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2019-06-11陈妍羽戴俭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

陈妍羽 戴俭

【摘要】当今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但也造成农村人口持续下降,一些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空心化”,逐步走向消亡。加之由于缺乏资金和乱搭乱建等种种原因,古民居保存现状令人堪忧。伴随国家“美丽乡村”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但保护更新的方式并不都科学。 一些开发商打着乡村旅游旗帜对传统村落进行不合时宜的旅游规划或过度开发,使一些传统村落失去真实性。川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地域性强,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盲目推倒重建实为下下策。面对新旧建筑的矛盾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农村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逐步消失,对川南民居进行寻求实际有效的保护更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民居;川南民居;改造修缮;保护更新

1、川南民居概述

川南地区指的是成都平原以南,沱江中下游、南边岷江下游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寒冷,气候湿润。川南民居多依地势而建,靠山临水,选址结合风水和封建玄理来定,富有迷信色彩。穿斗式是川南民居的典型特征,用木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结构体系。民居普遍为合院式布局,但院落较小,为天井式,多为二至三层。沿中轴线布置若干庭院,不严格要求对称,有序却不死板。前有大门,中轴线上的主厅主庭院形成建筑中心,之后在两侧布置次要大小庭院和房间,用游廊相连,园子、辅助用房在末端,多和猪圈相连,位于民居下风向,洁污分流,形成主次分明的建筑序列。川南地区盛产竹木,民居取材于当地材料,多以竹子、青瓦、木材、泥土、青砖、石灰为主。青瓦屋面之间相互连接,檐口轻薄,小青瓦片片相叠于木楞条上,出檐大且深,减少建筑墙面被雨水冲刷。墙面为木板壁墙或竹编夹泥墙,竹编夹泥墙是川南地区独特的围护方式,即竹篾夹着生土编制,竹篾韧性很强,与生土结合可达到强度和防潮的双重效果,外刷白色抹灰,配以门窗的深棕色木格栅,整体造型轻盈雅秀。建筑序列有森严的尊卑之分,分界线一般是主厅的中轴线,“左贵右贱”布局:厅堂左侧为主人和长辈居住,即“贵”;右侧是下人和晚辈居住,为“卑”,礼教严格。也有少数民居打破中轴对称形式,呈不规则形状,更随意和自由。在农村,“L型、”“一字型”和“丁字型”更普遍。

川南民居注重居住环境,多在主入口处开辟一块开场空地,可供邻里之间户外活动,也供作物晾晒。竖向布局上,楼地面前低后高,符合当地“升堂入室”民俗,也可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采光通风和下水排水。民居周边常以植物围绕,多种松竹、樟树,可起到减少太阳辐射的作用。富贵人家更是追求闲情逸趣,大大小小的园林、花园层出不穷,配以假山、池沼、奇石、盆景等,移步异景,曲径通幽。

2、川南民居现状

以川南地区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五里村和宜宾县横江镇为例,两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2013年,五里村被列入国家住建部公布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土地肥沃、生态优美,是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横江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有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古建筑,如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朱家民居等。横江镇历史悠久,古建遗迹多,如今也正切实加强古建文物的保护,对其进行多方位修缮。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两个村落的民居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室内昏暗采光较差,总体开窗少且窗子尺度小,二层封闭,只有零星天窗能获得极小的间接采光,由于开窗少,室内也没有成体系的风道,通风环境差,降低居住质量。

(2)由于川南地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多雨潮湿,墙体和柱础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剥落,返潮现象明显,结构木材发霉糟朽。房屋年久失修,局部材料破损,如图1所示的柱子、木门窗、屋面构架等。垂直交通不便,室内缺乏基础设施,没有楼梯而用木梯子代替。同时缺乏基础室内装修和家具配置。

(3)传统民居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现代人生活需求。如民居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厕所獨立于建筑外,距离生活用房过远,使用不便;厨房布置也不合理,有的民居由于分家甚至没有厨房。空间利用不合理,储物、闲置空间过多,浪费较大,未能很好的利用空间。

由于各种原因,当地大量村民都对老宅翻修、扩建和旁建,却不重视对民居的保护,造成毁坏甚至废弃,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加上返乡的外出村民将现代元素盲目融入老宅,使得民居和乡村失去传统特色风貌,一栋栋乡村洋房拔地而起,如图2所示。所以,应保护川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建筑利用率。

3、川南民居改造和保护的原则

乡土地域性原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筑改造首先应尊重和呼应当地自然气候、地形地貌、人文历史、地域特色,这要求建筑师的改造应充分了解当地文脉肌理,顺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同时根据使用者需求引入现代元素和新技术,加固原有结构,优化民居模式,延续川南民居建筑文化。

保护优先原则。为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近几年当地也出台了保护政策,如2014年公布《宜宾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等。保护不是单方面针对一座或者几座民居,应从村庄整体风貌出发,总体布局,保护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建构模式、制作工艺等。开发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但不代表只保护而放弃发展,如果只重视保护,传统民居很难优化完善以延续下去。

经济和可持续性原则。乡村建设中,经济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实用乡土材料,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造价低廉的建造模式,既经济环保,又能还原本土风貌。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传统民居传承,改造过程中重视民居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和可更新性,采用可循环使用材料,使川南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以人为本原则。民居使用者是人,设计和改造都应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求而生,包括精神需求和感官需求,解决人的实际问题。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需要,符合人的本能行为模式,让人在使用过程中体感舒适、便利快捷、产生自在感,是以人为本的关怀体现。

