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及生活品质提升策略以析木村镇为例

2019-06-11赵晓凡任邵辉

今日财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村落空间特色

赵晓凡 任邵辉

本文以乡村环境与生活品质提升为研究目的,以东北的特色村镇析木为案例,探讨乡村特色的环境的修补与整合方法。包括价值理念,技术方法,推进过程,公共空间释放功效,等进行梳理。为当下东北村镇环境功能提升与修复方法提供示范。为乡村空间的修复与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一、背景定位

(一)自然概况

析木镇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可达 800 多米,坡度较大,为海城市境内大多数河

流的发源地,植被覆盖度较高,集中了海城市绝大多数的森林分布。原始植被已破坏,绝大部分为次生林。主要植物群落为油松及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草木群落。

析木镇位于海城市中部,境内以山区为主,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也面临重大发展契机。境内旅游景点和景区在区域内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应充分开发析木境内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对接南部白云山景区和九龙山景区,逐步把析木打造成为海城市乃至整个辽南地区著名的旅游度假风景区。析木镇域定位区域行政中心、农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

(二)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做好“青山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实施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治理工程,提高公共绿地率,强化邻近山水特色。

(三)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方向思路

优质大米:大力发展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选取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重点加强生产基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全面推行绿色环保生产。

蔬菜:重点发展蔬菜生产基地,注重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加强名优品种的

引进、消化及配套推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注重开拓省内外市场。

水果:发展水果生产,首先应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化发展,加强高

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提高区域水果生产产业化水平。

畜禽: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畜牧产品;加快落实

和完善畜禽活体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保障,建立多渠道、增加畜禽养殖环节的收益。

柞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选项目,应积极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柞蚕养殖,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领域,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建立柞蚕的生产、科研、推广、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

(四)新城镇村体系规划

现状概况析木镇总人口31417人,非农业人口1731 农业人口29686 镇区人口4507人。村庄布局较合理,中心村,一般村等级结构布局相对均匀,并且与镇中心区有很好的位置和距离依托。

(五)历史文物保护现状

历史古建筑可说是镇域传统的精髓。这里有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青铜器时代的石棚,辽代的金塔、金代的银塔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这些历史文物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更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镇域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情况简要介绍。

1.石棚

石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析木姑嫂石村内。整个石棚由六块青石板堆砌而成。一块石板铺地,四块石板围壁,上面覆盖一块大石板。各壁间严丝合缝,非常牢固。石板均经打磨,壁面光洁。内壁有人工磨凿的石窝数十个,南西两面支室外壁原有明清石刻,现已模糊不清,字迹难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

2.金塔

金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析木羊角村西山坡上。该塔八角十三级,密檐实心砖结构。该塔为辽代建筑,塔前原有大禅宝林寺,又称金塔寺,该寺于明代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毁,金塔虽幸免却也受到严重破坏。刹杆、宝珠、相轮都已不存在。塔顶、塔檐、浮雕画面也残缺不全。

二、乡村环境提升价值理念

(一)析木乡村环境保护与提升策略

通过对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下保护措施:尊重历史、挖掘文化潜质、提升功能、保护城镇风貌、整治历史环境、提高旅游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整治历史环境:理清历史脉络,重现传统氛围。所谓整治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更新对象的某

些传统价值的成分予以保护,其他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整饰。目的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历史的痕迹,仔细的修复已经被破坏的部分或者艺术的处理难以恢复的部分。挖掘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质。更要加强保护,重新挖掘文化内涵,归还历史文化古迹本色。

(二)析木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析木借助析木石棚、金塔、铁塔等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及颛顼古城的建设,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

(三)析木打造乡村旅游区

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康养,打猎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民俗旅游活动。

(四)析木空间整合与问题对策

通过景观环境元素,空间,场所,领域,等条件整合,实现美丽乡村环境,生态修复与自然环境提升。对老龄社会空间特色小城镇和村庄环境设施适应性进行整合。

三、整合乡村环境元素提升与技術方法:

(一)析木拓展历史文化故事性感知

1.串联历史古迹与留存村庄肌理。历史人文叙事碎片与整合。2.特色定位要抓到特色点,集中小而精,避免粗而全。3.注重村落环境整治与环境织补。发现空间功能缺失什么。4.做到大规划与小细节的衔接,历史,文化,产业的融合。5.注重乡村的紧缩和存量空间的改造与提升,而不是增量。6.历史文脉叙事与故事串联,由物质空间衍生成场所。7.注重村民福祉公共空间与地域内村民的精神凝聚。

