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

2019-06-11刘晶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刘晶

[摘           要]  从整体情况、主体认知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在对现状准确把握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缺失的成因,基于现状和有效性缺失成因的研究,结合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新契机,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对策。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1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研究”要增强其有效性首先必须使教学要求达到内外化统一,既要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政治意识,还要外化成符合思想政治要求的行为;同时还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就是不仅要发展个体的健康人格,还要通过本身的思想政治行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必须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果、教学过程以及其要素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科学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担。通过研究,高校思政课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整体情况: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课

2017年,教育部专门开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在这近一年时间内,大批知名学者、专家深入高校思政教学第一线,走入3000多个思政课堂,围绕思政课课程建设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对广大一线教师和3万多名大学生进行“地毯式”调研。在教材编写方面,“十八大”以来,中宣部、教育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为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重点,组织修订了两轮思政课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总而言之,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思政课建设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主体认知:师生对思政课有较高的认同感

思政课总的来说还是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支持,大多数教师认为思政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意义,学生对思政教师也是非常尊重的,这在无形之中给了思政课教师更大的动力,从而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有一些教师没有正视现实,忽视教学内容的“新”,没有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似是小事其实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例;学生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睡觉等现象,所以,目前师生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满意。

(三)教学方式:开放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较受师生欢迎

目前,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搭建的对话型课堂是普遍受师生欢迎和认可的。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做好方向性的引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多元化、开放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想方设法地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做到教学相长,而学生在这样一个平等、自主、快乐的讨论式氛围中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主动参与者。

二、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缺失的成因

基于以上对思政课现状的认知,当前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没有充分感受,重“授”轻“受”

很多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功能,过分重视工具性价值,忽视满足学生个体和生存发展的需求,轻视目的性价值。因此,往往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倾向于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注重从宏观上的“传道”作用,而对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个人存在意义则往往淡化。当前,虽然师生都比较偏向于“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现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习惯灌输知识,单向教学,无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导致所授知识脱离学生、社会实际,无法解答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偏重记忆理论知识,弱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情感的熏陶,教学感染力不强,学生难以产生共鸣,甚至有些学生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产生厌恶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能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1]

(二)师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接受方向偏离

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是我国特有的教育现象,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怀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性与实效性;[2]一部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在于学业压力,中学政治课是为了高考,为了拿高分;大学里,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这门课只是辅助课,对将来没有太大用处,因此,在高校,更多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轻视思政课学习的现象十分突出,思政课的优势体现不出来。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明显的功利化趋向。

(三)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傳授,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3]一般来说,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期望值比较高,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一个高素质的思政教师势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但由于受社会多元思潮、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并不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在思政课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欠缺,在学生心中威信不足,不被学生接受和认同。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对策

在对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有效性缺失成因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增强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构“三三二一”教学模式,注重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突破传统的思政课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三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社会、集中与分散)、三平台(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学生社团)、二重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一目标(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的有机统一,使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结果统一。在实现三结合中,要坚持贯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大理念,将全程、全方位、全员结合一体,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在搭建三个教学平台时,要重视实践平台的拓展,高校应遵循互利互赢、共建共享的原则,切实保证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受教育、长知识、作贡献;在二重构中,一方面要坚持以思政课的专任教师为核心,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質,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化认识,使其以严谨端正的态度将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做到教研相辅相成。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借助信息化技术改革高校思政课,使教学内容、手段形式更加多样化已成为趋势。首先,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利用平台讨论或者完成课前任务,教师则能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上重点解惑,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学生思维方式。网络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方便学生能运用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实问题或新闻案例举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更新课堂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向教师提出问题,回答并研讨问题,而教师也能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诉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对话型的课堂真正落实,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

(三)促进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必不可少的,在转化的过程中,要秉着“以教材为基本遵循、融会贯通、精辟讲解、详略得当”的原则,做到以下几点:(1)深度挖掘,紧抓重点。(2)深入浅出,回应学生关注,我们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出发,既重视教材展示内容,又注重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的有机结合,进行逻辑重构,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热点问题与教学逻辑框架的统一。(3)水到渠成,结论自现。结合工程云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完成任务为教学展开逻辑,就是改变以往概论课结论先行的做法,通过任务的层级化、精细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4)实现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变,尽量选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形象、讲明白;实现主流话语向时尚话语的转变,善于用网络语言、生活感悟与学生产生共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13-14.

[3]何贻纶,陈永森,俞歌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