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度为1~2μm双相结构的磁性氧化钐合成工艺研究
2019-06-11郭小龙李向东
郭小龙,李向东
(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冶金研究所,甘肃 白银 730922)
Sm2O3具有优越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因此可被应用于很多领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磁性Sm2O3的用途也将越来越广,磁性Sm2O3可用于制备电磁开关、数据存储和电磁转换元件等。还可用于特种磁性陶瓷,制备特种玻璃的滤光器,例如红外线滤光器;也可用作催化剂,甲烷通过Sm2O3流动时,可转变成乙烷和乙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Sm2O3还可以用于陶瓷电容器和金属钐的制备、汽车尾气处理和医学等方面[1,2]。另外,Sm2O3还具有核性质,可用作原子能反应堆的结构材料、屏蔽材料和控制材料,使核裂变产生巨大的能量得以安全利用[3]。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设备
1.1.1 实验原料
SmCl3(99.5%),工业级;碳酸氢铵,农用级;去离子水等。
1.1.2 实验设备及检测设备
江苏大地自动化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J1C型增力电工搅拌器;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生产的BT100-2J型蠕动泵;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KSL-1600型箱式电阻炉[3]。
1.2 实验原理及方法
向氯化钐的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铵,可生成Sm2(CO3)3·XH2O或者Sm2(CO3)3·(NH4)2CO3·XH2O。
1.3 试样检测
采用Malvern2000激光粒度仪测试中值粒度;采用D8-ADVINCE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形貌;采用SU8010 XRD-衍射仪进行结构分析[4]。
2 结果及讨论
2.1 合成温度对氧化钐中值粒度的影响
不同的合成温度,对氧化钐中值粒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沉淀温度的升高,氧化钐的中值粒度不断降低,当合成温度达到30℃时,中值粒度最小,为1.169μm,合成温度高于30℃以后,随着合成温度的不断升高,中值粒度不断升高。这是因为,当合成温度小于30℃时,晶核大量形成,长大的驱动力不足,所形成的的晶体颗粒较小,在后期形成团聚,难以分散开[5]。
而当合成温度大于30℃,随着温度的升高,对晶粒长大的过程越有利,晶粒长大的越明显。
2.2 合成时间对氧化钐中值粒度的影响
当合成时间在110min时,中值粒度最小,为1.169μm;当合成时间越短,单位体积内沉淀物浓度越高,团聚就容易发生,晶粒的平均粒径就愈大。而当合成时间大于110min以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晶核逐渐长大,时间越长,晶粒长大的越明显。
2.3 烧成温度对氧化钐中值粒度的影响
随着烧成温度的不断升高,氧化钐的中值粒度也在不断的升高。在烧成过程中,当烧成温度小于900℃时,物料属于面心立方晶系,在这一阶段,温度升高,氧化钐团聚越来越严重。
当烧成温度大于900℃时,氧化钐将发生相变,由立方晶系转变为单斜晶系,物料形貌发生较大转变,造成中值粒度的急剧增大。
2.4 XRD分析
图1 氧化钐的XRD图谱
为了表征本实验制得的氧化钐的结构,在相变温度点900℃烧成的氧化钐两批,做XRD衍射分析,4-1批为120min烧成的氧化钐,4-2为180min烧成的氧化钐。由上图可以看出,烧成时间长的氧化钐衍射强度大,说明其晶化程度较高,晶粒形成完整。
由于烧成温度处于相变段,可以看出氧化钐的XRD图谱出现两组衍射峰,说明出现两种主相,分析得出,一种为面心立方结构,另一种为单斜结构。两种物相同时存在,从而可以得出本实验制取的氧化钐既有面心立方结构的性质,又有单斜结构的性质。
3 结论
(1)以氯化钐为原料,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共序沉淀的方法可以制备出1μm~2μm双相结构的磁性氧化钐,常温常压沉淀,氯化钐和碳酸氢铵浓度均为150g/L,烧成条件为900℃±10℃/120min。
(2)氧化钐在800℃~950℃会发生相变,由面心立方结构的相转变为单斜结构的相。本实验在900℃烧成时可以制备出,立方相和单斜相共存的氧化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