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神状态(焦虑为主)与社交媒介的关联研究
2019-06-11韦锦璇罗佩雅姜婷华李星
韦锦璇 罗佩雅 姜婷华 李星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
根据问卷调查所示,得出34.78%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6.09%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在2-3小时间,16.52%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在1-2小时内,14.78%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在31-60分钟内,剩余27.9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低于30分钟。由此发现三分之一的人应用社交软件已经超过了3个小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不超过10分钟的,其余均处于两者之间。
二、专注度
当被调查者被问到长期用社交媒介后是否满意自己的专注度时,得出了以下结论(见表1):对自己平常专注度满意的人达到22.41%,比较满意的人达到24.14%,不太满意的人达到28.45%,不确定的人达到25%。由此看出,不太满意和不确定的人数达到了将近一半,说明达到半数的人存在专注度不够的问题,并且认为与长期使用社交媒介有关
三、焦躁度
当手机离开身边多久时感到不安和焦虑呢?根据问卷结果显示,46.09%的人觉得手机不在身边即产生不安和焦虑,27.83%的人觉得手机半天-1天不在身边即产生不安与焦虑,10.43%的人觉得手机1-3天不在身边即感到不安和焦虑,1.74%的人认为手机1周左右不在身边才会产生不安和焦虑,13.91%的人认为手机不用也行。由此可见大部分人认为手机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短暂的不使用即会不安甚至感到焦虑。
四、情绪
根据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从而提出对大学生常态下情绪的探究,对于“情绪容易大起大落,一点小事就可以很快乐,也会无端感到苦闷”这一问题得出调查结果(见表2):同意为15.52%,比较同意为35.34%,不确定为18.1%,不太同意为18.1%,不同意为12.93%。大部分被调查者均被划定为情绪不太稳定的区域中。情绪不稳定类人群常常被认为是易患精神类疾病人群。若出现了爆发情绪的因素,便会产生焦虑,狂躁或自闭等各类精神疾病。
五、结论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如今大多数的大学生长期并且持续的接触社交媒介,对众多的电子设备均产生依赖。而社交媒介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更是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从而误导他人的认知。部分大学生过分相信网络中的信息。导致出现认知的偏差從而出现盲目,迷茫等现象,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而长期以来社交媒介进行远程不真实的交流,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交际能力,安于躲在屏幕前高谈阔论却不敢在他人面前发表内心的想法。因而产生了社会性的降低出现了社交恐惧症等现象也越来越多。网络可以模拟和扩展现实生活的社交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以个人身份出现,还会以群体身份出现,群体社交的作用是发展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认同,而目前已有的基于网络的工具都是个人社交,忽略了群体社交(Ljungstran&Bj6rk,2008)。[ 王翠洁,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学位论文】2012-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故过度使用社交媒介的弊端更是轻易可见。
适当使用社交媒介确实受益非凡,而过度的使用就宛如是恶魔的双手一般,将一个个年轻的希望推想那黑暗无比的万丈深渊。轻度的精神疾病应该被重视,而造成的任何因素,均不能遗漏。(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精神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