(二)析木依托地域本土特质体现

1.注重体验游和游客滞留需求,留得下人。(养蚕,玉加工,特色水果,农副产品,瓦窑烧制)结合特色村落。餐饮,与非物质文化演艺与体验。2.姑嫂石历史遗迹发掘,弘扬,人性,社会良知,与传统正义精神。3.北方特色民宿,地窖住宿体验与娱乐。4.恢复传承大集等商业文化,体现特色。5.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塑造,与景观通廊控制。形成徒步,攀登,滨水等自然游憩线路。形成观村,观山,观日出,观日落的景观驻留点。6.夜观星空网络,雨协点点旋律,月夜静思逸等(乡镇夜空清透)打造民宿夜间自然体验。做出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亮点与神韵。7.做强地域村落建筑形制特色,避免南水北调,张冠李戴。8.乡村风貌维育,与人居环境改造。9.乡村去生态化建设和绿色生态理念。去除水泥灌溉渠,倡导泥土沙石材料,让环境回归原生态,维系生物多样性。10.依托打谷场,晒谷场等劳作空间与旅游体验的关联性。

(三)析木资源经济系统性整合—文化助推经济,经济涵养文化

1.通过特色旅游的提升,促进当地村民的收入与就业。村民不离土,也不离乡就地变职员。2.调动群民的积极性,参与到环境塑造中来,调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形成统一导则底线,同时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空间营造。3.历史挖掘,空间肌理强化与地域特色塑造,空间体系串联,村屯环境提升,增加村民收入与就业,公共空间打造与精神福祉空间的凝聚力,最后市营建乡村社区文化。4.村民居家养老与智能化就医。5.乡村功能不仅仅是生产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不仅仅是农民进城,更是城里人下乡。乡村会变成城市都市区的有机功能组成部分。6.乡村物流空间与互联网空间储备与预留。7.历史乡村活化与时空推进实施时序的阶段必要性。8.村屯旅游文化产品与文创产品推广。

(四)析木自然村环境整治与旅游元素提升与内容

1.特色村镇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2.村公共空间设计与入口形象设计3.传统村落亮化景观设计4.传统村落环境营造设计5.历史遗迹保护与叙事性空间统合设计6.村貌与宅基地空间环境意向与民宿开发类型。6.满足村落,村域,区域的文化关联性。7.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参与规模与保护现状,营造依托的建筑场所和用具实物,整理出有关场所的路线以及活动过程展示空间体验。

四、乡村环境品质提升实现途径与成效

解决乡村生活空间多样性缺乏,便民的生活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村乡社会空间隔离与碎片化问题,实现社会融合,邻里融合的心理距离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生活指数问题。解决辽宁老龄社会,村民居家社区养老的生活环境品质问题。解决身边乡村公共空间缺乏,提升环境友好,步行友好,空间供给缺乏问题。实现居民绿色,运动健康出行问题。解决我省全域闲暇旅游常态化,日常化问题,构筑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出行网络问题。解决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村淹没于建成区内部不得显现的问题。实现历史性空间更好的文化展示和保护。解决城市空间不同人群的环境行为适应弹性问题,实现多元的供需乡村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配套供给。

(一)村域整体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保护与控制

1.保护与村落相关的地形与地貌,河流与水系。2.对村庄建设用地拓展方向和规模予以控制,控制周边山体,水系,与村庄肌理之间的视线通廊,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体量和风貌,保护整体景观风貌和形态。3.保护村落传统范围和轮廓,防止村庄建设无序蔓延,新区和核心区有景观隔离和缓存措施。4.保护村落传统肌理与风貌,维持街巷分布于河流分布,走向,宽度,空间节点。界面,铺装,材料,保持原始驳岸,不应裁弯取直,硬化河岸。5.维持公共空间传统形态与功能,应采取分散的,小规模的,多样的开放空间形式。6.维持村庄主要天际线,控制建筑物高度和主要植被的种类和位置。7.传统建筑保护与整治,保护类建筑:原汁原味,保护原真,保留类建筑:保留原貌,改善设施,更新类建筑:存表易里,更新利用,整治性建筑:整改装饰,协调风貌,恢复类建筑:从新修建,恢复原貌。

