各显神通,班级大大小小的违纪事件绵延不断、此起彼伏。
当然,也有个别绝对强势的教师,他严格遵循“听话的跟着走,不听话的滚出去”的原则,把班级变成自己的“专属王国”,自己则是班级中的“专制君主”。由于他实在太过强大,“功力深厚”,随时可以“秒杀”对手,所以学生敢怒不敢言,班级也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但是这样的班级往往蕴藏着两个更大的危机:第一,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班级中的学生比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外界的惩罚消失,班级很容易迅速陷入混乱。第二,遇到比较极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两强相遇又都不妥协,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因此,外显有规是班级建设的基础,是理想的班级和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特征,但不是班级建设的最高追求。
2.内涵有德。
如何解决这种“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仅仅是出于对控制或惩戒手段的服从,而不是对规范内隐的道德精神的认同”问题呢?正确的思路是:内涵有德。
内涵有德,指群体内有正确的舆论、风气、氛围,个体有内在的、正向的价值认同。此时,学生规范的行为不是来自外在的控制,而是来自内心的精神或心灵的滋养。
当群体内有了这些“德”,他们内心就会认同规则,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所以他选择遵守规则。此时遵守规则不再是一种外来的要求,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
同时,内涵有德不只表现在学生自动自觉遵守规则,还表现在学生主动追求做一个善良、负责、上进、包容的人,做一个受欢迎、有力量的人。
3.学而有成。
班级能达到以上两个标准已经比较理想了,但是现实中只有这两点还不够,因为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都会向教师和学校提出另外一个要求:学业成绩。所以,学生能不能在班上成人成才,能不能学而有成,是衡量教育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就本人而言,我一直坚信学习成绩是学生综合成长后的副产品。作为一位有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教师,我们不可以只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当下社会最重视的是成绩,社会衡量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标准)也是成绩。对学生而言,取得好的成绩才能获得到更高一级优质学府继续学习的资格,取得好的成绩才具备更多选择的权利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不可以只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也不可以只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完全不在乎成绩。如果不在乎成绩,我们的今天会很难过;如果只在乎成绩,我们的明天会更难过。所以,学生在我们的班里能不能在成人的同时成才,能不能在培育精神的同时获得优异的成绩,这很关键。
综上,我认为理想班级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外显有规、内涵有德、学而有成。
理想班级建设的实践方向
如何建设理想的班级?班主任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我一直认为,教育者要有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更要具备让情怀落地、让理想实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智慧。建设理想班级,我们可以朝如下方向去实践(限于篇幅,本文只概述实践方向作为总体思路,具体思路和实践过程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解释)。
1.同心同向——学生归属感、认同感的建立。
良好的关系是教育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关系的建立,就不会有教育的发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班级中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要想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顺利达成教育目的,教师首先要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是同心、同向、同行的团队,是“一家人”,这样学生才更愿意接受来自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2.外显有规——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遵守规则是一个人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一个具有规则意识的人才能顺利地融入各种环境中,才有利于完成人的社会化进程。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班级建设中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底线性要求,并以班级议事等方式确定班级契约(班规),以规范学生的言行,培養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班规方面,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和“全球教学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的55条班规值得我们参考。每学年开学的第一天,罗恩·克拉克就告诉孩子们,他有55条规则要他们遵守。罗恩·克拉克逐条给学生解释,然后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让他们完全明确老师对他们的具体要求。
当然,班规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自由,而是为了保障成长。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到这一点,才能从内心接受班规的存在,才更能理解班规的基本精神。
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教育要坚持朝向发展而不是朝向控制,不是借助恐吓、体罚、罚款等手段控制、限制学生,而是要借助班级议事和班规制订等活动来发展学生、发展班级,进而使教育者本身获得专业成长。
3.内涵有德——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如果说外显有规是教育的基础,那么内涵有德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培育精神和品格的过程,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不会迷失,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从外显有规到内涵有德,教育者要遵循“外塑—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规律,通过建立班级的基本制度或秩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班级步入正轨;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帮助学生理解制度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同制度背后的道德追求,并最终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4.学而有成——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某学生学习不用功,班主任劝导他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他一句话飘过来:“老师,你考上重点大学,还不是一个月只有几千块?还没有我们家房租收得多……”班主任顿时哑口无言。
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人“不差钱”的时代,经常要面临一群“不差钱”的学生。当下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是:学生成长无动力,怎么办?
有老师说:“学习不学习是学生的事情,与我何干!我只要正常上课,正常领工资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教育就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还需要教育和教师的存在吗?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面对部分学生成长无动力的情况,教师要明白,决定个人外在行为的是内在的价值认同,要想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先要唤醒他的价值认同和自我期待。所以,教育需要的不是抱怨,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激发和唤醒,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建设理想的班级,教育者需要朝向学生成长、直面教育之难,需要具有顶层思维和系统实践能力。顶层思维,让我们明白理想的班级应该具备的基本形态:外显有规、内涵有德、学而有成;系统实践,帮助我们让情怀落地,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逐步、系统地建设一个理想的班级,培养一批理想的学生。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