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探讨

2019-06-11陈力勤

河北科技图苑 2019年3期
关键词: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

陈力勤

摘要:公共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苏州图书馆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共图书馆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中要善于凝聚社会资源,加强媒体宣传,共建合作机制,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在无差别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品牌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阅读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9.0048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其子女有的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有的则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一部分。与城市儿童相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亲子关系、文化学习、社会融入等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学习和文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他们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必要性

1.1公平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合法权益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平等是图书馆界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实施“无等级差别服务、无身份界限服务、无强制服务和无歧视服务”[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他们的父母一样,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和城市儿童一样享有平等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权利。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城市居民,而应包括广大外来民工子女在内的所有公众。

1.2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需要

外来务工人員子女有的留守家乡,有的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与城市儿童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诸如学习能力低和自我封闭、消极自卑、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的出现。公共图书馆能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免费的终身教育机会,它丰富、完善的馆藏和阅读设施,以及充满温暖与人文关怀的阅读环境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它让这些孩子通过阅读和参与读书活动而获取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生存技能,与此同时,也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1.3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是提升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教育问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关乎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公共图书馆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知识信息与文化服务,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有助于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有助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使用率和影响力,对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形象及社会地位有很大帮助。

1.4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为城市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理应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尤其希望其子女能感受到整个社会给予的关爱和重视,感受到新环境对他们的认同与接纳。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共图书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无差别服务,积极主动地同学校、家庭形成一股合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打消外来务工人员的顾虑,激发他们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使他们在物质上不断获得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能逐步得到满足,从而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为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策略

2.1加强馆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要求馆员具有均等化、公平服务的意识,端正服务态度,从思想上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以良好的心态服务每一位利用图书馆的小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从心理上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

2.2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和子女缺乏利用图书馆的基本常识,对很多公共图书馆免除办卡工本费、免除年金的做法缺乏了解,对图书馆常常望而怯步。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善于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3搞好阵地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

公共图书馆既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平等、融洽的阅读氛围,让外来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毫无歧视与偏见的环境中自然相处,也应有意识地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特点,为他们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如,开展图书馆知识普及教育,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介绍馆藏结构、图书分类体系,教会他们查找资料的方法,提高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既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又增进对所在城市的认知,加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邀请各领域的专家来馆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座谈,向他们传授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与图书馆的阅读服务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开展城乡儿童的读者联谊会,交流读书心得,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等。

2.4开展社会合作,延伸服务触角

学校和社区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聚集地,是他们学习和生活最直接的场所,因而也是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图书馆服务的极佳场所。公共图书馆应在学校或社区设立服务点,或以图书流动车的方式把图书和服务送到学校或社区,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便捷地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2.5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情况不可避免。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服务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惠性、专业性和持久性,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成长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

3苏州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实践探索

3.1馆校共建,探索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新途径

作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的苏州,其居民中“新苏州人”几乎占据了近一半。据苏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公报,2010年全市外来人口539.1383万人,占苏州总人口的45.8%[2],外来人口规模与户籍人口相当接近,他们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无差别的阅读服务,使他们能和城市普通家庭的子女一样享受读书的快乐,增强生活和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成为苏州图书馆少儿读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无差别服务不是喊几句口号,也不能仅停留在向他们敞开大门或举办几次送温暖活动,而是要以苏州图书馆的人力物力尽最大可能扎扎实实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通过走访苏州图书馆了解到,苏州市三十三中学专门为贫困学生开设了“免费教育班”,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作为图书馆拓展未成年人服务的突破口。2004年4月,苏州图书馆与市三十三中学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合作开展读书活动,苏州图书馆定期向该校图书馆和“免费教育班”的学生赠送图书和学习用品。在启动仪式上,馆长到学校作动员报告,鼓励贫困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逆境中成才,在挫折中成功。苏州图书馆还邀请该校学生组成阅读方阵参加“世界读书日”的“经典美文颂读活动”,向市民展示“新苏州人”的精神风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吴文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来图书馆参观吴地书画、摄影展,聆听传统文化讲座,参加小读者的联谊会等。除了在学习上关心这些学生外,苏州图书馆还鼓励“免費教育班”的学生参加少儿馆的“雏鹰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汗水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与市三十三中学的共建活动为苏州图书馆更好地开展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无差别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2设“阳光图书驿站”,为民工子弟学校搭建“阳光书屋”

