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9-06-11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制约因素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显著,导致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健康老龄化的提出,国内各地逐渐成立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但是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各地服务机构的发展模式都不尽相同,发展至今还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服务体系。同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医养结合”;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1(b)-0192-02

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客观趋势,并且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的预测,我国在2012—2050年期间,老龄化水平将从原本的14.3%增长到34.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而老年人又是社会人口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面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医疗改革、养老现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出和发展为解决我国日趋加重的社会养老负担开辟了一条快速而高效的途径。目前,国内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的研究很多,各省市、地区开设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国内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定的实践考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仍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养老需求。

1  “医养结合”概念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概念。综合各家学者对此内容的研究和解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其实可以说是在传统养老概念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的[1],是由医疗服务作为支撑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2],主要包括基础生活照护、医疗保健、健康检查、疾病诊治、精神慰藉、健康教育、康复指导、临终关怀等内容[3]。

2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2.1  上海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上海市属于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比较早的一座城市,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三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模式: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機构内设置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和医院联合提供服务[4]。虽然上海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医保的约束;会出现规避风险的现象;同时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问题[5]。

2.2  天津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天津市立足于基本的市情和民情,从地方立法、政府规章、部门配套政策3个层面健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以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两个层面为基础打造了多种不同的服务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层面打造了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和机构延伸服务模式;在机构养老服务层面打造了养老机构自身发展模式、医养机构联合运行模式、医疗机构转型模式[6]。

2.3  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2012年7月青岛率先在全国施行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目前此制度在青岛已经做到了全面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医、养、康、护”结合的养老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医疗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真正做到了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老人及家庭的多方共赢[7]。

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3.1  多部门管理,难以协调统一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管理目前属于多部门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审批,主要归该部门负责管理,而“医养结合”中又涉及到医疗,医疗机构需要由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服务机构的建设用地需要国土部门的审批,相关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等需要协同进行监督和管理[8]。这种由多部门交叉管理、监管体系不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不足的情况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3.2  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我国当前许多高龄、失能、患病老人的收入较低,不足以支撑其支付相关的服务费用,从而导致对相关服务机构的有效需求减少。基于这样的现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主要由政府投入,筹资方式单一。这种单一的筹资方式通常会出现覆盖面有限、补助项目不足的情况,限制服务机构的发展[9]。

3.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护理专业人员

专业的护理人才对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以及保障护理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护理人才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10]。就目前而言,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化培养、没有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护工,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知识、操作技能,仅凭经验提供服务。所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目前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4  服务机构定位不明确,结构失衡

当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大多仅提供基本的医疗、养老服务,欠缺健康指导、心理护理、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并且由于各机构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相应的监管体系也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11]。“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原有的传统养老服务中加入了医疗服务,需要对老年人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此确定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程度。

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完善“医养结合”管理机制

多部门分管的现状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构建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应该明确“医养结合”的主体管理部门,打破现有的各部门交叉管理情况,避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的浪费。其次,应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改善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工作的现状,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最后,各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基本民情、市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

4.2  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提高服务质量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是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应该坚持“医、护、养”一體化的服务宗旨,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进行相应的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评估[12],从而提供相应层次的医养服务。优化现有的服务内容,在“医”的层面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疾病预防、诊治、护理、康复、预后以及临终关怀等相关的服务和知识的宣教;在“养”的层面上,“医养结合”模式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学习、娱乐、社会交流、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服务[13]。总的来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该坚持“医+养+护”的一体化服务原则,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3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另一重要内容。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适合、更正规的服务。首先,可以在高校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护理专业,通过相关的课程教育来培养老年方面的专业医护人才,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储备人才;其次,可以借鉴临床的规范化培训基地,联合相关的职业院校成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为从事“医养结合”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岗前培训的机会,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14]。

4.4  引进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2012年,民政部提出《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社区和居家养老、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或举办养老机构[15]。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医疗、养老保险等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基金保障。“医养结合”的运行也可以联合社会工作专业,借助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5  小结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出和发展是我国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立足于当地基本的民情和市情,明确机构的主要发展方向,提供高质量的医养服务。坚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核心,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一体化的医疗、生活、养老等服务。

[参考文献]

[1]  佘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  杨贞贞.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  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  李凤月,董申琪.基于供需视角对上海市医养结合机构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9):700-702.

[5]  朱吉,贾杨,陆超娣,王磊,等.上海市“医养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3):233-235.

[6]  天津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互补  功能互融[J].中国民政,2014(12):40.

[7]  陈庆华,侯建媛.“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民康医学,2015(9):100-101.

[8]  刘稳,徐昕,李士雪.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1):815-817,822.

[9]  成秋娴,冯泽永,冯婧,等.我国发展社区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困境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5):334-336,380.

[10]  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11]  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12]  姚存英,江仲仙.二级医疗机构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运行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7,15(30):3804-3807.

[13]  王天兰,苏芬菊,张璐姣,等.基于SWOT法分析社区医养结合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8, 16(6):721-723.

[14]  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7):98-102.

[15]  倪语初,王长青,陈娜.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1-4.

(收稿日期:2018-10-21)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制约因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