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洲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对策

2019-06-11罗显成

新丝路(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政策支持产业融合

摘 要: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株洲市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在产业规划、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要素驱动等方面多管齐下,方能凑效。

关键词:产业困境;产业融合;政策支持;要素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首要任务,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产业发展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一、株洲市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多维困境

1.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困境

(1)农村劳力流失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趋势不可逆转,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不可避免。加之株洲市第二产业相对较为发达,农民就业机会逐渐增加,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轻农、弃农思潮日趋严重。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实现旱涝保收的主要设施。目前株洲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中小型水利设施还不完备,同时也缺少核心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据统计,2018年株洲设施占地面积为10千公顷,但设施实际使用面积只有5千公顷。

(3)土地碎片化分散经营。行政区划的壁垒、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农民利益目标过高,使得农村土地难以成片流转,特色优势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户传统小农意识难转变,习惯自耕自地,集中连片流转困难重重,尤其是靠近城郊的农户,坐等征收,不愿意将土地流转。

(4)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见效慢、风险高的特点,随着农资成本、人工成本逐年上升,经营主体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投融资渠道又不够畅通,而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没有用足用活用好。如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多头管理、投入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实现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因没有产权而未能借助所拥有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而影响到扩大经营规模的投融资渠道;投向农村的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5)服务体系不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检验检疫、化肥统配统施等基础服务不齐全,乡镇农技人员青黄不接、人员混岗、专业能力不强。农村金融服务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涉农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种养大户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涉农保险产品范围不广、品种不多、标准不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2.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困境

(1)产业科技含量较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一线农技服务人员不足。农产品仍存在品种单一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有待加强,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机育、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水平不理想。一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机械化程度不高,缺少数字化农业的高端示范园区。大多龙头企业科技投入、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产品精深加工滞后。株洲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1.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1。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虽达到480亿元,但在全省排位第10,与长沙2028亿元、岳阳1404亿元、邵阳1169亿元相比,差距较大。组织带动能力不够强、服务领域不够广、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现有企业效益整體不够理想。我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达到29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0家,仅占总量的6.55%。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加工等产业链开发力度不够,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初(粗)加工阶段,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

(3)产品产销结合度低。销售渠道较为单一,我市大部分农产品主要销售在本地或周边市场,且以销售鲜活产品为主,外地市场连接少,大部分农产品仍“养在深闺人未识”。部分农业产业发展盲目跟风,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农产品大多属于买方市场,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价格往往不尽人意,销售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特色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乡村产业发展的品牌困境

(1)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特色让乡村更有颜值,更是市场的敲门砖。我市乡村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特色引领作用发挥尚有更大潜力待挖掘。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2018年,我市认定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1个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2个。除炎陵黄桃外,“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体系,多数产业短期行为明显,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产业品牌不响亮。虽然我市打造了“炎陵黄桃”“茶陵三宝”“攸县香干”“沙坡里腊制品”等知名品牌,但由于受到地形、气候的制约、管理水平高低不同的影响,加上大多生产者重数量、轻管理、低投入,导致农产品名牌产品少,精品不多,大多农产品质量一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茶陵三宝”是极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但目前仍只有“茶陵馥蒜”“豆腐乳”“火焙鱼”等几种样式。同时,部分农产品生产主体主要是散户的安全意识差,重生产轻质量,重销售轻安全,违规使用农药化肥和添加剂现象仍然存在。

(3)品牌建设不重视。我市品牌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多而杂,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多个商标品牌,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严重。经营主体营销意识淡薄,手段较为缺乏,品牌市场认知度低,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同时,部分企业存在“重牌子、轻投入”的思想,主观上想创品牌,但客观上舍不得投入。要打造农业产品的商标品牌或质量信誉品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当的经济实力。如省级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从申报到发证,要1年左右,经费要数万元,再加上广告宣传,费用较大;无公害、绿色、地标产品从申报到发证,要1年左右,经费要2-5万元;有机食品从申报到发证要准备4年时间,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财力,一般企业积极性不高。

4.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困境

(1)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386199”部队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农技运用能力弱,农村“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农业重建轻管,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预期效益难以实现。“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已成为“三农”无法回避的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我市523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社团法人登记的专业协会居多,以经济法人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太少,服务层次普遍偏低,带动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农民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够;有些合作社运行机制不健全,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有些合作社甚至是“空壳子”。全市85%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范围多局限于低层次的信息提供、技术咨询、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等,而中层次和高层次的新技术推广和运用、标准化生产、协作化生产、新产品开发等较少。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普遍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利润多流入销售环节,农民增收较为乏力。

