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张玲新著《小学语文名师说课》有感

2019-06-11刘友开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品课张玲名师

刘友开

最近研读了张玲所著新作《小学语文名师说课》,掩卷而思,我的感受颇多。这里来谈几点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就书而论特色新

《小学语文名师说课》的显著创新特色有三:

首先是,立意上的开拓创新。正如作者在书的开篇所言:“20年来,我是和小学语文说课‘共成长,从一开始的旁观者,慢慢变为积极参与者,最后变成一小块领域的引领者。在不断地学习与再教育中,我蜕变着,成长着,探索着。我将毫无保留地与青年教师们交流自己关于说课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本书在 “开拓创新”上的“立意”跃然纸上。

其次是,结构上的别致新颖。即:“大三段”式的“古为今用”和“黄金分割”的“洋为中用”相统一的高度融合,结构严谨缜密,构思别致新颖。从内容的文字量上看,与“凤头、猪肚、豹尾”这样的我国文章学中“三段式”是“明合”的。再则,本书的整体结构与西方学说中的“黄金分割论”也是“暗合”的。

再次是,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作者带着对说课理想图景的追求,将当今说课研究现状中的美中不足之处,确定为她进一步对说课进行研究的努力方向,把自己原创的说课案例进行梳理、整合,再融入自己多年来对说课研究的思考、经验等,来汇集成书。在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便水到渠成。

二、潜心教研硕果丰

作者将说课研究当作自己的教科研课题来做,其基本经验有三:

其一是,自觉将说课当作自己的岗位研究课题来探索。我们从本书中可以读出如下信息:一是作者将说课研究当作自己岗位成才的课题来研究,这是自觉的、主动的行为。二是研究的时间是长期的、连续的,20年来从没有间断过。三是研究的过程是递进的、跨越式的,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四是将说课研究的四个阶段视为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四块基石”。由此可知,这样的自我挑战给作者提供了更多、更重要的成长平台。

其二是,着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进行现场建构。本书里精选的39篇说课案例,都是在说课“实战”的现场构建起来的一个个“实例”。比如,课例中对各个年级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有所涉及,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的课例就有数十个之多。这些精品课例和优秀论文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着力构建的。

其三是,既把说课当作技术活,更当艺术活来教学做。书中的说课精品课例还体现在技术性与艺术性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这些精品课例无不体现着作者“既把说课当作技术活,更当艺术活来教学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的实践探索。

三、推己及人启示多

本书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一个“多”字上,即启示良多,给了我们诸多的有益启示。

第一是,要过教学关, 必先通过说课的“坎”。作者从普通的乡村青年教师走向省内外知名的青年名师和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正是从说课起步的。读她书内外的故事,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当首推“要过教学关,必先通过说课的“坎”。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她从没有离开对说课的研究。她的许多活动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都与她的说课研究密不可分。

第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得有“学者”情怀。从本书中的努力方向上,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说课梯度性的关注,也有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着想的学者情怀”。如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她主动“三面出击”,一面深耕低年级语文教学,锤炼朴实高效的教学艺术;一面优化非纸笔测试方式,推进低年级评价教学改革;一面普及零起点教学理念,持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研究。由此可知,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学者”的情怀是万万行不通的。

第三是,“三耕”并举,是名师成长的必由路。作者的上课、读书、写作与名师周一贯《“三耕”铭》中的“舌耕”“目耕”“笔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上课之“舌耕”的精彩、读书之“目耕”的博学、写作之“笔耕”的勤奋,正是我们語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之所在。

世上本来无难事,人生征途贵立志。实践证明,张玲名师走上了“说课研究”这一步,不仅是走得很正确,而且走得很坚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她在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征途上,也一定会走得更稳、更快。

猜你喜欢

精品课张玲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通化市二道江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
浅议"名师"
打造“百合”课堂,让历史教学大放光彩
Black or white
名师读意林
精品课网站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用好中学语文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