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呼唤“工匠精神”
2019-06-11白钰梦
白钰梦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存在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差,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为“中国智造”注入精神动力。在我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并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措施建议。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全文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鼓励企业开展柔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随后3月29日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总理再次提到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又在5月份播出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用八集分别讲述了八位大国工匠的生活工作经历。“工匠精神”被作为高频率使用词频繁出现,这种现象恰恰证明它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伴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虽然在过去几年里取得进步,但我们仍需正视当前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业发展中人工成本逐渐增加,许多以人工为主的生产制造企业面临危机,而这些企业又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迫在眉睫。而打造“中国智造”,“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一、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国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差。例如,我国智能手机价格中包含大量的专利费,有研究表明,在中高端智能手机中各种专利费用占到总价格的30% ,甚至超过了设备的零部件成本。高通公司案反映我国每年向高通公司支付大量的专利许可费,国内每生产一台 CDMA 手机,要向美国高通公司上交10 美元专利费。虽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比重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加工包装等技术含量和利润较低的环节。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类型集中在了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资源行业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所占比重较小。目前,资源消耗型、生产经营粗放型与劳动密集型依旧是我國产业结构的总体格局。这也成为了我国产业升级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国的人口优势带来冲击。我国本身正处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阶段,同时,美、日、英等工业强国又先后提出了制造业的改革方案,加快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例如,德国工程院提出了“工业4.0计划”;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行动计划》,这些规划中都明确了科技的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冲击着劳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普通劳动力的取代会使拥有人口优势的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为了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应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作为中国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文件。它的主要方向是促进中国制造智能化、绿色化,注重利用高新技术、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促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虽然有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但若想使规划得到准确落实,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还需打造“工匠精神”为“中国智造”助力。
二、工匠精神的来源、内涵与当代价值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来源于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词语本意是工匠要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要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雕细琢。打造自己所在行业中最优质的产品是工匠精神的目标。工匠们对技艺炉火纯青的追求赋予了产品更多内涵和生命力。
我国自古代就孕育了一个又一个以鲁班为代表的能工巧匠,那些普普通通的织工、瓷匠、木匠用工匠精神将中华文化表现在每一件日常用品中,使得我国特色产品如瓷器、布帛、书画远销海外,彰显了我国的大国风采,同时又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概括为恪守规则的创造精神、爱岗敬业的无私精神和尽善尽美的品质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工匠精神必将在时代发展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化的生产代替了手工制造业,工匠们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工匠精神也被人们渐渐遗忘。但最近工匠精神的一次又一次频繁出现使其成为热频词汇,高度使用的背后说明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含义是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一)工匠精神有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代技术人才在工作生涯中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实力以及良好的精神基础支撑,而这个精神基础就是工匠精神。对于每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来说,能够精雕细琢手中的工艺品,慢慢打磨、改造使其呈现出完美的状态就是自身能力与价值的体现,一件获得自己满意的工艺品就足以证明自身的能力。此外,工匠精神的存在可以让每位科技人才在遭遇困境与挫折时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去克服,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可以使技术人才在有限的工作生涯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二)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如“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规划,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高品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然而,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浮躁的错误价值观影响着毕业大学生们。这些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选择放弃,转向另一个岗位。而工匠精神传达给学生的就是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因此,在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急需工匠精神的助力。
(三)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发展升级的精神利器
在经历三次工业革命后,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都已经迎来了机器化的时代,机器的来临渐渐取代了人工,手工制造已经迎合不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但工匠精神却传承到了今天,成为制造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利器。在政府提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前提下,工匠精神不仅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的民族品牌同仁堂、华为等,无一不坚持着工匠精神才能把品牌做大做强。我国成为工业强国,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呼唤着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打造中国智造,培育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助力。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对学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此处的学校指的是高职院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里培养的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技术性人才,人才质量的好坏不仅对学生本人有着重要影响,还同样影响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从侧面决定了学校的發展。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成为综合性的素质人才,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学校就应从每一节课入手,要求专业课老师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身作则,传达给学生正确的精神理念,对于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实践中的每一个小错误都要严肃对待、认真纠正;对于每一件工艺品都要精雕细琢、力求完美。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的积累中以工匠精神的内涵约束自己,在工作中体验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2.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不正之风,各种急功近利、浮躁虚荣的价值观充斥着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在此时加强对学生们的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设置的课程在思想教育课上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开设以“学习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在思想上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武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
(二)对企业,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对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制造出质量过硬的产品,首先要树立的是正确的企业文化,其次才是技术问题。精神是导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其余的问题都容易解决。例如我国的国产品牌华为公司,华为始终认为品质是产品的脸面,只有精工细作才能树立品牌。作为华为核心理念之一的“以奋斗者为本”,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凭借他们的工匠精神,华为才能获得国家质量奖,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企业只有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鼓励工人提高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有了奋斗、学习的目标,才会使企业中出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企业发展有了动力,实现中国智造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对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十九大中提到要弘扬工匠精神,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到个人层面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的“敬业”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可以看出,国家提倡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有力促进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播。培养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尊重技能工人,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让工匠受人敬重,树立工匠楷模等举措都可以引导主流社会价值观,是工匠精神走出纸张,走出媒体而走进人们的生活。
四、结语
中国智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而工匠精神也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流思想。打造工业强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助力,我们更期待着中国在未来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奏响“中国智造”的时代强音。(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