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2019-06-11梁敏晓刘雅巍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梁敏晓 刘雅巍

摘  要:通过研究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为促进仙林地区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并提出合理建议。对仙林地区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南京仙林地区非体育类大学生有着良好的体育消费价值体系,认知普及并有较好的接受度;体育消费中,男性跨越度大于女性;经济能力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性别、专业、动机等是其影响因素;线上、线下消费均是大学生主要消费渠道。

关键词:非体育类大学生  体育消费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c)-0064-03

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国家对应政策实施,体育消费产业的深入,人们健康意识和体育认知的增强。不只是对体育产业实物消费的增长,还有对于体育服务消费需求也大幅上升。大学生成为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非体育类大学生市场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南京市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消费水平都相对较高,各大高等学校位处仙林大学城地带,大学生聚集,体育消费存在一定规模。探寻仙林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研究其消费的影响因素,以期引导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市场消费规模,规范其消费行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南京体育学院网络图书馆、知网、CNKI等资源等方式,广泛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教材。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文献和文件资料,吸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髓,首先明确研究概念的界定,其次查询影响消费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框架。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设计问卷,向南京仙林各大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拟发放问卷400份,通过随机多次发放问卷,将电子问卷进行回收后整理、统计和研究。为保障数据的有效度,将舍弃无效问卷。

本问卷最后发放400份,回收365份,回收率91.2%,除去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95.8%。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录入。通过录入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研究对象影响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且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非体育类大学生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定义体育是指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促進体质健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1]。通过体育的定义,体育类大学生即指通过学习体育专门人才培养课程的大学生,因此在本文对非体育类大学生给出的定义则与体育类大学生相反,即未经过体育专门人才培养课程的大学生。

2.1.2 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学者对体育消费概念的认识也不断更新。现在的体育消费被区分成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代刚认为“广义体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一切直接或间接与体育产品及服务相联系的过程中所引起以货币为基本单位的消费总和[2]。”庞善东对狭义体育消费的定义为消费者为满足身心需求,进行物质和精神层次等体育直接相关的的消费[3]。根据以上学者对体育消费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现代体育消费可以分为实物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多数是以人为单位的体育消费。

2.2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基本情况

2.2.1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对南京仙林地区非体育类大学生发放有效问卷350份,统计反馈分别表现为性别、年级各项数据的情况。

根据数据得出我们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男生141人,女生209人,人数比例6∶4;这一结果与本问卷网络发放形式有一定关系,因此女性样本量高于男性样本量。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各个年级均有分配,大一21人,大二62人,大三119人,大四119人,研究生29人,其中女性研究生为0人;调查得到仙林非体育类大学生专业为9个大类。

2.2.2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认知度

良好的体育消费认知度对消费者本身的消费频率和消费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统计得到需要体育消费的人数231人,比例占66%,可有可无的人数91人,比例占26%,不需要体育消费的人数28人,比例占8%。分析可接受消费程度的数据发现,接受100元以下占22%,100~300元占54%,300~500元占18%,500元以上占21%,仙林地区各高校半数学生对体育消费有着一定的认知,在进行体育消费,有着较好的接受程度。

2.2.3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消费者平均体育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数量,用货币来表示[4]。调查发现,仙林地区非体育类大学生每月消费在1000元以下占18%,1000~1500元占52%,1500~2000元占10%,2000元以上占20%。仙林地区非体育类大学生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但存在个体经济差距。而大学生每月用于体育消费支出比重,76%的学生体育消费占平时消费支出比重在10%以下,比重在10%~20%的学生仅有22%,消费比重20%~30%的学生为0,而在30%以上的消费比重人数又有增长,单极分化明显。

2.2.4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频率

通过对消费频率数据的统计显示,仙林非体育类大学生每月消费1~3次占72%,3~5次占18%,5~7次占4%,7次以上占6%。由此发现,大多数非体育类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频率低于每周1次,而每月消费7次以上的人数相比5~7次的要多,消费频率出现分化状态。

2.2.5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类型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仙林非体育类大学生消费类型多样。其中实务型消费中运动服装占94%,运动器械占54%,赛事门票占10%,体育彩票占8%,其他占14%,运动服装消费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类型;服务型消费中健身会馆课程占46%,体育服务占36%,其他占40%,付费健身APP占8%,体育视频占6%,服务消费中相对均衡,各项目占一半比例。

2.2.6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渠道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发现,仙林地区大学生线下消费人数占44%,线上消费人数占56%,相对于线下消费,更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线上消费进行体育消费,但两者差距较小,进一步反应出线上、线下消费两种方式均为大学生主要消费渠道。

2.3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2.3.1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内部因素

