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

2019-06-11任航方鑫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立德树人

任航 方鑫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其师德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界定、阐述高校辅导员师德概念与内涵,从高校与辅导员两个维度提出立德树人在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3-009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17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以及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其个人职业道德、德行修养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如何身体力行,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形象,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在中小学、高等学校陆续出台了师德师风相关的建设条例、管理规定,明确了未来很长一一段时间内教师队伍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在辅导员队伍培养上,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立德树人之“立德”,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1 ]。因此,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需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基本内容;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实现,也引领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道德素养、职业品德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起到方向指引与示范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及时代内涵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这是最早使用师德概念的政策文件。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与教师职业道德相比,师德的内涵与外延更宽泛,除了涵盖教学关系、师生关系,还着眼于新时期教师涉及的社会交往和担负的社会角色,也正因此师德被认为是一个更高标准的道德价值要求;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师道,师道是教师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而师德是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2],是形而上的精神表现。但是究其本质而言,师德仍然是基于教师职业形成的社会关系,代指这一关系中教师所处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道德信仰、道德观念[3]。因此,本文基本认同职业道德与师德内涵本质上的同质性,并与中央文件与政策的论述保持一致,使用师德概念进行表述。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的概念界定

明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做辅导员工作的前提性认识,也是辅导员对其职业的基本认识,往往对辅导员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要求。辅导员职业道德在此意义上,指的就是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有一点需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有别于一般的社会道德,严格要求其在传承中国传统师德的基础上,还必须在道德观念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德上的自我约束应与其他教师要求相同,标准一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为发展旨向,践行成为从事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骨干力量,成为“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师德与其职业道德相比,熔铸了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更为明确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思想的进步,人们的信仰、理想、信念会有新的变化,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辅导员的师德因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中国古代的师德要求、西方社会教师的职业要求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师德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践行路径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我们将高校辅导员师德的概念界定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国家意志与崇高理想信念的,高校辅导员应当遵守与践行的职业道德。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的时代内涵

作为高等学校教育隊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师德是内含在高等学校教师师德的概念体系中的,因此必须承担《教师法》所规定的“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而作为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着更为严格和细致的道德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并要求其在应符合的基本条件上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以上是政策文件对辅导员师德的基本要求,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应有学生取向、工作取向、社会取向的要求[4]。综合以上观点,高校辅导员师德在其日常工作中有应有以下五点具体表现。

1.熔铸国家意志:爱国向党,理想崇高。

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爱国情感与国家认同是进入辅导员队伍开展工作的门槛。在信息技术发达、文化交融多元、思想渗透显著的社会环境下,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辅导员队伍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为谁服务”,进而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只有满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饱含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才能够用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方法冷静看待与分析冗杂纷繁的社会事件,给予学生正向、科学的价值引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高校辅导员才能真正做到“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2.贴合社会需求:大公守法,服务社会。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认为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5]。当前,如何扮演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塑造高校辅导员社会形象,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避免不了与社会各个行业、群体的接触,更好的树立辅导员的社会形象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身积极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并以身作则,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带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遵纪守法是辅导员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严于律己,避免违纪违法行为,也肩负着大学生法制教育以及处理大学生法律相关突发事件的职责。因此懂法明法、教法用法也是高校辅导员师德的重要内容。

3.指向学生中心: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辅导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需要辅导员贯彻国家交给高校“三全育人”的要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全员”指关心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全过程”指在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周期中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全方位”指对学生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动态有所了解,尤其是不良动态与趋势,因材施教,不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育管理。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施教。

4.把握工作立场:以廉为基,以效为先。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干部作风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管理干部,必须有廉洁的品质和廉政的意识。目前,高校辅导员关于廉洁从业的考核管理制度较为缺乏,监管也较为困难。诸如学生及家长送礼、给领导行方便办事等行为很多时候并不避讳,极易在未来行政级别晋升后突破底线,犯原则性错误。图方便行事往往是高校辅导员惰于思考、畏难情绪的表现。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忙,如何高效处理事务、有效进行学生教育,做到效益投入、健康发展,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二、立德树人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具体到高校辅导员工作,《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说,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辅导员道德素养、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基本要求。

(一)立德树人必须融入高校辅导员队伍教育与管理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6]。这意味着立德树人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树立的德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公德、大德,但目前辅导员群体存在以下问题制约其对“德”的正确理解与实际践行。

