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的生成逻辑和创新发展

2019-06-11李燕田嘉乐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意识形态创新发展

李燕 田嘉乐

〔摘要〕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借鉴,并依据新时代发展背景,就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举措和新要求。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主要涵盖六个方面:在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绝对领导的基础上,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担当,提出意识形态重点领域建设的基本方略,指明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遵循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意识形态;生成逻辑;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2-0003-05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呈现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理论基础的继承与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借鉴这三大特征的内在统一。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与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中提出的,意为“观念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从根本上打破旧的意识形态束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从实际出发,全面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与内涵,形成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

1.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之前的意识形态是“颠倒”的社会意识,即意识形态不是源于社会现实,而是产生于主观臆想,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自身的特殊利益需求标榜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掩盖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明确区分,力求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为批判的、彻底的、革命的意识形态。

2.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在马克思看来,最初人类为了生活下去,生产基本生活必需品就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因而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必然就成了诸多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又因社会意识具有其独立性,它既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反之也能阻碍其发展。就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而言,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属于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 〕。同时,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运行规律,即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社会中必然会产生阶级分化和利益矛盾,这便是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3.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及无产阶级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只有阶级统治消失,不再需要虚假地将统治阶级自身的特殊利益标榜为社会的普遍利益,一定阶级的统治或者意识形态统治的这个假象才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随之消失。对无产阶级而言,马克思认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重要条件,在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模糊阶级矛盾的意识形态论述,着力构建革命的、批判的、彻底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二)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列寧在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本国实际,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①,系统论述了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1.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问题。列宁认为,意识形态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宗教、艺术和文化等多种意识形式。超阶级意识是不存在的,不同的阶级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即阶级意识,如果现在无产阶级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反地就加强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由此表明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就是阶级性。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党性问题,认为分辨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党性。而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对本阶级利益具有维护和解释功能,但意识形态的这种功能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却是截然不同的。

2.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然,马克思始终将共产主义学说与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并在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若不对意识形态进行明确区分,始终以否定态度看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基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修正主义等现实问题,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并认为“科学的意识形态”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与时俱进的,而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3.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理论是基于前人理论成果、适应革命形势、解决革命需要提出的。列宁认为,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决定了自发的工人容易被资产阶级思想所侵蚀,为了坚定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他肯定了对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所谓意识形态灌输就是作为灌输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外部对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灌输方式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以引导和启发为特征的灌输。同时,列宁还强调了刊物、报纸等传播载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作用,认为要利用这种灌输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自觉自省,最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的实践基础: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

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早期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活动的反映,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又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从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和认识意识形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3 〕毛泽东从文化、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作出创新性的认识。同时,毛泽东充分论述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认为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多元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这个阶级的利益追求。

2.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毛泽东指出,意识形态内容是共产主义思想,要坚持与巩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必须唤起全党的注意,进一步认真地加强党的思想工作,各级党委必须真正做到把思想领导当作自己领导的首要职责;要通过党的所作所为和党的具体政策,使党外人士和人民信服并自愿接受,而不是强制人民去服从。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3.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恩格斯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哲学领域,还是在别的任何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一切斗争,实质上都只是利益追求不同的各个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已。基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思考,毛泽东提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两重任务:批判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并提出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4.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为了促进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此外,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提出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还认为,看问题不能片面,要学会利用辩证法看问题,切不可盲目地学习,要学会批判地学习。

5.提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和组织保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教育的作用,提出要积极发挥思想教育这一重要手段的积极作用,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4 〕。同时,他还认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重视知识分子自身教育问题,提出了“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观点。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以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发展而来的,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1.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准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政策和质疑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邓小平明确指出,“这两种思潮都是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都是妨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的” 〔5 〕;意识形态建设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准则。

2.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理念。邓小平认为,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环境的考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中国新面貌、新气象。

3.提出意识形态建设的评判标准。意识形态建设应该以什么为评价标准这一现实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都未能解决的难题,针对此问题并基于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等现实问题,邓小平主张要开动脑筋、勇于实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价值参考,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

4.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邓小平认为,过去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能把人民团结带领起来并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理想信念作为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的体现,我们就更应注重其凝聚和激励作用,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思想引领与物质利益相结合。邓小平还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一方面提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新思路和新对策,排除各种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的发展使命和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意識形态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索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举措和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观的创新发展

(一)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绝对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6 〕因此,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绝对领导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其一,全党动员,树立大宣传理念,形成“全党动手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局面。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宣传思想部门肩负主要任务,要树立责任感意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树立大宣传理念,促进全党参与意识形态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合起来,一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只有树立大宣传理念,做到全党动员,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疑难杂症才能顺利解决。其二,提升领导者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当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地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进而产生一些过激言论或行为,这就要求各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及时关注和把握社会舆论实情,了解和掌握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要从思想上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做到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7 〕这段话明确体现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其一,“六个事关”表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全局性和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8 〕这一论断说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心和民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具体到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事关”基础上,又增加了“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从“三个事关”发展到“六个事关”,无不体现着意识形态建设的全局性,及其对我国当前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深化了意识形态建设定位的新内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形态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到“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发展转变,体现了不但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担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挑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9 〕在新时代,“两个巩固”是在国内国际和社会矛盾变化的背景下,对意识形态工作职责使命的重新认识和高度提炼。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在做到“两个巩固”的同时,也要不断促进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着力发挥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四个讲清楚”为着力点,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国人更清楚中国,更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意识形态工作,要努力树立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以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带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四)意识形态重点领域建设的基本方略

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其发展是时代使然、现实所需,特别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意识形态建设重点领域的基本方略,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重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其一,要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重点打造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10 〕其二,要把正确引导发挥新闻舆论作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明确党管媒体这个首要前提,大力推进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其三,网络空间治理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当今时代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网络空间治理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严管网络领域,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坚持正确走向、传播正能量,重视网民对一些事件产生的不良情绪,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牢牢把握党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权,进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四,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文艺工作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力发展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决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与文艺工作正确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影响文艺工作的有序發展,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推进。其五,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明确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极为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1 〕

(五)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遵循

在2013年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和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和坚持党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指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遵循。坚持人民性和党性的统一,是共产党带领下的人民群众实践探索的结果,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遵循,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作为实践问题时,坚持党性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到“三个坚定”,树立“两个坚决”。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运用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来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判断和时代要求。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要始终以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遵循。

(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要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就要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讲话,并以此来指导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有些领域存在着一些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同时,面对一些西方媒体诋毁中国、损害中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问题,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在政治立场方面出现严重错误的事件和问题,我们的态度要坚决,要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努力澄清事实,以此来教育群众。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为了让世界各国能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家宣传能力建设,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打造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其二,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帮助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但是,这种信仰和认同并不是被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因此,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结合新时代新背景,促进宣传思想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创新思想宣传工作方式,真正使人民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新闻舆论因为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方式,占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大力培养具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四力”的新闻人才,建设党和人民信任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建设优良的网络工作队伍,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其四,要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就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文化自信,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正确对待外来优秀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此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而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

〔注 释〕

①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明确使用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提法:“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96页。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3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0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意识形态创新发展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