(1)性别因素。

通过表2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差别:(1)男性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跨度较大,但消费层次出现断层现象,女性大学生实际接受度在20%以下;(2)75%的男生以及77%女生体育消费占自身消费水平10%以下,在10%~20%层次,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两者联系对比发现,南京仙林地区不同性别的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相近,性别对低水平体育消费未造成明显影响,但男性高水平消费人数多于女性。因此性别是体育消费的一个影响因素之一。

(2)认知因素。

根据对认知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拥有良好认知度的大学生与之对应有高水平的接受度;对认知度较为薄弱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愿分布在300元以下;认为不需要体育消费大学生的数据显示有较好的消费意愿,但消费认知度不高,说明消费认知度影响着实际消费水平,若对这类学生合理的普及认知度,他们实际消费情况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消费动机因素。

从消费动机数据分析得出,消费动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选择,健身塑体占86%,精神娱乐占50%,审美需要占20%,学习交友占12%,物质追求占4%,明星效应占2%,其他占6%。其中健身塑体与精神娱乐这两类动机是促成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力,少数学生仍然存在追星效应产生的体育消费,其他不良消费动机影响个人消费类型选择。精神与生理体育消费是大学生着重关注点,若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消费动机引导,从而影响其消费动机,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观。

2.3.2 南京仙林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外部因素

(1)专业因素。

通过对比非体育类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体育消费水平发现,13类专业里大多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占10%以下,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里存在少数人体育消费占10%~20%。总体表现仙林地区非体育类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存在个别体育爱好者其体育消费水平较高。由此发现专业影响体育消费,理工科学生体育消费水平高于文科专业。

(2)经济能力因素。

根据数据显示,1000~1500元消费水平的大学生多数选择体育消费在10%以下,2000元以上消费水平的大学生基数较小,各个消费水平用于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偏低,高体育消费人数偏少。南京仙林地区的非体育类大学生自身经济水平不均等的情况下,会对体育消费水平造成一定影响,经济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水平的选择。

(3)周围人群影响因素。

分析数据发现,身边参加体育消费人群一般和密集这两类消费群体自身接受体育消费的程度高于稀疏类,而消费水平也高于周围参加体育消费稀疏的人群。由此发现,群体周围的消费人群会影响对体育消費的选择,周围有浓郁体育消费氛围的人群对体育消费的接受度高,以及实际进行体育消费的能力也高于稀疏类人群。

(4)渠道因素。

据表3数据显示,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体育消费的人数多于实体店铺消费,进行实体店铺消费的频率高于网络媒介。从数据发现,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网购成习惯,但调查对象通过实体店铺的体育消费形式仍然是无法取代的。这与实体店铺的体验性、真实性有关,例如健身私教课、健身器材等需要亲身试验的产品是网络媒介无法达到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仙林地区非体育类大学生半数有较好的体育消费意识,其中少数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薄弱,但对体育消费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体育消费认知度促进体育消费水平提高。

(2)仙林地区大学生相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体育消费类型选择广泛,体育消费频率相对其他数据较低,表明大学生实际参与到消费过程的行动力不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3)仙林地区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是追求身心上的健康发展,个别存在不理性消费现象,追求物质、追星等行为消费。

(4)运动服装、健身会馆课程是仙林地区大学生主要体育消费形式,主要通过线上进行体育消费,但由于体育产品的性质,线上线下的消费渠道均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3.2 建议

(1)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推进校园各类文化活动,发展学生身心水平,促使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有针对性的宣传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健康运动思想。

(2)正确解读,形成理性体育消费。

课堂上学习营销学等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市场可能诱导进行的消费类型,根据自身需要消费,培养合理的消费意识,使消费进行可持续发展。日常生活中,注重思想培养,杜绝经济上的互相攀比。

(3)创建社会健康体育消费氛围。

社会体育消费的形式层出不穷,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管理的宏观调控,针对APP上虚假体育消费信息、实体店铺不实消费手段等情况进行市场监测,进一步促进线上体育消费,以虚拟的线上体育消费为节约社会资源作出助力,创造和谐的社会体育消费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 代刚.体育消费的属性、概念体系及其边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340-343.

[3] 庞善东,李悠.新常态下我国中产阶层体育消费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7):11-15.

[4] 张叶.移动互联网时代沈阳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7.

[5] 李耀,王新新.国外体育消费动机测量研究最新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40-47.

[6] 金越千,章春筱.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潜力研究与开发[J].经济师,2010(8):121-123.

[7] 向茂娟.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50-52.

[8] 陈曦.西安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14):68.

[9] 邓蕾.成都市中产阶层体育消费体验特点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0.

[10] 徐钟仁.论体育消费[J].体育论坛,1989(3):7-9.

猜你喜欢

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求、动机和行为研究
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探析
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