一是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一般来说,专业化的标准是队伍稳定、有专门职业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专门的专业知识、享有一定专业声誉、有相应法律法规保护专业边界以及对相应领域有一定专业研究的能力[7]。高校辅导员工作较繁杂,虽然大多数辅导员在工作态度上积极端正,但精力与时间的不足致使其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因此辅导员对立德树人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要求不够明晰。一方面,需要高校系统设计相应课程或讲座,并以一定的考评方式进行学习实效的检验;另一方面,明确每一个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与牵涉事务,保障辅导员进行理论学习与专业研究的时间精力,助力其向专业型辅导员成长、发展。

二是高校辅导员社会认可度较低。在其他行业、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群体中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存在着身份与角色认识的偏见,流传着“谁都可以做、可以随便做、不做也无妨”等有违于客观事实的观点,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与自我认同度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需要高校关注、关心辅导员的思想动态与日常生活,以主动性接触、正向度激励、针对性扶持,满足高校辅导员的合理需求,提升其职业认同;促成其长效发展。

三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较低。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的同时也是管理干部,意味着存在双向晋升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辅导员在个人发展路径上更宽、更有空间,也更易获得职业认同与个人认同;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师,辅导员需要承担对学生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但同时又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师,受限于专业性质与能力水平,专门授课机会较少,科研立项与研究层次不高,在专业素养上很难受到教师行业认同,发展潜力不足;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从事的工作为直接对接学生的基础工作,工作岗位处于学生工作的基层,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高校应为辅导员提供专门的课题项目,培养科研素养与能力;针对辅导员设置系列思政课程,提升其备课与讲课能力;为辅导员专门设计行政部门岗位流动,发掘辅导员个人优势,明确职业成长方向。

(二)立德树人必须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内在发展要求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基本职业守则之一就是为人师表,要求辅导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引领社会风尚,以高尚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不得有损害职业声誉的行为。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师德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旨向,遵循的重要原因即为以身示范、身体力行,为学生做榜样。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追求。十九大报告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作为青年思想认识、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需要有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的组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谈心谈话等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助力学生树立起符合主流的、健康的、积极的理想信仰、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同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但是,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对理想信念相关的教育内容并不容易通过文本或授课习得接受,而学生与辅导员的交往与接触能更有效的將这些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由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是四年,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循环的周期,一般在两个周期后,甚至是在第二个周期,辅导员就会逐渐显现一定的职业倦怠感,这个倦怠感来自于繁琐事务性工作的重复与工作效能的固定,这对其职业上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的冲击,阻碍、并制约其在工作态度上的积极性与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性。有别于学生在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可以通过个人信念的充实而缓解与克服。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加强工作方法的创新性,以不断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

第二,培育教师素养的具体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是培育人的工作,是崇高的职业,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职业道德。在个人职业素养上,一方面需要高校辅导员要重视道德修养的育成,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准确地看待问题,要具备历史眼光与辩证思维;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个人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思想认识在个人行为中落实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同样需要高校辅导员要对教育事业和学生保有热爱的情感,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学生间思想的双向交流,即教师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困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学生通过沟通形成较为正确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求。

第三,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诉求。高校辅导员是面对学生的工作者、教育者,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最基本的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向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立德树人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导航员,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社会化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一阶段辅导员的个人品德素养及表现出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认同和模仿的对象;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问题处置的协调人、代理人,学生在校期间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问题以及紧急事件,辅导员都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协调甚至是代理处理,具体到校内事务包括评优、评奖、综合测评、毕业鉴定及推荐、困难补助发放、勤工俭学的组织、学籍和违纪的处理、各种活动安排等等。因此,高校辅导员本身应有的师德包括如何以合适的姿态、恰当的方式融入以上面对学生的角色,在这些角色的承担过程中,帮助学生满足、实现大学期间的合理诉求。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具体策略

在师德建设方面,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是当前学界研究较多的问题。策略的提出往往依据现实的问题,问题的归因包括制度管理层面、辅导员自身层面两个维度。在伦理学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两种路径一般是制度伦理路径以及德性伦理路径,也就是个人道德觉悟的提升与法律、制度、规范等刚性的方式[8]。本文也将从制度管理和理论提升的维度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一)改革晋升制度,助力职业发展