二、株洲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1.规划引领,鼎力发展乡村优势产业

紧扣产业兴旺目标,围绕“一县一特”、“多县一特”,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标准,依托株洲农业特色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行动,各县市区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显、建设水平领先、产业高度融合、农民持续增收。到2020年,实现我市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122”创建目标,即培育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引领六大产业发展。

(1)有机稻米产业。调优产业布局和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种植,加快高档优质湘米原粮基地、水稻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省级龙头粮食加工企业,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大米区域品牌,进一步提高区域品牌大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2)绿色蔬菜产业。强化蔬菜设施栽培,对主要蔬菜种植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城区主要蔬菜品种自给,稳定全市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

(3)優质油茶产业。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延长油茶产业链,通过油茶新造、低改、精深加工、种苗、林下种养、旅游等,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林农增收和林业增效新的经济增长点。

(4)生态茶叶产业。以“茶祖在株洲,茶源始三湘”的茶祖文化为推手,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以“株洲红茶”为统领,确立茶陵、炎陵等县为株洲茶产业主要功能区,实现以优质红茶、绿茶为主,辅以白茶、花茶等多茶类协同发展。重点培育1-2个在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名优品牌,扶持一批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示范企业(合作社),培育1家过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上规模的茶叶专业市场。

(5)特色养殖产业。依托产业龙头,推进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扶持炎陵白鹅、茶陵黄牛、攸县麻鸭、醴陵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养殖。大力发展渔业生态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渔业休闲示范基地。

(6)天然水果产业。在提质传统水果产业的同时,加大对时鲜水果的发展力度。炎陵县重点发展黄桃、奈李、猕猴桃等;茶陵县重点发展脐橙、杨梅、枣等;攸县重点发展早熟梨、李等;醴陵重点发展瓜蒌、西甜瓜等;株洲县、城区重点发展葡萄、草莓、蓝莓等休闲水果。

2.品牌塑造,打造乡村产业金字招牌

(1)构建产业品牌体系。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区域性公用品牌。除炎陵黄桃入选“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外,株洲红茶、茶陵黄牛、炎陵白鹅、攸县香干、醴陵蔬菜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通过努力有望培育成省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档升级。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省(市)质量奖、省市名牌产品,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优价为目标,推动传统营销和现代营销相融合,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实施精准营销服务。全面加强品牌农产品包装标识使用管理,提高包装标识识别度和使用率。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在确保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产品品位,挖掘炎帝、茶祖等农耕文化,讲好品牌故事。加大农产品包装、推介力度,拓宽农产品市场。利用各类媒体、互联网进行农业品牌宣传,扩大株洲品牌农业的影响力。

(3)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出台品牌农业扶持政策,对发展品牌农业的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奖励力度,对获评国家、省、市行政主管部门“十大农业品牌”称号,成功晋升为国家、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国家部委授牌的新业态品牌,以及获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产品品牌给予奖励,对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给予奖励。

更加注重特优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以茶陵县获授“世界茶祖文化发源地”为契机,不断挖掘株洲农业文化,推动以炎陵黄桃、株洲红茶为代表的株洲特优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发展,让株洲农产品走出湖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各级政府应主动联系,积极组织,承办世界性、全国性的大型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节,把全世界顶级专家、优秀农业产业企业家、优秀销售团队等农业产业从业者、消费者请到株洲来,亲身体会株洲农业文化、了解株洲农业产业,为株洲作宣传,提高株洲优势农产品在学术界的知名度,提升株洲优势农产品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3.握拳发力,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

(1)出台方案,周密谋划。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由单个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向农业产业综合集群带动的转变,加快实施株洲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尽快出台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方案。

(2)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对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县区相关产业,通过制定各项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推进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鼓励行业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逐渐减少小作坊式的生产,全面推进公司化、现代化管理模式,生产、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包装、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建设从栽培到成品的全自动化流水线。同时,鼓励电商、微商、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和新模式进入产业体系,如在茶陵县着力打造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与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集群。

(3)出台措施,培育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株洲黄桃、茶叶品牌创新能力,黄桃、茶叶产业是融种植、制作、贸易、文化艺术、旅游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茶叶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力量。产业发展,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生产加工企业、培训机构、专业学校和产业用人单位应达成共识,横纵联合,资源共享,把人才资源培养放在产业发展第一要务,真正地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体系过硬、宏观构建认知清淅、能征善战、技文结合的产品生产、文化传播大军,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定能突破瓶颈,迈向产业新高度。

