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

2019-06-11王莉娜

新丝路(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创新

摘 要:本文从什么是创新、发现发明创造与创新、创新教育理论的研究,由浅入深对创新教育理论进行全面学习研究,为进一步高师钢琴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素质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动词时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为名词时指创造性、新意。(《现代汉语词典》)

“创”字源为“ “刅”是 “創”的本字。刅,金文,指事字,字形在“刀”的刃部和背部加两个 “叉”,表示用刀斧砍凿的交错刀痕。古籍中多以“創”代替“刅”。 篆文由(倉,粮库)部和(刀,斧)組成,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粮库;“創”表示有想象力的木匠用刀斧巧妙建造圆柱形的粮仓。“创”造字本义,木匠用刀具砍、凿木料,巧建圆形粮仓,其引申意“富有想象力的新建、开辟、始作”。[1]

“新”本字为“辛”。“辛”的甲骨文是由(像刀刃)和(木,原木)组成,意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当“辛”的劈柴动词本义消失后,甲骨文由和(斧子)另造“新”代替,强调用刀劈开原木。“新”,造字本义用锋利的刀斧将原木劈成两半,备作柴薪,原木的表皮通常灰暗而多褶皱,劈开后木心白晳平滑,散发出清新自然的气息。因此,“新”的引申意为“开辟性的、前所未有的”形容词含义。[2]

整体来说,“创”是建立粮仓,“新”是劈开原木出“薪”,此二字暗含推陈出新之意; “创”与“新”字源都有用刀劈、砍等动作,具有破除旧的和具有创伤的意思。

二、发现、发明、创造与创新

发现,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3]。发现的结果是事物的本质、现象、运动规律等,并随后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工作、科学研究和实验中所正确认识。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 “万有引力定理”是最有代表性的例证。

发明,是属于科技成果在某领域中的新创造,通常指人们做出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这种成果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技术、方法等,其特征是这些物品或技术、方法在发明前客观上是不存在的[4]。爱迪生一生共有两千多项发明,获得一千多项专利,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应用生产原则与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从事发明创造,他的发明与利对世界产生影响重大且深远。

创造,是指人类产生新的精神或物质思想与行为的总和。创造着重指“首创”,是一个具体结果。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即不断破坏旧的结构,不断创造新结构的过程。创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更注重经济性、社会性和发展性。[5]

音乐在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运用个人音乐语言通过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和曲式等音乐元素组合来表现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这样的过程被称为音乐的一度创作,具有创造性。演奏者要把作曲家笔下静止的音符通过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强大的技术表现转换为流动的音乐,尽最大可能再现作曲家的灵魂语言,最终达到感动自己感染观众的目的,这样的过程被称为二度创作,具有创新性。

三、创新教育理论的研究

1.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和运用在20世纪初。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发明的应用角度提出“创新理论”,包括五种情况:第一,生产出新产品;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四,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管理模式。

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其创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前所未有的发现,即无中生有的独创;第二层有中生有的重新组合;第三层再次发现。

创新理论从熊彼特开始至今逐步深入,其表现创新领域的开阔,除了经济领域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等活动;创新理论的丰富,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2.教育与创新教育

(1)教育。“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象形字,指大人持杖督促孩子学习文化。“育”出现在小篆,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孩子。《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之作善也。”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6]。教育,有时还有思想品德教育之意。教育同人类的发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2)我国教育政策发展变化与“创新教育”的提出。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明确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即“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8年教育部为了实现我党十五大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此时创新教育拉开了帷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必须把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科研、教学的核心任务。

(3)创新教育理论核心要点。所谓创新教育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教育。 具体来讲,创新精神指具备敢于解决自己未曾接触问题的勇气和欲望,并有意识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除去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之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等。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新意识是一切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它是指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新意识较强的人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新,将创新的原理与技巧作为个人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进而永葆创新的欲望与勇气。它即是创新的原点,也是创新的前提。[7]

参考文献:

[1]“创”的字源、造字本义.象形字典[DB/OL].http://www.vividict.com, 2010-11-28/2019-02-18

[2]“新”的字源、造字本义.象形字典[DB/OL].http://www.vividict.com, 2010-11-28/2019-02-18

[3]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著.《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

[4]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著.《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0

[5]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著.《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23

[6]《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

[7]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著.《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8.61.85

作者简介:

王莉娜(1978-)女,音乐学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创新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