《规定》“双线晋升”,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不仅为高校辅导员创设了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也寄予了一定的优待。但如今的双线晋升政策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一,评聘职称的主要依据为学生工作的年限与学位,在业绩与道德要求上也设有指标,但具体的考评方式与量化标准并不明确,这让部分辅导员在岗位晋升上生成“混”“靠”的惰性思想,进而在工作中不积极,缺乏投入与创新性;其二,行政级别与技术职务的晋升反而成为高校辅导员跳”的踏板,部分高校辅导员借双向晋升转岗成为教师或职员,辅导员工作由职业追求转为个人私欲的实现手段。以上问题对高校辅导员晋升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晋升要求由“年限设卡”向“成果设卡”转化。“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能者多劳、能者多得应当成为辅导员工作评判与岗位晋升的重要原则。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队伍,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这一优势,在工作中投入与产出成正比。高校辅导员借助双线晋升在績效、成果上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转变社会中“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做”的刻板印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晋升原则由“被动等待”向“主动争取”转化。当前相当数量的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停滞在科级与讲师阶段,造成了“上不去”和“落不下”的消极、惰性思想蔓延。正是由于初级阶段评职称与职务的轻松让辅导员形成安于现状、静候安排的心态。针对此,激励与淘汰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鲶鱼效应”,给予其“上的去”与“会下落”的意识,助力其职业发展。

(二)完善考核制度,重塑职业形象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外部舆论与内部工作的双重压力,社会中存在的“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与本职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冲突,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职业形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当前的研究主流策略为提高辅导员职业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以激励促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型不足是这一社会现实形成更本质的原因。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应有的崇高理想信念弱化,尤其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体现的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不明显、特色不突出,专家型辅导员数量不足,这就造成了工作条理性不足、层次性不强。改变以上问题的重要路径包括专门的职业培训与系统的考核评价。其中,考核评价的完善对高校辅导员师德认知与职业认识有着很强的隐性导向作用。

在辅导员师德的考核上,将形成性评价作为主要考评方式。传统的考评往往是述职前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往往虚高于实际状况。原因在于终结性评价取决于一次考评,中国人偏向于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一锤定音”的测评中表现的不够客观与直接。因此,在学期中阶段性进行测评,将考评的过程非正式化,让辅导员的领导、同事及学生客观、真实的给予其师德层面的评价。有别于终结性评价,阶段性测评更注重辅导员个体师德的变化路径与趋势,最终的评价结果涵盖量化指标,同时也包括辅导员自身师德认识及表现的成长描述。因此阶段性测评并不是简单的赋分,而是以近似于档案袋的形式记录辅导员师德的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上,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便捷的优势,为高校辅导员制作考评栏,学生每个月根据实际情况在栏目中为辅导员的师德相关项打分,并可以留言发表自己对教师的意见或建议;线下以入户访谈的形式每月抽调领导、同事和学生对辅导员师德进行调查,并依据结果进行赋分。通过线上线下阶段性测评,辅导员与其他群体的距离拉近。一方面,辅导员更清楚自己在师生眼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师生以及其他群体更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在考评、监督和自我教育中,实现辅导员职业形象的建立和优化。

(三)强化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

专家型、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追求与目标,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国家政策文件对高校教师与管理干部理论素养的要求。对师德内容的理论学习与认识可以从辅导员自身和学校两个层面丰富和提升。在高校辅导员自我教育上,辅导员需要积极深入的学习我党最新的理论。一方面需要其自觉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并将之应用为个人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同样需要不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辅导员在相关理论的学习上应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将师德熔铸在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之中。在学校培訓体系上,一是重视岗位培训中师德有关课程的优化,课程内容应贴合辅导员现实生活与工作需求,能较深刻的为高校辅导员所接受;二是将师德相关内容的教育融入各理论教育活动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融入到各科课程中去,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也是如此。包括主题党课、党支部会议内容等党员群体的教育,也包括其他主题讲座、专题报告以及各类研讨。通过自我教育与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高校辅导员深化对师德的认识,并通过理论学习帮助其明晰如何将师德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实现师德对高校辅导员不良行为趋向的约束和道德情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 2013(7):41.

[2]陈大伟.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4.

[3]马慧婷.新时期师德建设研究[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10.

[4]王贤卿.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J].思想理论研究, 2008(23):87.

[5]吕德雄.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67.

[6]骆郁廷.“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7):45.

[7]张书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M].北京:泰山出版社, 2010,(7)(8).

[8]聂阳,庞立生.高校师德建设的三重关系及其内在张力[J].思想理论教育, 2017(4):100.

(责任编辑:邹曌)

Abstract: Moral cultivation is the central lin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life mentors and bosom friends of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moral cultivation. This paper, by defining and expound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ethics of college counselors,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ethics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s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lleges and counsel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s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the ethics of college counselors.

Key words: moral cultivation; teachers morality; college counselor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师德立德树人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