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现状及发展
2019-06-11张海生裴丽华
张海生 裴丽华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期,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严重。供应链金融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核心企业及金融机构开拓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提高资金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需要依赖金融科技的应用创新来实现。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赊销已成为交易的主流方式。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能够帮助链上核心企业及相关金融机构更广阔地开辟新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提高资金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需要依赖金融科技的应用创新来实现。科技金融的创新与应用,关系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建立科技创新型的国家战略等。
中国供应链金融近些年快速发展,各种融资模式和产品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应用率以67%的较高比例,在全球独占鳌头。近年来,诸多新出现的业界典型案例,正是以金融科技的需求和规模为主导,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模式创新。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一)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第三方监管等专业手段封闭资金流或控制物權,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定义被概括为“ M+1+N”模式,即围绕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1”,基于交易过程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M”和下游分销商或客户“N”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点
供应链金融主要的特点是围绕链上的核心企业,利用链上广大中小企业与链上核心企业的相关贸易关系及其派生出来地特殊担保品(如:应收账款)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信用支持,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多元化,运用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为整个供应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降低成本,解决供应链资金失衡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的四种融资模式
贸易金融中的供应链金融,包含四种融资模式。一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二是库存融资模式;三是预付款融资模式;四是战略关系融资模式。简要分析各种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
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指企业为获得运营资金之目的,通过买方与卖方签订的真实有效的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主要依据,为卖方提供的,并以合同项下所说明的应收账款作为未来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流程:在上下游企业签订真实有效的买卖合同形成相应的应收账款后,供应商将应收账款单据转让至供应链企业,与此同时下游的客户对供应链企业做出付款承诺,随后供应链企业给上游供应商提供信用贷款用以缓解上游企业资金压力,最后应收款收回时,上游企业偿还借款给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保理、保理池融资、反向保理等。
(二)库存融资
库存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存融资称为存货融资。是以资产控制为基础的商业贷款的基础。库存融资指以贸易过程中货物作为抵质押融资,企业利用现有货物进行融资。主要为以下三种方式: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和仓单质押授信。
(三)预付款融资
在存货融资基础上,预付款融资得到较大发展,是指银行以客户与上游厂商签订的购销合同为基础,通过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为客户提供预付款融资的授信业务。预付款融资的主要类型有:先票/款后货授信、担保提货(保兑仓)授信等。
(四)战略关系融资
在供应链中存在着基于战略伙伴和长期合作产生的信任关系而进行的融资模式称为战略关系融资。这种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资金的供需双方相互非常信任,此种融资模式通常发生在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战略伙伴之间。战略关系融资更多意义上代表了供需双方之间不仅依靠契约进行治理,还有关系治理。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1.0阶段
供应链金融的1.0阶段是“1+N”模式: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的线下融资模式,银行根据供应链中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持,为其上下游企业“N”提供的融资性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的2.0阶段
供应链金融的2.0阶段是指“1+N”模式的在线化,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和供应链中的“四流合一”在线化,实时掌握各参与方的情况,从而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的3.0阶段
供应链金融的3.0阶段是指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链条打造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来代替原有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1”来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持。
四、供应链金融的现状
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工业转型发展推进工作不断深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逐渐凸显。为推动金融业服务能力提升,国家支持供应链金融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政策
到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则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商务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可见政府部门对供应链金融越来越重视。
(二)供应链金融的产业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净额从2005年的3万亿,增加到2016年的12.6万亿,增长了4.2倍,但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却仅有5000亿元,这说明我国供应链金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2006~2015年工业企业存货复合增长率为12.0%,2015年达到10.28万亿,相比2006年的3.7万亿,十年增长了1.8倍。 据普华永道《银行公司业务转型正当时,交易银行能力塑造以制胜》测算,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会保持平稳增长。该报告指出从2017-2020年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增速在4.5%-5%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值将达到15万亿左右。
(三)供应链金融的供应链环境
1.产业环境。“新零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供应链、全球价值链、智慧物流”这些概念代表了我国供应链发展的趋势。
2.数字技术。数字化供应链能够助力企业建立平台模型(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多渠道实时数据获取,同时最大及最优化利用数据,能实现需求刺激与优化匹配以提升企业业绩,实现最大化降低风险程度。
3.大数据预测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系统化优化供应链问题,由系统自动提出优化建议,同时与生产系统相连接,最终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技术预测在供应链金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底层支撑作用。
(四)供应链金融主体类型多元化
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四类主体组成:核心企业、金融资金方、平台、科技赋能方。主要是各方资源系统整合,物流、现金流、商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主要发挥“连接、高效、收益、共赢”的协作关系。主要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没有实质性变化,主要是金融科技平台借助科技优势迅速成长。体现了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五)供应链金融各主体业务利润贡献度水平
