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摔赛前膳食调整及赛期称重后营养恢复方案的研究

2019-06-11廖晶晶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期

廖晶晶

摘  要:本文仅以湖北省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的膳食营养调控为基础,对赛期称重后的营养恢复方案的制定进行研究,探求该时期重要营养物质的合理补充方法,通过量化方式形成具有该项目特点的营养恢复模式,并结合实际对方案效果进行评价。以备战第13届全运会的重点运动员为对象,根据赛前慢速降控体重阶段的营养调查结果进行为期16周的日常膳食调控,用身体成分指标变化及无氧能力提升情况印证日常膳食改善效果。在营养调控的基础上制定赛期称重后的膳食、液体及无机盐的营养补充方案。日常膳食总摄入量及摄入比例的平衡合理可使运动员在正常训练的情况下达到控制体重的理想效果,对比16周前后的各项指标发现,运动员的膳食基本实现均衡合理后,其体重下降非常显著,去脂体重不变,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无氧能力提升非常显著。赛期称重后的营养补充方案可以被执行,且比赛当天的身体总水分、尿蛋白、尿比重均能恢复到赛前正常水平。

关键词:女子摔跤  赛前营养调整  营养恢复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c)-0013-04

摔跤運动员比赛时分体重级别的称重模式很有特点:即在比赛的前一晚称重时获得理想体重等级的参赛资格。根据赛制的设定,摔跤比赛的称重时间一般在比赛前一天的17点左右,第二天的比赛在8点左右开始,并且当天决出金牌。因此,在赛期称重后到上场比赛的这段时间内,身体各方面机能的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仅以女子摔跤运动员赛期称重后的营养恢复方案进行研究,探求该时期重要营养物质的合理补充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方案效果进行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北省备战第13届全运会的女子摔跤运动员11名,其中48kg级运动员2名、53kg级运动员1名、58kg级运动员4名、63kg级运动员2名、75kg级运动员2名,年龄(22.6±2.8)岁,身高(166.0±7.5)cm,体重(62.5±9.5)kg,训练年限5~10年,运动级别均为一级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献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日常膳食及营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日常膳食调查选用《国家运动营养师·职业培训教材》中的“24h膳食回顾调查表”,为减少单日食堂供应的食材对运动员膳食摄入调查的影响,每次的问卷调查均需受试者填写连续3d每日24h的膳食摄入情况。本文分别对同一受试者发放问卷两次,相隔时间为16周,共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回收率100%。回收后的问卷根据《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2004(第二册)》分析计算每位受试者的每日膳食摄入总量、每日摄入各营养素总量、早中晚餐各自的摄入量、及各餐中营养素的摄入量。

1.2.2 实验测试法

测试指标及测试仪器如表1所示。

(1)日常营养调查阶段,在日常膳食调查调整期内,分别在第一周的周四和第十七周的周四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成分和无氧能力测试。身体成分在测试当天的清晨空腹进行,测试时受试者身着摔跤训练服。无氧能力在测试当天上午的10:00~10:30进行,测试时所加负荷为自身体重的7.5%,测试时间15s,记录无氧功率的峰值Wpeak。

(2)赛期称重后阶段,尿液测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取受试者赛期称重前的最后一次尿液,第二次取次日比赛当天清晨空腹的尿液进行,分别记录两次测试的尿蛋白和尿比重结果。

身体成分测试在比赛当天清晨空腹进行,测试时受试者穿摔跤训练服进行。测试结果记录身体总水分值。此次测试结果与第十七周所做的身体成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存储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验考察前后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日常膳食情况调查

分析这几名重点运动员16周前后的日常膳食结果如下。

2.1.1 膳食摄入情况

(1)有文献显示,女子摔跤运动员在慢速控体重期训练日平均总能量消耗3018.68kcal~3075.21kcal,调整日平均总能量消耗1968.25kcal[1]。根据调查问卷计算出的16周前的膳食总摄入量为(3521.33±346.17)kcal,明显高于推荐值。根据每名运动员各自的膳食营养摄入情况,给与个性化的膳食指导,调整膳食摄入总量,并在16周的时间内监督执行。16周后发现,膳食摄入总量降为(2610.44±400.21)kcal,在推荐范围内。