为响应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贯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妇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的状况,营造新苏州少年儿童了解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校园氛围,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幸福地成长。2006年3月,苏州图书馆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了“设阳光图书驿站,建阳光书屋”的倡议,动员全市少年儿童把家中闲置的少儿图书捐赠给民工子弟学校。苏州图书馆在少儿馆和沧浪少儿分馆分别设立了“阳光图书驿站”作为图书募集点,共募得图书66 330册。少儿部对所有捐赠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多次走访民工子弟学校,了解学校的馆舍安排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最后在郢都学校、瑞松小学等10所民工子弟学校建起了10个“阳光书屋”。为鼓励爱心行动,苏州图书馆向所有捐献图书的学校颁发了捐赠纪念证书,并向每位捐书的同学发放了纪念书签。

“阳光书屋”由所在学校自主运营,苏州图书馆负责为书屋募集图书,并辅以藏书管理和借阅服务方面的业务指导,争取让所有捐赠图书都能得到真正的利用。但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很多民工子弟学校校长和老师更换频繁,导致“阳光书屋”的管理不规范,绝大部分募集图书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苏州图书馆专门为学校安排的图书管理员上岗培训,来参加的老师也寥寥无几。在后续的发展中,由于缺乏管理和监督,“阳光书屋”逐步萎缩,最后难以为继。但作为一次探索,苏州图书馆深入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边,了解到了他们的真正需求和服务推进的重点、难点,为今后工作的进一步拓展积累了经验。

3.3启动大篷车项目,将图书和服务送到民工子弟学校

在筹建“阳光书屋”的同时,由市文明办资助的“苏州市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项目也提上了日程。2006年农历新年刚过,馆长带领技术部、少儿部、设备部等部门骨干赴济南、青岛、徐州等地图书馆开展调研,并借鉴了广州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的经验,把大篷车的服务目标定位于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少年儿童,利用大篷车方便灵活、进退自如的特点开展“送书上门”服务,缓解一些学校阅读需求大、图书馆资源暂时短缺的矛盾。

2006年9月28日,在苏州市首届阅读节开幕仪式上,满载着一车新书、一车希望的“苏州市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缓缓驶出苏州图书馆,驶向太湖之滨的东渚实验小学,开启了它迄今为止12年的征程。大篷车由苏州图书馆少儿部负责运行管理。在图书配置上,少儿部根据图书的流通情况及时向采编部提出采购建议以确保大篷车藏书结构的合理化;技术上,通过互联网联通苏州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平台,远程办理借书证和借、还手续,与总馆和各分馆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并实行通借通还。

2010年元旦,由苏州市文明办资助的第二辆大篷车也投入运行,它由一辆中巴车改装而成,车身虽小,但车上的配置如照明系统、操作台等都比大车更新更完备,52寸的液晶大屏幕可以随时为孩子们播放音像资料。第二辆大篷车因其车身较小,便于在狭窄的道路上行驶,为前往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服务提供了可能,黄垆学校、求真小学等民工子弟学校和望南小学、蠡口小学等民工子弟为主的公立学校以及马浜社区等12家单位被吸纳为第二辆大篷车的固定服务点,接受每两周为一周期的定点服务。

每当大篷车满载着新书驶入学校和社区的时候,常常出现学生排着长队等待上车借书的火热场面。流动图书大篷车弥补了公共图书馆在地域分布上的不足,为那些远离苏州图书馆的孩子,特别是为那些阅读资源获取条件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打开了苏州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新局面。

3.4总分馆建设将平等阅读的阳光撒满社区

3.4.1总分馆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利用图书馆资源创造了条件

2005年初,苏州图书馆起草《苏州市城区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方案》,探索总分馆建设新模式。同年10月19日,由苏州图书馆与沧浪区政府联合开设的沧浪少儿分馆正式对外开放,沧浪区政府出房、出资向苏州图书馆“购买服务”,以较少的投入提供了政府公共服务,苏州图书馆则拓展了服务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创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新模式。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苏州市成为第一批示范区创建城市,这使得苏州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遇到了难得的机遇。在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苏州图书馆的分馆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截至2018年6月,已建分馆79家,绝大多数分馆都开辟了未成年人服务区域,为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未成年人更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创造了条件。

3.4.2总分馆模式提升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归属感

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让优质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走出围墙,形成了总馆、区馆、街道、社區馆为主,与机关、学校、少年宫等机构合作办馆为辅的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的立体化网络,方便了包括“新苏州人”在内的所有市民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归属感。

