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
2019-06-11龙飞跃
龙飞跃
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就业为基本目的的校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然而,如何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探讨构建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教育模式和自身的发展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共同开发相关课件,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培训基地,以学校为主体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最终实现校企之间人才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社会理解的三个转变,实现校企无缝衔接,逐步促进学生从学院到岗位的零过渡,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以教育人为中心,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校企合作的实施,可以将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提供的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得到应用,达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整体发展的目的。社会和区域经济。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实状况分析
(一)校企双方合作的关注点不同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主要关注点是改革培训模式,获得他们没有的实践,把培训条件应用到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可能会出现影响合作質量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权益,仅提出了一些原则性意见和建议。部分地区出台的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这些政策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政策的表述也比较笼统和模糊,其中企业不受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措施难以落实。
(三)高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认识,他们采取“积极向上”的方式开设专业,开设课程,这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背道而驰,严重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定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基础专业课程体系零散而简单,没有深入研究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培训的思路和措施。
(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追求利润与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矛盾,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概念认识不深,不认为校企合作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很少主动考虑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培训的学生不受实习企业的约束,由于劳动力价格低,他们容易出现人才流失。企业投入的人力、财力资源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
三、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文件
地方政府应当颁布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文件,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合作所产生的责任、权利、利益和正义,建立相应的仲裁和评估制度。行业协会的专业建设已达到法律法规的水平。行业协会除了发挥合作桥梁的作用外,还应在校企合作和利益冲突过程中发挥协调员的作用;行业协会还应及时向政府和教育部门表达企业的需求和利益,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实施。
(二)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将专任教师调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寻找企业接受教师的定期岗位实习,以创造“双师型”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实际生产,锻炼和提高专业水平,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鼓励和支持专任教师放学后免费或低薪从事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
(三)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定位改革
高校专业带头人应通过校企合作或参考教师企业岗位实习研究资料,评估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帮助修订和完善专业和课程体系。
(四)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教师教学应以企业需求为中心,讲课内容应根据企业需求确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教师教学内容的原型应来源于企业实践。教师应当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工作的承担,通过完成项目过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从课堂上到企业实际工作现场,通过对企业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
四、结语
国家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还需要深入挖掘自身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也参与到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使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创造双赢局面。团结共赢,共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