(2)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所有运动员的早餐所占比重均偏低,而晚餐所占比重均偏高。建议运动员调整三餐膳食结构,早、中、晚比例为3∶4∶3。经过16周的膳食调整后,运动员的三餐比例有明显改善,平均水平还是达不到推荐比例。

(3)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16周的饮食调整让运动员的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更多了,从(43.61±1.12)%提升到了(54.33±4.55)%。运动过程中物质能量的消耗顺序依次为糖、脂肪、蛋白质,这导致运动员对糖的依赖性强且需求量大。机体糖储备充可对蛋白质有节约保护作用,能增加人的饱腹感。足除了在训练前中后进行低聚糖等营养品的补充外,运动员膳食中糖的摄入尤为关键[2]。

(4)16周前的问卷调查显示,这几名重点运动员的钙、锰、系列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每日摄入量明显不足,针对个人情况提出在膳食上多摄入相应的食材以补充,但从16周后的调查结果来看提高效果并不理想,说明随着运动量的加大,一些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也相对加快,膳食及日常营养品的补充不能抵消其消耗,考虑在赛期的营养恢复方案中加大对微量元素的补充量。

2.1.2 身体成分指标对比情况

通过两次的身体成分测试比较(数据详见表1)发现,通过16周的日常膳食调整,该批重点运动员的体重有显著下降,P<0.01;脂肪百分比也有所降低,P<0.05;然而去脂体重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项对比分析说明日常膳食调整有助于更好地减控体重,在降低身体脂肪含量的同时保持去脂体重在同一水平。

2.1.3 无氧能力对比情况

由于研究对象涉及多个参赛级别,体重差异较大,故排除体重因素选用相对最大无氧功率反应运动员的无氧能力。16周前后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提高明显,P<0.01,说明日常膳食摄入调整到一个平衡合理的结构有利于运动员无氧能力的提高。

2.2 赛期称重后的营养恢复方案制定

2.2.1 赛期称重后的饮食营养指导方案

针对赛期称重后至次日比赛前的每顿膳食进行相应的指导,指导意见如下。

(1)称重后的晚餐不宜摄入过多,以免对胃肠道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影响休息及身体机能的恢复。摄入量应为平时的70%~80%,进食宜从流食开始,不宜过多进食肉类,应以蔬菜水果及主食为主。

(2)称重后次日的早餐正常饮食,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要充足,主食及薯類应尽量丰富,优质蛋白的摄入要适量。

(3)称重后次日的午餐正常饮食,均衡营养、种类多样,但不可过饱。称重后的次日上午大部分队员都有比赛,场次不等,对体力及营养物质的消耗过大,膳食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摄入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总量不可过大,以免影响胃肠道的吸收,进而影响下午的比赛。

2.2.2 赛期称重后的液体补充方案

赛期称重后立即开始液体的补充,至比赛前的这段时间里,按照先补充高渗性液体(含糖量7%左右),再补充等渗性液体,最后补充低渗性液体(含糖量5%左右)的方法,每名运动员补充足够的液体。补充液体量根据赛前减重期间丢失的体重量来计算,每丢失1kg体重补充1500~2000mL体。没有降体重情况的运动员则给其设定最小补液值(不低于1000mL)。

2.2.3 赛期称重后的无机盐补充方案

运动员赛前坚持服用多维元素片等营养补剂,补充微量元素及营养物质,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补充量参考如下标准:高渗液体中糖含量7%左右,低渗液体糖含量5%左右,矿物质和维生素用量加倍,盐含量在0.3%~0.7%左右。结合补液量综合配比。

2.3 方案效果评估

2.3.1 补液方案的可行性

运动员各自根据自身降体重的情况完成补液方案,所有运动员均在称重后至次日比赛前的时间段内完成了各自的方案,并无胃肠道的不适感。

2.3.2 身体总水分结果分析

排出运动员各自体重因素对身体所含水分总量的影响,采用身体总水分百分比(即身体总水分含量(kg)/体重(kg)×100%)反映运动员的补液情况。赛前所测身体总水分百分比为(58.1±1.6)%,比赛当天为(57.7±2.4)%,经检验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运动员执行补液方案后,身体的水合状况良好,恢复到了赛前的日常水平。