(1)拉进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图书馆的距离。79家分馆主要分布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在高新区,几乎每个街道都建有1家分馆。在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相城区,分馆也多达15家。除了分馆,苏州图书馆还建有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轨道交通图书馆、98个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点(含35个自助服务点),服务触角几乎延伸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给远离市中心的孩子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拉近了他们与图书馆的距离,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与苏州本地孩子无差别的优质服务。第一,阅读关爱从0岁开始。苏州图书馆专为0-3岁婴幼儿开发的亲子阅读项目“悦读宝贝计划”也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敞开怀抱,孩子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申领阅读指导手册——《蹒跚起步来看书》,参加总、分馆的“敲章游戏”,领取小奖品;孩子可以在周末跟着爸爸妈妈去离家最近的图书馆听“故事姐姐”或“悦读妈妈”讲童话故事,参加阅读延伸游戏,从小培养阅读兴趣。第二,享受优质服务零门槛。学龄前的孩子只需凭老家户口本复印件即能免费办理借书证,没有办理借书证的孩子也能进馆阅读、参加读书活动。学龄后的孩子则使用学校统一发放的“教育一卡通”就能免费借阅图书。从2017年6月份开始,苏州图书馆取消了外借图书的逾期费,因为回老家而没来得及在规定期限内还回图书的孩子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第三,动动手指,即可享受“书香苏州”的便利服务。“网上预约、社区投递”服务的推出,更是方便了很多远离图书馆的孩子。很多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网借投递”服务推出后,这些孩子或他们的父母就可以通过手机“书香苏州”APP在苏图网上借阅平台上提出借书请求,并指定离家最近的社区分馆或者服务点“等书上门”,整个服务方便、快捷、免费,动动手指即可享受。第四,品牌读书活动争奇斗艳。分馆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每个分馆都把为未成年人服务特别是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当作工作重点,举办多种品牌读书活动来吸引这些“新苏州”孩子,鼓励他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读书活动有:沧浪分馆的“泡泡故事园”、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分馆的“七巧板”、潼泾分馆的“小候鸟”,还有相城分馆的“开心果”、姑苏分馆的“童心坊”等,“新苏州”孩子和本地孩子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公共优质文化资源。第五,雏鹰志愿者活动让爱心传递。雏鹰志愿者活动是苏州图书馆的一项少儿公益活动,小读者亲自参与图书的整理和阅览室的管理活动,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好品德。苏州图书馆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入志愿者行列,为每个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做好服务记录,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只要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不管是苏州本地的学生还是外地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班级都能收到图书馆寄送的表扬信。苏州图书馆希望这些“新苏州”孩子在奉献爱心的同时,能获得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并在谦让、与人和睦相处中将爱心传递。

3.5注重人文关怀,“小候鸟”摘下图书馆界“奥斯卡”

近年来,父母在外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俗称“小候鸟”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有大批“小候鸟”从家乡“迁徙”来苏州与父母短暂团聚,这时,少儿馆和各分馆总会为这些“小候鸟”专门策划一些活动,让他们在与父母欢聚时,能对苏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尽早适应新的生活,避免来苏后经历“被边缘化”的困境。

在众多的活动项目中,潼泾分馆的“小候鸟开心驿站”因活动创意和成效脱颖而出,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项目专员杨海宇先生先后四次的调研,并于2018年6月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国际创新奖”,该奖被誉为图书馆界的“奥斯卡”,这是全球获此殊荣的四个项目之一。获奖证书上这样写道:通过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宣传共享社区理念的方式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家庭走进图书馆开展阅读和学习;在如何让弱势群体,尤其是务工人员学龄子女平等的享受图书馆服务这一问题上树立了楷模;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家庭的特殊文化需求,全心致力于为流动人口提供品牌文化服务;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社会组织开展战略合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多方位的文教服务[3]。

3.5.1图书馆与社区携手关爱“小候鸟”

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家乡有着巨大的差别,“小候鸟”们来到苏州,对城市生活难免不太适应,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监管,很多孩子又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因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社区管理带来困难。同时,社区也肩负着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权益、促进他们与城市融合的任务,这与公共图书馆关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维护未成年人社会文化权益的社会职责高度一致。因此,图书馆为“小候鸟”们开展服务,社区鼎力支持、密切配合,利用自己的宣传组织优势在辖区内进行活动的宣传发动和人员的组织管理,为活动提供宽阔的场地等。图书馆与社区携手将“小候鸟”们从相对封闭的狭小空间带入宽敞明亮的知识殿堂,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3.5.2快乐阅读,让“小候鸟”体验苏州传统文化

“轧神仙”“虎丘花朝”“观莲节”,这些都是苏州人特有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小候鸟们更深入直观地了解苏州文化,馆员们经常举办一些苏州传统文化故事会,向小候鸟们讲解节令民俗、历史起源,带他们一起朗读有关荷花的诗词、名句,还通过制作香囊、给八仙涂色、用橡皮泥制作月饼、绘制荷花扇等手工活动,让小朋友加深对苏州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的印象,在快乐的阅读和游戏中亲近苏州。

