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视角下看《经济学人》汉译策略

2019-06-11刘宇

新丝路(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

摘 要:《经济学人》的文章入木三分、鞭挞入里,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时事和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外刊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活动是基于原文,以翻译目的为导向而采取相应翻译策略的过程。本文以《经济学人》为研究语料,分析外刊文章汉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目的论为指导探寻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经济学人》;翻译策略;外刊翻译

外刊翻译在我们了解西方、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扮演这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受中西方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外刊翻译要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并不容易。因此本文立足于目的论,通过实例对外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外刊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预期效果。

一、功能学派目的论的阐释

汉斯·J·弗米尔(HansJ.Vermeer,1989)的目的论认为,一切行为,包括翻译,都是有目的的。

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是由文本的目的和预期功能决定的,即译本的目标决定翻译的过程。

除此之外,翻译还应遵循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就意味着译者应遵循译入语的惯例,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要考虑到他们的背景知识和情景环境,以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忠实原则意味着如果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目的一致,则要尊重原文,但忠实总是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论强调了译文和译入语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二、目的论视角下探究外刊翻译

目的论以目的原则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首要原则,译者作为既定的翻译方面的专家应该意识到翻译的目的并据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外刊翻译的目标读者所期待的首先是能够读懂文章,能够接受到文字承载的信息,其次是感受文章的语言风采。中英文语言的差异,以及外刊杂志语言简练,多用双关,暗喻等文字游戏的特点,使得目的论在外刊翻译中极具指导意义。下面就结合选自《经济学人》的例句,对外刊翻译的难点进行分析。

1.形容词的处理

汉语用词具体,含义明确。而英文中有时会使用抽象概括性的小形容词来表达强有力的概念。此外,英语句子结构呈树式,结构严谨,长句多,修饰成分也相应较多,一个长句足以表达句子的完整含义。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英文中的形容词很多时候需要转换成中文的四字格形容词、名词甚至小句。

原文:This July, typically a big month for movies, no new Hollywood blockbusters were permitted on china screens.

译文:每年7月通常是电影的热门档期,但是今年七月没有一部新拍的好莱坞大片获准在中国上映。

分析:英文的小词运用灵活,在源语文化中,源语文本读者能够立刻感知“big month for movies”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将其译为“大电影月”,恐怕中文读者会一头雾水,无法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因此,译者可基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语内连贯原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将形容词译为地道、可接受的中文,便于读者理解文章。

原文:S Kidman & Co was founded in 1899 by so called cattle king Sidney Kidman.

译文:S Kidman & Co由澳洲赫赫有名的“牛魔王”西德尼·基德曼于1899年创立。

分析:外刊雜志中不免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如著名的人名和公司名。目的语读者对这些专有名词并无概念,在本例句中,如果译者将修饰词“so called”进行直译,那么读者可能并不能对西德尼·基德曼形成正确的认识。“赫赫有名”既展示了原文中想要表达的意味,也体现了目的论的语际连贯原则,使译文更加明确和具体。

2.动词的处理

英文是形合语言,以动词为中心搭建句子框架,重形式逻辑,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以形制意,尤其在外刊杂志中,文章用词简练,行文简洁。在译入意合的中文时,意义上要连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译文读者和译入语文化,使译文更易理解。

原文:Counter: 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why theyre growing, because there is real growth and then there is sugar growth.

译文:但要谨记:一定要清楚它们发展的原因,是有实际增长还是粉饰的增长。

分析:此例句的上下文背景为如何作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原文作者在给出建议后写出了该句话。但是“counter”一词的翻译却非常棘手。按照字面翻译显然不能满足译入语读者的期待。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将清晰准确的翻译呈现给读者,也使译文连贯,意思表达准确。

3.文化特色词的处理

翻译不只是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蕴含着社会文化意义的词汇与该国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息息相关,成为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中国读者阅读外刊不只是想了解时事新闻,还想从中了解西方文化。而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是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分。在目的论的视角下,外刊译者应更多的站在国内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不能照字译字,让译文读者一头雾水。

原文:ambulance chaser

译文:(怂恿受伤者起诉的)冷血讼棍律师

分析:“ambulance chaser”的字面意思是追救护车的人,但查阅资料发现,此表达指在法律体系完善的美国,跟随救护车到急诊室煽动事故受害者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不道德的律师,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因此,译者不宜将这个短语直译或译为“律师”,而应做出补充并表达出相应的感情色彩,这样受众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外刊翻译策略

1.增译法

中英文语言差异显著,英文作为一种形态型语言,以形驱意,着重于显性联接,因此英文句子会通过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词或短语组合起来,从而表达出丰富完整的意思。而中文着重隐形连贯,短句居多。因此在外刊这种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增译法成为译者向目标读者呈现完整准确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当尊重原文以及译入语表达习惯。

原文:Alibaba will be watching until the 11th hour.

译文:阿里巴巴会持续关注到最后一秒,迎接曙光。

“the eleventh hour”这一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最后关键时刻,刚好、及时挽回局面的关键时刻”的含义。此例句选自关于中国双十一购物狂潮的文章。此文发表于双十一之前,字里行间体现了原文作者对该年双十一销量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此处增译“迎接曙光”,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了原文的整体基调,还有助于读者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2.意译法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忠实原文不是评判翻译的唯一标准,应由译入语文化决定译本的充分性。通过意译,译者可以用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再现原文的意思,实现译文的目的,使目标读者享受阅读乐趣。

原文:Status symbols are as old as humanity itself.

译文:自打人类出现,社会地位的象征就出现了。

分析:“as ... as”意为“和……一样”,用于同级比较。如果将原文译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的话,译文会显得呆板、不符合中文多用动词,多用短句的语言习惯,而且目标读者可能无法感知此句的真正意味。

外刊翻译既需要向目标读者传达完整的文本信息,又需要向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并给译者更大的空间进行翻译,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满足目标读者期待,因此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增译法和意译法是外刊翻译中有效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eiss and Hans J.Vermeer.Grundlegung einer allegemeinen Translations theories[M].Tubingen: Niemeyer,1984

[2]Hans J. Vermeer.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Helsinki: Oy Finn Lectural Ab,1989

[3]謝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宇(199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