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里茶道的历史演变浅析张库商道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2019-06-11李现云
摘 要:张库商道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兴衰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本文拟将清代、民国初划分不同时期,力求真实展现张库商道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张库商道;万里茶道;贸易;地位
张家口连接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带,清朝逐渐成为万里茶道北方区域重要的节点和贸易中转站。
一、顺治至康熙中期,茶道贸易初现雏形
17世纪中期俄国完成对西伯利亚领土的吞并,与中国的陆路相通,为中俄直接贸易奠定了基础。清顺治元年(1644年)开大境门,政府准八大皇商出张家口从事对蒙贸易。“顺治二年,设防御二员,笔贴二员康熙三十二年添设总管一员,防御六员,管理边境大小二门,一应出入事务,驻来远堡。……凡境门出口八家商人及民商人等,驮载货物前往口外、蒙古喀尔喀,以及库伦、俄罗斯贸易,皆照验理藩院原给印文挂号,回日验销。” [1]可见清初张家口具备了查验信票,检验货物,征收关税等职责。顺治三年,大清户部在此设立钦差户部分司。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第一次明确了双方的边境贸易关系。1691年多伦会盟后,汉民可以在理藩院统管下到后草地经商,茶道贸易初现雏形。
二、康熙后期至雍正前期,万里茶道官方贸易形成期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政府允许俄罗斯隔三年来京贸易一次,中俄官方商队贸易开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政府批准了以色楞格—库伦—张家口的官道为俄国商队往返之官道[2]。为了规范管理中俄贸易,1725年理藩院将颁发信票的权力下放至张家口。初始申请及查验手续在张家口理事同知衙门办理。张库商道作为万里茶道河北段的官道基本形成。
三、雍正至乾隆前期,万里茶道国际商道初步形成
《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恰克图---库伦---张家口---北京的官方贸易路线被确立下来。这是古丝绸之路消失后,又开辟出的一条新的国际商路。[3]自此,俄国官方商队从恰克图口岸入境,经库伦、张家口(或归化—张家口)来京进行贸易,“张家口买卖城可以说是中国对俄贸易的集中点,几乎全部俄国呢绒和各种绒布以及俄国出口的全部毛皮制品都是先运张家口买卖城的货栈,然后批发给下堡,最后再运到中国本土。”[4]可见从乾隆中叶开始张家口即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最重要的转运枢纽[5]。
四、乾隆中后期至嘉庆时期,万里茶道贸易逐步发展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理藩院则例》规定:凡出入张家口赴内外蒙古地贸易,须经张家口察哈尔都统衙门批准,颁发准入蒙地的“部票”;凡是通过张家口运往库伦和恰克图的货物都需有察哈尔都统的签发的文件。
1762年,俄国废止官方商队的北京贸易,中俄进入了恰克图口岸贸易阶段。此后张家口市场更加繁荣,成为山西商人去库伦、恰克图贸易的基地,(晋商的)总号设在张家口,分号设在库伦、恰克图以及科布多等地方。[6]嘉庆时期,政府允许有票证的商人可搭附无票商人一起到恰克图经商,有效地促进了中俄贸易的增长。这时,俄罗斯商品开始用茶叶来估价。嘉庆六年(1801年)中俄贸易总额8159576卢布,嘉庆十八年(1813年)上升到1092934卢布[7]。运往库伦的茶叶、布匹、绸缎、瓷器、大黄等货“俱自张家口贩往”,商人们自用的日用品和米粮“向在张家口采办”。
五、道光时期,万里茶道贸易黄金期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家口办出赴恰克图交易的信票268张……”,按每一张信票,货物不得超12000斤,老倌车不得超20辆,人不得超10位的规矩计算,道光最后一年,张家口有1608吨商品运到恰克图,而咸丰初年就达到了2700吨。如果按运量翻番的逻辑推算,商品总量恐怕就要超过5000吨了[8]。中俄茶道贸易进入了黄金时期。
六、咸豐时期,万里茶道贸易由盛而衰
太平天国起义后,华商被迫至湖北羊楼峒、湖南安化采茶,北运恰克图的路程缩短了300余公里,客观上提高了华商在恰克图的竞争力。咸丰时恰克图“办茶大字号约有四十家,均系张家口上埠者……”[3]当时中国商人大多从张家口出蒙俄经商。清人松筠的《绥服纪略》记载:“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由张家口贩运烟、茶、缎、布、杂货,前往易换各色皮张毡片等物。”可见晋商在对蒙古、俄罗斯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且都以张家口为大本营[8]。