(4)选准方向,重点打造。建议当前可以立即启动炎陵黄桃和株洲茶叶两个产业集群建设。一是条件适合,有传统。炎陵黄桃产业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已发展30余年,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逐渐发展壮大,经受市场考验,为群众所接受。同时,茶与株洲,情系千年,茶陵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中华茶,根在茶陵”。炎陵自康熙年间就产贡茶;醴陵在清末民国初20年间,每年有近2万吨茶通过上海销往海外。历史上,茶陵曾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还跻身全国百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二是规模较大,有基础。目前,炎陵全县黄桃种植总面积5.1万亩,挂果面积2.2万亩,产量2.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5.2亿元。8256户3.16万人种植黄桃,约5.8万人参与黄桃产业链。同时,全市有茶叶面积近5万亩,以茶叶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2017年,全市茶叶总产值接近10亿元。三是发展成熟,有技术。目前,炎陵黄桃产业已基本实现生产标准化、果农组织化、经营产业化、市场信息化、服务社会化。全县农业企业与合作社有15个基地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定了《绿色食品---炎陵黄桃栽培技术规范》和《炎陵黄桃果品质量分级标准(试行)》。合作组织发展良好,全县黄桃种植合作社发展到154家,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建立县乡村三级黄桃种植群、销售群150余个。全县建设农村网上代购代销的电商服务站128个,设立网络链接500余个,微商户发展到6000余户,初步形成“电商从业者社群化、电商企业集群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物流配送乡村化”的格局。同时,株洲茶叶就在全国而言,株洲优质茶的品质、口感早已得到业内认可。茶陵、炎陵生态环境好,地理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就有种茶传统。数年来,株洲茶叶获得过各种荣誉,包括 “中茶杯”特等奖、一等奖,“国饮杯”一等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等各种国内外大奖。

4.要素驱动,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

(1)定位新业态,构建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高效、精细”为目标,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到2020年,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3个(生猪、蔬菜、油茶),过50亿元的产业3个(稻米、特色养殖、休闲农业),将株洲打造成为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三大新业态,作为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建设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为重点,以发展农旅融合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庄为载体,以完善交通环线为基础,力争把城市周边打造成“长株潭”休闲农业和农旅融合的核心区。出台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产村一体、农业田园综合体的模式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园,2019年,争取新增1家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5家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开展全市“十佳休闲农庄”评选活动。重点扶持悠移庄园、华亿庄园、百园嘴山庄、汉唐周庄、万樟园林、清水湾畔、祥云山庄、众森生态园、茶乡花海、枫溪谷十大农业休闲企业,以此带动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沪昆、平汝高速及106国道为轴线,打造3条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利用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乡村酒店、乡村民宿和特色旅游村镇,为游客提供高品质住宿等特色休闲服务和度假体验,努力将每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成为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利用媒体、互联网、微信平台等宣传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森林康养,进一步完善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和攸州国家森林公园两个湖南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大院国有林场2个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发展一批森林人家、康养基地。到2020年,创建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10个、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0个,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园)15个,培养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300名,实现年接待休闲观光旅游康养游客1500万人次,经营总收入50亿元。

(2)瞄准新要素,构建乡村现代化生产体系

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实施良种化、延长产业链、储藏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有机结合,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发展高层次农产品,壮大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三是要加快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基地、合作社、服务公司等为主要平台,全面实行标准化和组织化。四是要坚持实施适度规模化经营战略,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电商的综合合作关系。

(3)培植新能力,构建乡村现代化经营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市一级每年重点支持10-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每个县市区每年重点支持2-3家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株洲市十佳龙头企业”评选活动。到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过5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元企业1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过800亿元。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专项行动,清理、注销和依法退出“空壳社”“翻牌社”“僵尸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订章程,依法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面,并按产业链、价值链组建联合社。

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引导和鼓励种养殖大户向家庭农场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加强家庭农场认定工作,组织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场创建,每年评选30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并授牌。到2020年,全市年产值过100万元的家庭农场达到500个以上,进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1000个以上,每个县市创建一个家庭农场示范乡镇。

推进农民职业化建设。培育有文化知识、技能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支持农民工、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員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易智沅.株洲市农业职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5)

[2]张新照.新时代农业背景下的农民合作社转型与发展—2017年回顾与2018年展望[J].中国农业合作社,2018(02)

[3]张乐柱、曹俊勇.农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与路径校正[J].农村经济,2016(01)

[4]刘婷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农改革路径[J].农村经济,2016(03)

[5]秦德智、邵慧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因分析[J].农业经济,2016(05)

[6]张庆云.浅析株洲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持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3)

作者简介:

罗显成(1962--)男,湖南新宁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副教授,株洲市派扶贫工作队队长、茶陵县清水村第一书记,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政策支持产业融合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煤炭污染治理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