3.5.3感恩教育,增强“小候鸟”与父母的感情纽带

“小候鸟”们平时不在父母身边,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纪却常常体验不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一些孩子性格孤僻、自卑,甚至怨恨父母,出现叛逆。针对这一问题,馆员们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开展感恩阅读,为小候鸟们讲读《意林:感恩之心》,教育孩子们理解父母、体谅父母。馆员还手把手教孩子们用彩纸折叠爱心献给自己的父母,指导孩子们用写信的方式向父母表达养育之恩,并带领孩子们一起合唱歌曲《感恩的心》來抒发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3.5.4励志教育,勉励“小候鸟”勇于进取

在学习方面,“小候鸟”们大多来自农村或欠发达地区,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管束,成绩往往不如其他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孩子常常会感到内心压抑,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图书馆老师对“小候鸟”的心理进行分析后,组织孩子们阅读系列小说“少年励志小说馆”,通过对小说中少年成长故事的分析,和孩子们一起聊“生活的变故”“亲人分离”“孤独”等话题,谈“坚强”“乐观”“勇敢”的人生态度,鼓励孩子们热爱生命,敢于梦想,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敢前行。

4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路走来,苏州图书馆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经过实践、修正、再实践,苏州图书馆没有懈怠,没有止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馆、本地区的服务之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可供其他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时借鉴。

4.1善于凝聚社会资源,共建合作机制

从与市三十三中学携手共建到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合作开设“阳光书屋”,从走进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图书大篷车”到筑巢潼泾社区的“小候鸟开心驿站”,苏州图书馆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合力构建了以总分馆为主阵地,流动图书大篷车为补充的馆社合作机制。在读者组织、场地安排、经费投入、媒体宣传等方面借“他山之石”形成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拓展了服务思路,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等待读者上门的被动局面,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和社会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4.2制度化管理,确保服务的连续性

十几年来,苏州图书馆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成果丰硕,虽然走过弯路,但却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这一方面得益于领导和馆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确保服务的规范化和延续性,推动了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图书馆在各级目标责任书中明确规定服务的内容和考核标准,从分管馆长到相关部门的主任、馆员,大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充分调动了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服务进入了良性循环。

4.3在无差别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实行无差别服务,这是对图书馆公平原则的实践,即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不能根据读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图书馆服务中的无差别原则只是就办馆思想而言,决不是指消极的、坐等读者上门、不考虑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大锅饭”似的服务[4]。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的问题上,如果图书馆不考虑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成长环境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而向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千篇一律的服务,实质上则恰恰是对公平性原则的误读。只有坚持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能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服务才能吸引他们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他们免费获取信息的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4.4读书活动品牌化

给读书活动创建品牌,既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活动的认识,也便于活动的宣传推广,有益于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公益形象。“小候鸟”就是苏州图书馆着力打造的活动品牌,它定位明确,以留守家乡的流动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帮助留守儿童提升阅读能力,尽早适应苏州生活,弥补亲情的缺失为服务目标,服务时间也基本固定在寒暑假,在所在社区的流动人口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每场活动都能吸引来很多孩子参与并真正获得收益,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4.5加强媒体宣传,保持信息持续、有效的传递

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高,不断有不同的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定居或暂住,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的宣传上一定要保持力度,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站和馆内展板等途径进行宣传,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如民政部门、社区居委会、学校等联合开展活动宣传,争取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都能知晓图书馆,了解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流动人口将会越来越多,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主动积极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让这些孩子不但能平等地获取知识,还能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尊重与关爱。

参考文献

[1]叶银珍.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弱势群体[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25-26.

[2]苏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8-10-01].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9697.

[3]蘇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图书馆“小候鸟”项目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EB/OL].[2018-10-08]. http://www.suzhou.gov.cn/zwfw/whjy_13172/wtly/whgg/201807/t20180702_990171.shtml.

[4]陈力.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5-12.

Study o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aking the Service Practice of Suzhou Library as an Example

Chen Li qin

Abstract:Public libraries should actively take up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m a joint force with school, community and family, and build a fair and harmonious soci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migrant workers. Suzhou library has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serving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serving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be good at agglomerating social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media publicity, construct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service, and carrying out targeted service and br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non-differentiated service.

Key words:Public Libraries ;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Reading Service

猜你喜欢

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
少儿阅读创新服务的理性思考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网络竞争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模式分析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