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推行厘金制度筹集军费。每一领取票照可贩茶300件,茶值约6000两,但要交正税1200两,票照50两,厘金60两,从而造成茶商巨大亏损[8]。
七、同治时期,万里茶道贸易俄商主导期
随着《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俄商直接到内地茶叶产地加工和采购茶叶。俄商免除复进口税,降低其货物成本,与中国商人相比更具竞争力。学者唐寿峰在《张家口的中俄蒙贸易及陆运》中说:“从此以后,清政府逐步丧失贸易控制权,俄国商人在我国可以自由买卖、贩运,张家口至库伦的贸易运输带有了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俄国商人享有特权,给予优厚待遇,而我国的商人却因纳税负担过重,无力竞争,受到了沉重打击。张家口的‘山西帮茶商由一百多家减到二十几家,在恰克图中国商店受其影响纷纷倒闭。”
俄商获准“由陆路输入内地者,可照旧通过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及中国内地,准在各口岸经销”。俄国人终于“零星”地挤入张家口,并获得了在张家口的领事裁判权和减免营业税的特权[9]。俄商主导的以张家口为重要中转地的陆路贸易形成。《蒙古志》卷三载,“茶以张家口为枢纽,货物辐辏,商贾云集。”张家口成为天津和华北经济区域与西北地区联系的枢纽[10]。
八、光绪时期,万里茶道贸易剧烈动荡期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俄商在张家口可设立货栈,将运进之货物,全部留于张家口销售。俄商在中国内地经商的自由度大大拓展了[11]。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将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划地五万方尺为市场,俄商在此建造铺房货栈。方行的《中国经济史》指出:“此时张家口是清代最北方的商业城市、金融中心和中俄陆路贸易的重要口岸。它虽兴起较晚,却很快成为与广州遥遥相对,一南一北两个主要外贸口岸之一。”
随着东清铁路、西伯利亚铁路的相继通车,俄国茶叶贸易由汉口、上海转运大连港或者海参崴—东清铁路转西伯利亚铁路或西伯利亚铁路—俄国,张家口和天津完全被避开。
九、清末民初,茶道贸易经短暂辉煌后终结期
京张铁路和张库公路的通车,为茶道贸易迎来短暂的辉煌时期。《察哈尔省通志》记载:“清末张库通商日繁,每年进出口约合口平银一万二千万两……自平绥路修至张垣,复经边防军建设张库汽车公路,运输捷便,商务遂盛,贸易额达一万五千万两。是为张垣商务鼎盛。”据《蒙古人民共和国史纲》记载:“宣统三年,张家口总人口132621人,而当时经商人数竟然有35000人,占总人口的近四成之多。”大小商号1450余家,外贸行业占总商号的近一半,达700多家,张家口成为一个完全靠买卖支撑的商业之都。[8]
1929年,在苏俄的支持下,外蒙古没收中国商人在库伦的商店并驱逐,至此万里茶道贸易基本中断。
参考文献:
[1]《万全县志·卷之五》(道光版)[M].张家口驻防总管
[2]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米振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5]许檀.清代前期北方商城张家口的崛起.《北方论丛》,1998年第5期
[6]丰若非.清代榷关与北路贸易——以杀虎口、张家口和归化城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7]阿·科尔萨克.米镇波译.俄中商贸关系史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刘振瑛.品评张库大道.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9] 韩祥瑞.张库商道歷史十题.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2015年第15期
[10]杨润平.张家口开埠与城市近代化的起步——1902-1952年历史的回顾.城市史研究,2002-03-31
[11]李现云.概述清代中俄四个贸易阶段的演变.农业考古,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李现云(1978--)男,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和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