4、川南民居改造更新策略

设计策略。在院落空间改造上,尺度合宜的维持原状,减少土方量;尺度过小不能满足现有人口使用的,可利用庭院或外围场地加建扩建进行重组,在与原民居建筑风格呼应的情况下运用现代手法和材料,如玻璃、钢架等,既能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不破坏原有风貌,又可扩展使用空间。功能布局提升和空间优化方面,尽量保持民居原有平面形制,这是原住民多少年来根据社会变迁和生活习性得出的经验,同时考虑现代人需求,在民居室内增设卫生间和厨房功能;由于传统川南民居房间尺度不大,且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独立设置,即“墙倒屋不塌”,必要时可拆除局部非承重墙以扩大空间;同时把安全系数较低的木梯子置换成楼梯踏面。立面造型改造也要符合“乡土性”风貌营造,采用当地可生产加工材料,如竹子、木材、泥土等,局部可用现代材料进行改造,延续川南传统风貌。在尽可能少的改变原有风格基础下,参照民居原本色彩搭配和装饰,对立面破损处进行修补翻新,提升细部设计。室内空间改造上,进行简单装修,如墙面抹灰、地面抹平等,对于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构件应保留,如木雕和石雕,同时安置必要的家具。设施设备改造上,保证基础设施的布置。

保护修缮策略。首先应对民居结构现状进行评估,考虑采用加固、修补、还是置换的方式。在结构设计上应立足于原有穿斗式构架不变,进行加固整修改造。川南穿斗式民居室内的木柱普遍不直接落于地面,而是落在木制地梁上,木地梁贴合地面沿房间四周围成一圈,对木柱有保护作用。潮湿最先接触木地梁,待木地梁吸水完全潮湿达到饱和时,才会腐蚀到上部木柱。室外廊道木柱则是设有石柱础,减少木柱被返潮侵蚀。根据笔者实地调研,村庄内大量民居都已出现结构部件开裂损坏和一定程度发霉返潮。柱子应做防潮措施,如刷沥青、油漆,由于多数木圆柱都是底部受损,只需修缮维护该部分即可,把受潮部分截掉,置入形状大小近似的新木,钉入钢钉连接二者或是钢圈箍固定与缝隙处,缝隙用泥土填满。对于开裂坏损的梁,在其下部加固新梁以分担压力,使用相近材料,与原材料协调匹配。损坏严重的梁柱,用现代钢构架、防腐木进行加固稳定,提高建筑抗剪能力,必要时整个替换。穿斗式构架特点是梁柱构件断面尺度小,所以在替换时取材也方便,之后再在梁柱上刷防腐油漆涂层。外维护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墙皮返潮剥落,瓦片受损。川南民居基础部分多用毛石砌筑,缝隙填满生土,生土可吸收潮气,起到防潮作用,一旦生土因吸水饱和而开裂剥落,只需再次填满即可。在建筑墙面采用夹泥墙,外墙抹灰材料中加入石灰也可防潮,石灰有高孔隙率,可有效吸收潮气,同时在建筑后墙处即靠山面设置通风孔洞,在屋顶增设老虎窗,促进湿气排出。民居楼板多为单层木楼板,易损坏,出现楼板大面积损坏可考虑局部或整块替换,整块替换时,在新楼板层上覆防水层,再铺水泥砂浆,最后是面层,并对其表面进行平整处理,能提升楼板使用年限。屋顶破损和残缺严重的民居,可在瓦片下新加结构层以挂瓦和防水。

技术性策略。川南民居一层外窗普遍不能起到开合作用,内外直通不安装玻璃,仅供通风排出湿气,细密的格栅花纹只做遮挡防护保暖作用,光线从缝隙中透进室内,采光较差,多靠大门、庭院和电灯采光。二层极少设窗,依靠零星两三块亮瓦采光,亮瓦即玻璃瓦片,替换局部青瓦。由于亮瓦设置数量极少,二层采光较一层更差。改造应该适当增加二层亮瓦数量,亮瓦性价比高,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照明。由于生土建筑墙体开设洞口的宽度尺寸不宜过大,一层应适当增加窗子数量,以竖窗为主,在建筑不可视面即靠山面增设框窗,节约造价;在主要立面依保持木格栅窗,增加木格栅的格栅间距,图案简易化,加大窗子进光尺度,充分利用自然光,节约人工照明成本,使用节能灯具和光源。由于四川地区地震频发,川南民居应加强结构的抗震构造设施,如:在一层房屋最顶部的四周加木圈梁,在內外墙交点处和房屋的四个对角处安置木构造柱等,强化墙体和房屋整体性。

结语:

传统民居的保护任重道远,川南民居的改造也势在必行。民居更新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本文仅是从很小的方面去研究和分析川南民居改造方式,希望能对当地的民居保护和改造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面对越来越多推倒重建的传统民居和风格各异的乡村洋房,当代建筑师应深入思考如何解决传统民居模式和现代人需求的矛盾,因地制宜,用合理建造体系对实践进行支撑,循环延续的建筑生命周期,这绝非单纯的保护重建。同时应深入调研,从使用者行为意愿出发来进行民居改造,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梁思成,林洙.《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吴正光,陈颖,赵逵,等.《西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2011.

[5]王朝霞.四川盆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质与形成[J].建筑与历史,2004.

[6]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D].重庆大学,2002.

[7]谈抒婕.基于现代乡村生活模式的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8]何峰,柳肃,杨燕,等.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名村住宅更新设计实践研究[J].建筑学报,2011,(5):98-102.

[9]张玲慧.传统村镇中的建筑更新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陈妍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戴俭,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柳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