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的跨国公司创新集群效应研究
2019-06-11胡传浩
胡传浩
摘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在京跨国公司的一些数据,回顾总结了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在京研发集群效应的特征与趋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京津冀区域内配置与转移跨国公司研发集群效应,促进区域创新集群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跨国公司;创新集群效应
一、京津冀一体化介绍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针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的协同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热点。
京津冀一体化包括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资源、环境、产业、人口、旅游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建设。2014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落实了多项中央部署,公共服务一体化、民航一体化、农业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京津冀一体化是基于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的发展差异大,旨在疏散北京非首都职能,缓解人口、土地、就业、环境等压力,同时促进周边城市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在河北省引领建设新型城区,发挥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二、跨国公司区域创新集群理论总结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创新集群的前身,其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马歇尔(Marshall A)的产业区理论,二是波特(PorterME)的集群理论。18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发明了“产业区”的概念,并用来描述产业聚集对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英国中小企业聚集区的观察发现,地理聚集能够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等,在产业区内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使得企业各自的竞争力均得到增强。20世纪末,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波特曾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与该地区能否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有密切联系。
三、京津冀集群创新拥有更大优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规划出台,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活动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新北京”定位除了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之外,特别明确并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新战略功能。协同战略可以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多中心分布模式,强化网络化中心服务支撑和各个分中心独立发展。
(1)通过“统一战略+分中心”协同模式,使三地对外资研发管理更清晰
以后,京津冀区域会将一部分大学或奉旧1机构进行有机调整与配置,结合弓也不同的战略定位,使校企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本区域产业创新中心。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来看,三地目前可以进一步强化‘最大化跨国公司R&D投资聚集效应的宏观制度环境建设”这一目标:即北京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大量吸引跨国公司来华开展R&D基础研究工作,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作为“产业转型月级砌金区”注重拓展又创妾京津地区跨国公司价值网络活动中推进自身于裂充产业多}级转型的示范工作;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独物力能,探索出吸引跨国公司R&D聚集外溢,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第三条道路”。
(2)通过强化“网络化中心服务支撑体系”,优化三地对跨国公司产业链的招商与布局
目前,结合北京地区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经验看,尚存在对外资研发机构政策管理的多头部门协调与整合的挑战,并没有从制度上建立针对外资研发投资服务的事前、事中与事后“一体化”程序与组织,因而难以从宏微观调控与监测视角更好把握在京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活动的全面动向。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来看,可以从强化网络化统一监管服务这一中心工作入手。从产业价值链服务的视角加强三地的政策研究沟通与人员异地轮岗交流,通过有目的、层次性的学习,推进三地深刻认识自身在跨国公司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承接地位与资源优劣,逐步建立并完善三地协同发展的网络化服务支撑体系。
四、总结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首先要明确统一化管理理念和网络化合作原则,三地加强制度化合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突出自身地域品牌与制度创新特色。三地可以针对大都市圈内不同人才流动与需求特征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在京津冀区域内部创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应用平台,摒弃陈旧观念,着眼于“人才为我所用”的开故创新理念,通过差异化服务措施的实施,提高区域内人才交流频次与技术转移程度,同时基于“商业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不同层面来破解区位资源瓶颈,打造符合自身区位的独特竞争优势与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Marshall A Elements of economics of industry[M]LondonMacmillan,1910.
[3]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4]丁魁礼,钟书华.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