(二)道路向乡村风景道转变

乡村风景道不仅仅是一条路,跟城市道路完全不是一套体系,功能包括:交通运输,旅游观光,日常生活,同时也包括垃圾处理,水处理,农业灌溉防洪,村落改造等。旅游观光的发展大量依托的是乡村风景道。农村不缺风景,也不需要造风景,主要是靠乡村风景道把田园风光,山地,水体,景观联系起来。形成动态的风景线。村和村之间,村镇之间通过乡村风景道连结为一体。乡村自驾游,就靠这乡村风景道这个基础设施来带动游客,娱乐,康养。乡村风景道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村饲养集中结合起来。简化了垃圾集中处理,分类,卫生与洁净了区域环境。田园景观,山体,水系,河道等景观通过乡村风景道串联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现代都市自驾游的整体趋势和需求。利用自然的景观来组织路线,利用现有的农业景观组织一条大的风景道系统,串联村镇,有骑行路,也有古道,串联,山地氧吧,历史遗迹,民宿,作坊,创意艺术写生基地等。

(三)开敞空间向特色乡村场所转变

空间和场所是不一样的概念,场所更接近人文情怀和使用的空间。更加贴近村子本身的肌理,就乡村场所而言,是一种很好的回归和原生环境的契合。是契合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乡村公共空间必然是一个场所。这里既应该有村民的公共生活,又应该有外来人的生活的叠加,相当于做个大平台,形成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特点。例如,建立镇村文化馆,乡村大食堂,乡村图书馆,村中心戏台等。这种复合的公共场所,即服务于本村村民,又服务于外来人员。例如这乡村大食堂,可以服务本村的红白喜事,又可作为本村孤寡老人的食堂,同时也接待外来游客。規划村中心的公共场所在空间上灵活多变,多功能复合,这才符合乡村发展的趋势。室内外场所又是村民文化,休闲,聚会的重要空间。规模不用大,建立个基本形制单元,根据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复制和拼贴组合,形成自然增长出来的弹性适应性公共场所。同时也是给村民一种改造的模式示范。可以把村民的公共活动,甚至经营活动,对外接待活动都放到里面而且老房子不做过多改造。形成多意的空间场所。也可以是村民教育中心,或者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场所。从设计,艺术,文化,等角度,带动整个村的发展。

(四)产业与空间环境设计协同融合

1.析木产业发展定位:

结合村庄现状条件确定未来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格局。旅游服务业,特色产品加工,依托龙凤峪--柞蚕业,大同峪—果园,山沟人居环境特色优势,耿隆--北方水乡,蒲草编制等手工技艺。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展示。同时包括历史遗迹的展示和旅游再现,形成镇村文化馆等体验文化空间。提升硬件换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原有建筑空间进行小规模特色产品加工,形成旅游中心接待,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民宿,重现农耕文明展示和生态休闲职能。在主要布局在外围的,基础较好的基本农田用地,以种植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导的传统种植农业。

2.美丽乡村营造与产业融合空间管控:

无论是至上而下的希望自然村落兴盛,还是村名自下而上的世代生活传承,或者通过艺术嫁接出的乡村再生活力,产业引入都是让乡村永续,和自我造血机能的内核。借助产业内核引导人口回流。村落复兴和重生,不仅仅是城市资本的单向注入,如果与原居民不发生直接关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生居民的的活力,城市回流人员,外来游客诉求都应同等重视。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文化事业振兴。第一要摸清家底,其次要优化项目配置,补齐短板,发展重点,均衡布置。减少冲突,复合利用,分区引导,梳理乡村空间体系。避免布局混乱,简陋呆板,避免,南北不分,张冠李戴的问题。

乡村建设面积大,分布零散,复杂,至上而下,板块式的规划很难指导乡村各种建设项目,要以系统的,针灸式的,规整式的乡村建设导则这一空间管控方法,整体引导,分区管控,要素控制。对重点区域进行乡村公共空间和特色风貌进行设计。形成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营造模式。

五、启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应该是在严格保护传统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传统和特色资源的价值,提升村落的发展能力。使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从而达到良性循环。村落自然环境,整体风貌格局,传统建筑形制,历史环境要素得到科学的保护,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继承,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得以彰显。传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到明显改善,村落形成特色产业,村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作者單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2019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科课题资助项目《东北振兴背景下城乡环境及生活品质提升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lsktyb-048

猜你喜欢

村落空间特色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