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的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2019-06-11李怡
李怡
21世纪信息时代,大数据与人们生产生活实现了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旅游行业发展可起到有效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大数据与智慧旅游的内涵特征,对大数据下的智慧旅游发展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大数据下智慧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旅游产业表现出综合性强、信息高度密集等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不断拓宽了它们的应用范围,由此推动了旅游产业的信息交流共享、消费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等的信息化变革。大数据下,旅游产业应当有效结合先进技术,推进一系列智能数据技术与旅游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机相融,使智慧旅游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大数据”的诞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主要是指在信息时代,产生有大量的数据。并将这些庞大数据整合分析成人们所需求的内容。对于大数据的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其一,多样性。大数据外在形式具有出多样性特征,诸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均是大数据的表现形式。其二,海量性。大数据内容具有海量性特征,其使传统的计算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增长率可达到10~50倍。其三,真实性。大数据具有真实性特征,各式各样数据均是真实的,可对其进行追本溯源。其四,快速性。大数据具有快速性特征,该项特征主要是指对数据处理的速度很快及内容增长的速度很快。总的而言,大数据原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通过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予以整合,方可使其最终价值得到凸显。
二、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新型发展,也是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基础上所提出的一项新型概念。近年来智慧旅游的提出,得到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各大旅游企业的大力支持。即便在我国智慧旅游依旧处在起步阶段,然而智慧旅游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旅游学界尤为重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系统的发展状况,并不断钻研研究,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学技术与旅游产业的紧密联系,以期推动智慧旅游的不断发展。
三、大数据下的智慧旅游发展
(一)依托大数据,开展游客分析、客流监控及旅游产品规划
首先,依托大数据,开展游客分析。可借助大数据将游客从省内、国内及境外等角度,对游客分析、客流情况等开展分析,从而为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其次,依托大数据,开展客流监控。可借助大数据对游客所处位置进行实时定位,实现对景区内客流信息的有效掌控,进而开展好游客疏导工作,为游客提供更为良好的旅游体验。最后,依托大数据,优化旅游产品规划。近年来,旅游市场不断发展转变,人们对其提出了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借助大数据可对人们所提出的一系列旅游需求进行有效采集,进而确保旅游业可紧扣市场需求来开展产业规划调整。
(二)依托大数据,推进旅游营销及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首先,依托大数据,推进旅游营销。现如今,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十分普遍的体闲生活方式。结合大数据调查显示,广大游客的旅行发生了极大转变,如今他们更热衷于自助游、出境游、为体闲放松而旅游等旅游方式。在此背景下,旅游公司可结合游客的实际需求、关注度等信息来为他们进行量身订制旅游项目。例如,“个性化旅游订制”在当前旅游市场中得到了游客的广泛青睐,游客仅需通过移动设备使用相应的APP,便可完成旅游订票、酒店预订、门票预订等一系列操作。推进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有机相融,为游客提供令其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可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依托大数据,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可借助网络监管平台以实现对旅游企业、旅游酒店、导游等的有效监督,进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借助大数据,对自身旅游产品、服务水平等开展评价,进而使自身旅游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三)加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旅游产业所需的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现阶段不论是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企业均对旅游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因而,高校应当加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实训及企业实习,更要结合政府、企业需求制定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及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课程及旅游实地操作训练,切实将学生培养成旅游理论+实践训练+信息化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为大数据下的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是大数据下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途径,也是旅游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因而,我国旅游产业相关人员必須要革新思想观念,不断开展改革创新,提高对大数据与智慧旅游内涵特征的明确认识,“依托大数据,开展游客分析、客流监控及旅游产品规划”、“依托大数据,推进旅游营销及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等,积极促进大数据下智慧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