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练就过硬本领 助推新时代社科工作强起来
2019-06-11贾存成
贾存成
“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谆谆教诲、殷殷期许。作为社科工作者,要把这一教诲作为自身工作的基本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责任重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举旗帜,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政治立场;必须自觉担当起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理论阐释、献计出策等工作;必须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基本功。
一、正确把握“四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脚力就是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主动在基层一线深入调研、掌握社情民意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今,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一些社科工作者远离了基层和群众,不愿深入调查研究,而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缺乏真实性,自然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增强脚力就要求广大社科工作者彻底改造自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做到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多出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成果。眼力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是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言论、观点、思潮、思想、情况等进行准确、快速的辨识和鉴别,善于发现问题、明辨是非、捕捉亮点、抓住根本的能力。注重增强眼力不仅是发现问题的必要环节,也是进一步增强社科研究针对性的重要途径。脑力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是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自觉担负起新形势下社科工作的使命任务,自觉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自觉开展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能力。笔力,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文风改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通俗地讲,笔力就是社科工作者要写得好、讲得活,通过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讲的能力。
在“四力”中脚力是前提,是一个前后贯通、内在衔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是一个自然的、逻辑的、实践的发展过程。增强脚力是前提,增强眼力是延续,增强脑力是提炼,增强笔力是升华。脚力牵动眼力,眼力体现脚力。脚走到哪里,眼睛就看到哪里;只有走进群众之中、问题之中、困难之中、矛盾之中,才会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发现问题,勇于破解难题,敢于克服矛盾。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走什么路、往哪里走的初衷所在。眼力激发脑力,脑力拓展眼力。人们通过不断观察外界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一旦形成理性认识又为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以理性指导,拓宽眼界、开阔视野,进而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脑力拓展眼力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脑力促进笔力,笔力增强脑力。头脑分析思考、提炼问题的过程就是思想成果不断出现的过程,而文章文字正是思想成果的客观载体,笔力则是思想成果的具体体现。只有开动脑筋、思如潮涌,写起文章才能情聚笔端、行云流水。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又倒逼深入思考、把握逻辑、探索规律,在增强笔力的过程中开动脑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不断飞跃。
二、增强“四力”,助推新时代社科工作强起来
增強“四力”是长期磨练之功,非一朝一夕造就而成,要沉下心来,深入下去,练脚板、开眼界、动脑筋、铸笔头,不断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以新时代社科工作者的自觉自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本领和水平,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社科力量。
增强脚力,“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社科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博览群书,向书本学习,也要磨练脚力,向实践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知识和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向书本学习与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把个人智慧与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哲学社会科学源于生活与实践,不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仅凭个人的体验顿悟和玄思妙想,是产生不了精品力作,产生不了学术大家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正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切实做到深下去、沉到底、接地气,在社会调查中,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选题,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
增强眼力,“不畏浮云遮望眼”。眼观大势、见微知著,方能明辨是非、拨云见日。对于社科工作者来说,要有一双不被“浮云”遮蔽的“火眼金睛”,既能从战略全局上观大势,又能从细微处察丝毫,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当前,从国内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凝聚起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从意识形态领域看,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迫切需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从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改进创新对最新理论、政策的宣传阐释方式,有力有效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社科工作者增强眼力,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更好地使工作符合时代需要、契合现实国情、满足受众需求,实现同频共振。
增强脑力,“探理索隐悟真谛”。《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入自身思考,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社科工作属于脑力劳动,更需要社科工作者不断增强脑力,让脑子动起来、活起来,认真做好书本知识的转换运用,深入总结工作中的规律性认识,在自身知识结构上嫁接出新的知识增量,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思想是社科工作的灵魂,脑力是社科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凡是影响深远、为人称道的理论文章、优秀著作和调研报告,都内含着强大的思想力和解释力。新时代社科工作者提升脑力,就要争当善于思考、勇于求索的思想者,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始终保持思想的解释力和敏锐度,用深邃的思想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增强笔力,“宝剑锋从磨砺出”。要增强笔力,就要求我们心中有好思想、胸中有大格局、手中有好文风,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能力,培育社会共识具有重大作用。然而,正确的思想理论要想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必须多运用群众看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那些能代表群众利益而又易于被群众接受的理论,往往更能点燃群众的热情,开启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着眼群众需要,适应群众口味,以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化深奥理论为通俗学说,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省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