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6-11张弘

今日财富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张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使网络德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技术高效的传播方式、海量的信息容量及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趋于多媒体化和大数据化,为高校网络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也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培养出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样,新媒体的虚拟性、交互性、去中心化、大数据化等特点也改变了高校德育的行为模式,导致了德育环境的瞬息万变,对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 认清高校网络德育的现状,找问题想对策将是我们更好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

一、我国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现状分析

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各个环节的融合,“互联网+德育”,“新媒体+德育”应运而生,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推动了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发展。截止2019年3月,以“高校网络德育”“新媒体高校网络德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文献,分别为977篇,110篇。其中有关新媒体下高校网络德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下高校网络德育的环境建设问题

以新媒体为依托,以网络伦理课、网络德育课、网络交往课等方式重构高校网络德育体系,主要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入手,把握网络德育的价值取向,使高校大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媒介及利用媒介获取知识,根植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德育建设问题

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净化、优化网络德育环境,引发大学生对网络伦理和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避免其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从网络德育的现实性、实效性出发,全方位、多视角的考察自媒体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行为动机及对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下特色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从意识形态、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入手,以个人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强日常中与学生的交流,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际交往情况、情绪变化、对某一热点敏感问题的观点,建设一支年轻化、综合性的专职教师队伍。

二、新媒体下高校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为高校网络德育提供了新空间,但新媒体环境意识还有待加强

新媒体为网络德育提供了除现实校园、社会环境以外新的德育“媒体空间”,通过微博公开课、微信德育讲座、慕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改变了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增加了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接受度。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更多的被视为一种载体而加以利用,忽略了对新媒体环境意识的培育,网络德育宣传更多的是依托了高校具体职能部门的首页,忽视了新媒体德育平台及环境的建设。

(二)新媒体为大学生发挥自主性、互动性提供了新渠道但削弱了德育工作者的话语权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道德知识的途径,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及形式更易于道德知识的“内化”。因新媒体的虚拟性、去中心化等特点,隐匿了现实生活中各主体的地位差别,大学生可随意对媒体中的内容提问、评论、转发等。在大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互动意识增强的同时,削弱了德育工作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地位,弱化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容易引发网络骂战及网络伦理失范等问题,最终会降低德育效果。

(三)新媒体为高校网络德育提供了新方法,但与传统德育的融合不够,缺乏整体性

传统德育的德育课程、德育专题活动、校园报刊德育专栏等与新媒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课堂、网络道德讲座等形式的网络德育相脱节,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三、新媒体下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网络德育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历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道德文化的源头。高校德育工作者本身就是优秀道德的代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上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淡化了德育的政治色彩,结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期的行为易变性及心理特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更易于创建积极向上的网络德育氛围,进一步增强网络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大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二)加强检查与监控,构建绿色的网络德育的媒介环境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高效性和即时性可为高校管理者获得德育效果的反馈带来便捷,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德育的监管提供了新渠道。摆脱传统德育工作的局限性,把德育工作纳入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优化网络环境,在引导大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入侵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德育可以与新媒体知识有机融合,如在心理教育课、讲座、两课教育中穿插新媒体素养教育,或利用新媒体宣传相关主题内容,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对网络中低俗、虚假的信息始终保持警惕的态度。

(三)加快新媒体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步伐,加强网络德育平台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走进校园,手机、IPAD等新媒体移动终端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相比而言,高校网络德育平台建设却未能紧跟时代步伐,除平台资源匮乏外,宣传手段、宣传载体也相当落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常使用和利用率比较高的如QQ群、微信群、学校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媒介手段在网络德育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实际的育人平台,通过育人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史校情等内容融入其中,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网络化,最终实现课堂内容的网络化、同步化,进一步增强网络育人的效果,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交互性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校网络德育的保障机制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德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重塑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共同维护网络德育的良好效果,保卫德育的胜利果实。首先,高校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德育宣传阵地。再次,通过构建网络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跨时空性,进一步规范与协同家、校、社三方的网络德育工作。最后,从实现高校网络德育功能长效机制入手,通过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体来提升家庭、社会对德育的关注度,提高二者在德育中的执行力,构建网络德育长效机制,最终实现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长远发展。

新媒体走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并且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加强新媒体环境建设,促进新媒体与网络德育的融合,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律意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德育机制。(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滁州学院校级思政专项(2016SZ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道德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