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探究
2019-06-11彭虹娅
彭虹娅
摘 要: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朝大众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但就目前现状来看,离倡导的人人都能公平享受高等教育还存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公平问题的影响。本文就围绕这一中心轴线,探讨了农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导致原因,继而对改进这种现实状况提出了一些肤浅的建议措施,旨在于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农村学生;高等教育;政策享受;公平性
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我国在《宪法》、《教育法》中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共同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毕竟,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人生方向是每个学子的期待更是农村学生寒窗苦读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的唯一途径,更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的最直观体现。然而,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能够进入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人数仍然不多也并没有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年来高等教育新增加的农村生源依然主要集中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内,也就是说在国家大力度帮扶鼓励农村城镇教育一体化的现状下,虽然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整体机会在提升,但农村学子进入重点高校比例却在下降。因此,在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公平问题制约了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数量,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存在的一些公平问题,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帮助农村学生更好的理解政策享受到更加公正公平的待遇,从而有机会进入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进行深造,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梦想。
一、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政策公平问题的现状问题
为掌握到一手资料信息,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附近多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加以佐证,经过梳理总结,发现农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公平问题上,目前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具体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限制学生发展
近年国家针对农村学生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政策资金方面帮助,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呈上升趋势,国家资助学生的资助费用也是越来越多,说明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农村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农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农村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相比城镇教育农村教育投入远远不够满足农村学生的需求。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专项经费的支持,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教育公平受限。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数的80%左右,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是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受教育状况的,就城镇农村教育经费比重而言确实差别非常大的,尤其是在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投入远远不够导致很多适龄学生失去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2.农村学生被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摊而重压
高等教育,在我国算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目前只能够负责承担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成本,而其余的学杂费,还是需要由学生及其家庭自行承担,因受教育而产生的费用使很多农村家庭望而却步,而费用不足是不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因此,对一些因不堪经济重负的农村学生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实在拿不出钱,要不只好选择那种费用便宜,对学生有优惠政策的高校,从而放弃了进入优质高校深造的机会,要不就是选择主动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再来就是古社会上许多农村家庭负选择债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毕业工作后的收入远远不够偿还债务,甚至会因此产生新的负债,加深了农村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重视。
3.农村学生因户籍制度政策而被限制
目前我国重点高校招生录取的政策,很多都有属地照顾的原则,许多农村学生就因为户口的所在地,在地区上丧失优势优越性。即便高考分数超越那些国家重点高校扎堆地区的考生,但同样还是要接受被外省高等教育挡在门外的残酷现实,无法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资源。而且实际中部分重点高校执行的贫困专项招生,定向招生等政策,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结果社会上又出现了城市学生争相去贫困县读书的怪现,被老百姓戏称为高考移民。还有部分农村学生对此项政策解读不到位直接放弃了享受政策的机会。所以很多农村学生仍旧未能接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4.农村学生受政府教育资源规划政策的影响
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一,地方政府收入不同造成教育投入的差别,导致不同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差距甚远,经济条件好的,有实力的,对于教育事业投入就大,而相对经济条件差的,投入的比例也少,甚至政府不重视教育事业的投入,将政绩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与解决民生工程上,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学生在接受教育起点及过程,无形间与城市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虽然接受的是一样的高考模式,但高考结果却不一样,使农村学生均处于劣势条件。
二、导致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剖析
针对上述对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阐述,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导致公平問题的因素有多种,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同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肯定优于农村经济发展,映在高等教育领域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东南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数量质量都完全压倒其他地区。国家重点院校在东南部地区扎堆,而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甚至难有其中之一,也波及到地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差异性。
二是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政策存在着随意性。就目前我国自主招生的主体来看,既有重点院校也有地方高校较为庞杂,而且开展的自主招生政策标准也是参差不齐,向社会公开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未能全面公开,制度的不透明,非常容易滋生招生环节的问题,个别人利用这一漏洞滥用政策,使得录取环节出现问题,滋生不公平现象,此种行为一旦被放大直接使农村学生从而失去信心。使得原本严肃严格的高等教育招生录取政策,严重变了味。
三是政策执行存在保护性、差异性。高等教育政策在各地的落地过程中,容易受到地方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区看中局部利益,在面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处理不当,考虑局部利益偏多影响整体利益,导致政策的执行与预期效果发生偏差。而且通常不同地区对政策的解读往往略有不同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会根据本地情况选择性执行。处理方式不当,人为造成政策不公问题的存在。
三、改进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建议措施
有了公平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剖析,面对农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与城市学生之间产生的巨大差距,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现行政策的解读和执行方式加以补偿改进,从而提升农村学生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数量与比例。
1.按照政府号召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应积极执行和响应政府号召对现有的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方法,比如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大区,先在大区内逐步实行按分数统一录取的办法,然后再逐步推开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从而彻底消除高考招生的地域差别,克服各地区之间因录取分数的巨大差异导致的不公平。其次,改革定额的招生方式,可以学习中国政法大学按人口比例下达分省招生指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提高农村高考录取率。同时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给农村沉重开辟一条特别通道,圆一些农村学生及家庭希望升入一流大学学习的梦想。
2.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学生的助学资助体系
针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问题,要避免农村学生因家庭贫困、影响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建议由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针对其实际运行中存有的问题,协调好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解决好助学贷款形式单一,风险大和偿还制度缺陷等突出问题,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从而扩大助学贷款的量与面,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通过助学贷款,实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同时还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的征询系统,以保证银行发放的贷款得以顺利回收。高校本身要加强与社会上的慈善组织、民间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的联系,吸引他们在高校设立助学金,资助和奖励那些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解决他们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同时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视其财政情况,将适当的降低个人成本分担比例,从而避免一些农村学生,因缴纳不起高昂学费主动放弃入学的机会。
3.科学合理的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针对我国现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站在地区均衡性的角度上,全面考虑高等教育的资源再配置,进行新的科学规划,并制定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政策,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协作等方式,从宏观层面上切实解决现有高等教育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合理现象。同时,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提高师资力量与教学手段,确保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条件,不再与城市学生接受教育起点及过程存有較大的差距,输在了起跑线上。
4.完善法律建设净化录取氛围
加快健全教育法规旳步伐,我国针对农村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法律还不健全,应针对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保障公平。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国家要尽快完善相关高等教育招生的监管法律法规,不但要求各种加分、保送政策的执行全过程接受大众的监督,接受社会的投诉。还要增加高等教育招生录取过程的透明性,同时对那种用权力金钱对入学机会的不法侵占,要加大违规处理力度并予以曝光,从而塑造良好的招生录取氛围。
总之,本文对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局限在肤浅的一些方面上,其高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才能更加完善和提高,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加速促进其向纵深发展,真正实现人人都能公平享受教育机会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焦新.逐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N].中国教育报,2013(4)
[3]易善武.和谐社会视域下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1)
[4]王燈、李玉.高考招生怎样才公平[J].新民周刊,2014(24)
[5]唐海龙、惠军卓.谈高等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机.教育与职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