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郊初中牵手课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应用

2019-06-11王思义

速读·中旬 2019年6期

王思义

◆摘  要:针对城郊初中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情,可以采用“牵手课堂”的方式进行教育。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牵手课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小组讨论活动中操作办法的基础上,从合理设置问题,实现有效讨论;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突出核心素养,创新活动形式等方面提出学科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城郊初中;牵手课堂;道德与法治学科;小组讨论活动

一、牵手课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小组讨论活动中的操作办法

牵手学习法是合作学习法的延伸与细化。在城郊初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均衡。针对这一现状,可以根据学力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右手”(学习能力较强者)与“左手”(学习能力较弱者),二者结成一个“牵手对子”,再由三个相對等距的“牵手对子”结成为一个“牵手组”。“牵手组”是小组讨论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一个小组内,首先对6名学生进行编号(1~6号),奇数号学生为“右手”,偶数号学生为“左手”。在小组讨论期间,1号学生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秩序。6号学生负责汇总答案;回答问题时,优先提问“左手”,随后“右手进行补充”。此外,“左手”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可以寻求“右手”的帮助,“牵手对子”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牵手组”的帮助。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序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实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问题。

二、牵手课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小组讨论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问题,实现有效讨论

在牵手课堂的视域下,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合作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片面地追求课堂“热闹”,忽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小组讨论只会流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置一些显而易见或过于简单的问题,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守护生命》中“守护生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点学习中。笔者曾经见过这样的一段课堂实录:首先播放一段《超级演说家》的视频片段,里面的主人公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患上癌症。进而设置出了三个问题,由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分别是:①视频中的她为什么会得癌症?学生答:熬夜、不经常体检、常玩手机;②除视频提到的外,你还知道哪些行为会损害健康?学生答:饮食不规律、剧烈运动、滥用药物等;③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癌症?学生答:多运动、健康饮食等。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但实际上问的都是学生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组织时间。因此,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中,通过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把讨论片面地流于形式。

(二)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从教学的角度上来看,组织小组讨论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小组生成答案,而是让小组成员每一个都能够思考,每一个都通过合作而提高。但从现实来看,很多小组讨论完全是组内“优等生”掌舵,而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会形成惰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不参加讨论,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讨论时,要让“左手”同学进行汇报,“右手”再进行补充。

此外,讨论一定要建立在每位同学的独立思考只上,思维的舞台上不仅要有“右手”,更需要“左手”。例如,在讲授“人们的精神发育不完全受物质条件制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使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的案例。在展示材料后,抛出问题:①雷海为为什么要坚持学习传统诗词?②物质条件贫穷的外卖小哥,最后也能成长为精神富有的诗词“冠军”,说明了什么?③除了朗诵诗词外,你还知道哪些活动可以养护我们的精神?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且有一定难度,符合小组讨论活动的要求。但在问题展示之后,应先给学生2分钟独立思考,再进行讨论。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能够带着独立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增强合作学习实效性。

(三)突出核心素养,创新活动形式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小组讨论活动中,可以采用“背景—设问—思考—总结”固定生成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科学精神”等要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设问—思考—总结”模式,虽然能够达到有序生成的效果。但长期一成不变,也会引发学生的疲劳感。因此,小组讨论活动形式与方法要不断创新。例如,对于“守护生命,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展示两组材料,每一幕提供A、B两种选择。第一幕:“某地突发强烈地震,当地某中学宿舍三楼寝室的7名同学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墙皮也开始脱落,这时,他们会(    )。”

A.迅速躲在床铺或书桌下

B.用被子裹好身体,跳到楼下逃生

材料第二幕:“一会,墙皮迅速掉落,但好在他们在床铺下,没有被砸伤。地震停止后,他们发现宿舍楼发生倾斜,房门被石块堵住。又过了两天,没有人来救援,大家也愈发感到体力不支,有人出现脱水的症状。接下来他们的选择是(    )。”

A.轮流凿门,尽快打开通道

B.静待救援

在这两幕材料中,分别组织学生读材料,小组讨论,并说明选择A或B的理由。此案例将学生的选择进行A、B的划分,创设真实情景、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

王思义(1992—),男,大连市大连湾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职称:二级教师。

本文为大连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城郊初中牵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ND201718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