2.3.3 尿液指标结果分析

对比两次的尿液结果可以看出,在比赛当天的清晨,运动员们的身体机能均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尿蛋白的阳性率下降显著(P<0.01),见表3,说明运动员在赛前快速降体重时期通过加大运动量使体重出现负增长,运动量的加大会导致尿蛋白的增加,但经过称重后十几小时的合理膳食营养补充及身体的休息,可以在比赛当天的清晨恢复至正常水平。两次对比结果中尿比重的正常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运动员平时体重控制较好,大部分运动员不用在称重前快速大量排出体内水分来获得理想的参赛资格,而且在速降体重的时期也较重视液体的补充,故速降体重后尿比重也没有明显增加,直至参赛当天清晨都在正常范围内。

3  结论

(1)日常膳食总摄入量及摄入比例的平衡合理可使运动员在正常训练的情况下达到控制体重的理想效果,即体重下降,去脂体重不变,体脂百分比下降,无氧能力提升。

(2)赛期称重后营养补充方案可以被执行,且运动员按此方案执行后无不适现象出现。

(3)比赛当日运动员的身体总水分、尿蛋白、尿比重均能恢复到赛前正常水平。

4  讨论

自由式摔跤为分体重级别比赛项目,有证据证明,在低于预计最低体重的情况下进行比赛有更大的获胜几率。还有证据显示,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目标体重对赢得比赛来讲是很重要的。在一项评估摔跤运动员相对体重的研究中发现,体重较大的摔跤运动员成功几率较大(57%)[3]。赛前快速降体重会导致机体的缺水或低水合。缺水会导致血液高渗和低血容量;低水合会降低有氧运动能力,在热环境中这一作用更明显[4]。因此,研究、探讨赛期称重后到上场比赛前这段时间的营养补充方案,对帮助摔跤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摔跤运动员赛期称重后营养补充的研究在国内外众多期刊中并不多见,即便把搜索范围放宽到同类分体重级别的其他项目,如举重、拳击、跆拳道等,关于此类的研究也鲜有发现。关于此类运动项目的赛前营养补充的研究多集中于赛前一周或数周的时间内,对比赛当天的营养需求只是列举了一些营养物质,基本没有给出具体数据,不具备可执行性。本课题通过赛前对运动员基础营养状况的了解,根据每位运动员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膳食指导意见,并用16周的时间监督执行,运动员的膳食结构及营养摄入改变明显,基本实现营养的均衡合理。以这段时间的营养情况调查为基础,结合摔跤项目的供能特点及营养需求的特殊性,制定出的赛期称重后营养补充方案有量化的具体数据,可执行性好,补充效果明显,且比赛时运动员无不适现象发生。本研究是对运动员赛期重要恢复阶段营养补充方案的初步探索,后续研究还会涉及更多的项目,以期能最终将这一特殊时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分体重级别的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1] 贾臻臻.女子摔跤运动员慢速控体重期能量消耗与膳食能量摄入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刘军勇,李蕾,耿婷.湖北省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生化指标变化特点及机能评定[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12):1122-1125.

[3] 丹·贝纳多特,杨则宜,安江红.高级运动营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4] 罗纳德·J·莫恩.运动营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 陈永良.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及营养调控[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0):22-23.

[6] 王克勤.优秀摔跤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评估与制订[J].运动,2016(10):29-30.

[7] 王志国,魏建江.对青少年摔跤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膳食营养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1):119-120.

[8] 唐洪渊.摔跤运动员赛前补液与补充营养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3):47-49.

[9] 黄义坚.少年女子自由式摔跤赛前营养方案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1(6):119-120.

[10] 韩洪涛.男子摔跤运动员赛前控制体重营养手段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8):24,26.

[11] 刘方初,刘海容.山东省即墨市摔跤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期营养补充方案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4(9):60-62.

[12] 刘晟,宁克.古典式摔跤運动员赛前控重营养干预方法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1,32(1):33-34,38.

[13] 张怡,熊正英.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及营养调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111-113.

[14] 郭张箭,张雅琪.北京古典摔跤队五名重点运动员赛前生化指标监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5):52-55.

[15] 庄丽丽,范家成,周银柱,等.湖北省重竞技运动队男运动员膳食状况综合评价[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415-417.

[16] 刘勇,周正宏.摔跤运动员赛前慢速减重结合快速减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7):40-46.

[17] 杨则宜,陈吉棣,吴玉珍,等.运动员快速减体重期水和无机盐代谢及其补充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2(2):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