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虽有开展,但这些企业经营多元化的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利润占比不高,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仍处于谈说阶段,盈利能力并不及预期。供应链金融利润占比超过50%的企业数量不足三分之一。仅有10%的企业利润来源高度依赖供应链金融业务。其中主要以金融科技于信息服务公司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为主。
虽然我国供应链金融相对落后,但受益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爆发,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水平实践供应链一体化。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從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零散、低效的融资手段变为了聚合互联网金融的高效、快速的多渠道融资方式。以互联网改造供应链金融--即供应链金融3.0,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强化风控手段,帮助外部金融机构链接更多快速发展中的中小企业。
五、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多重主体参与下的复杂商业模式,传统模式以银行提供资金并主导业务,核心企业的参与对于质押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及融资规模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实践表明,供应链金融急需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在激励与利益机制上要解决核心企业的参与动力不足这一痛点问题;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则需要依赖金融科技的应用创新来实现。
(一)金融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面临的管理压力巨大,涉及到应收账款及余额确定、信息核对与匹配、审批流程等方方面面,管理成本高,操作过程中风险也非常高。随着供应链的更加智慧化,特别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供应链运营的变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供应链金融活动与信息通讯技术融合趋势明显,没有大数据建模、没有区块链技术、没有云计算平台等都是无效的。
金融科技产生供应链以及金融活动的决策智能化、主体生态化、活动服务化及管理可视化,有效降低道德风险问题,借助于金融和供应链智慧协调运营,进一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增值。
金融科技赋能的一个明显特质是融合性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供应链金融活动全面赋能,建立全方位的相互关联的信息通讯数字平台,建立面向整合供应链业务的数字仓库,整合前台的运营数据和后台的管理数据,建立面向业务的管理分析型应用,把每一个企业的数据,每一个分公司的数据,每一个部门的数据,每一个政府管理部门的数据,全面打通。实现数据的充分沟通,形成一个稳固的多边生态系统,以保障金融服务的高效和安全。
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一定要平台化运作,依托于供应链生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智慧供应链金融,实现产融生态升级。
(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1.区块链的本质。区块链是一种基础性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计算机加密算法等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的不依赖中心的数据信息验证,降低了信用成本。
2.区块链为供应链金融建立了各方间的信任关系。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机构,比如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物流仓储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等,他们各自都有信息记录的方式,并存在操控数据的可能性。因为不同的业务会涉及到不同的主体和活动,供应链金融期望实现的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不尽一致,所以,不同的金融活动要求的信息和数据,以及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对信息采用分布式部署存储,所有的数据不是由单一中心化机构统一维护,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利益来操控数据,因此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建立较强的信任关系。
3.天然适配的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得益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在技术可靠性上、商业利益分配机制与模式上、市场认知上、监管规范上都有较大的普及应用空间,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将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核心矛盾。作为去中心化平台,区块链能有效减少供应链金融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安全性。根据区块链所产生的信用数据,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深入发展,将能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业务的互联网化,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的关键。云处理为大数据提供了基础设施,是产生大数据的平台。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兴计算形态,也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大数据的类型。要在供应链运营和金融决策中有效利用大数据,就必须要了解大数据的类型,主要包括四种:结构数据、非结构数据、传感器数据和新类型数据。
(1)结构数据是指那些在电子表格或者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主要包括交易数据和时间段数据。
(2)非结构数据指的是数据结构不规则或不完整,不存在预定义的数据模型。主要包括社会化数据、客户服务数据、渠道数据以及库存数据等。
(3)传感器数据主要包括RFID数据、QR码、温度数据以及位置数据。这类数据的量目前增加较快,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产业,构建新的物流供应链。
(4)新类型数据主要包括地图数据、视频数据、影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等,目前更多应用于数据可视化领域,这部分数据使大数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实时性更强,分析的精准度提高。
2.数据的智能分析。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动态经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1)大数据进行企业风控。数据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供应链金融最终是要实现“四流合一”,各种类型的数据正在不断地积累,金融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的企业。
(2)个性化供应链融资产品。由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具有迥异的数据且多样化的需求特征,供应链金融主体在拥有了大量的动态社会化及客户交易信息之后,需要系统的分类和计算,如不能够准确、及时地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并分析是无法更好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的。
(3)建设大数据平台。在互联网化发展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数据平台建设,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平台生态系统是以生态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新型商业模式,其战略价值意义深远。
供应链金融将在平台上搭建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大数据生态系统将实现与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产业资本等多方广结联盟。其运营方式是通过平台产生的各种商业生态、依托于科技赋能下的云计算、大数据创建供应链金融生态系,充分利用区块链、大数据+AI、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创新,使不同技术发挥不同的效能,使供应链金融数据得以收集、存储、保真、分析、应用,未来将极大地提升金融的服务能力、风控能力,使得供应链金融真正能推动商业生态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