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在MOOC中的应用模式构建与反思
2019-06-11陈海潮
陈海潮
(河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8月,教育部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五大金课”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慕课作为网络课程,可以推动教学改革。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1]。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慕课的建设与应用极为重视。但慕课开始之初,就伴随着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发现社会性交互、学习支持服务、学分认证、慕课内容质量等是影响完成率的重要因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近几年关注研究的重点。而微信公众号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可以将慕课开课单位与学习者紧密联系起来,而应用模式的构建就成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1.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基于微信推出的一款服务。其主要价值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及时更新的信息、资讯等。公众号有三种类型: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而由于条件与功能的限制,本研究中所申请的是订阅号。
2.MOOC
MOOC是具有大规模、开放性等特点的在线网络课程。无门槛的准入条件,使得课程可以容纳众多学习者学习,但也由于准入门槛过低,学习无成本,学习过程无人监督等,使得最后能坚持下来完成课程的学生少之又少。
三、微信公众号的自身优势
微信公众号服务于用户,应用于MOOC课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MOOC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1.开放性
微信公众号在申请之后,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公众号名称、扫描二维码名片、他人推荐、文章内进入等方式对公众号进行关注,用户不会受到限制,任何一位微信用户均可进行关注。除此之外,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可以进行转发等,即使不关注公众号,阅读文章也不受任何限制。
2.共享性
公众号、文章内容具有共享性,而且这种共享具有无限性,公众号、文章等可以不被限制地进行共享,最终为更大规模的用户所共享。共享可以通过公众号推荐给朋友,文章内容通过发送给朋友、转发到朋友圈、发送到手机QQ等方式进行不断扩散。
3.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已经随处可见。虽处在知识爆炸时代,但有调查结果显示,当代读者阅读时间减少,由此在传播领域,开始掀起一场“微”风潮。为满足读者的需求与习惯,使得媒介也开始呈现碎片化趋势。而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大多都很简短,对读者阅读时长的要求较低,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公众号上的内容进行点击、阅读。
4.规模化
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关注数没有人数限制,这就让公众号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不光被粉丝阅读,通过转发分享,非公众号粉丝也可阅读文章的内容,这就使公众号不光服务于关注用户,而是更加大规模。
5.人性化
微信公众号提供了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微信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和取消关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所以,用户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关注公众号。同时可以根据微信用户自己的需要,进行是否置顶公众号,是否接受文章推送,是否添加到桌面,是否清空内容等操作。同时也可以将公众号推荐给朋友,将文章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搜索页面内容、投诉、分享到手机QQ等操作,满足用户的多种需要。
6.简单操作化
对于运营者和管理者来说,微信公众平台有功能分区,操作简单容易。随着公众号的普及,出现了专为文章排版的网站,例如:秀米、135编辑器等,网站上也有很多相应的教程。对于用户来说,微信公众号的界面更加友好,用户只需具备基础的手机操作技能。在移动时代,无论是对运营者、管理者,还是用户来说,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使用都不再是难事。
四、应用模式的构建
研究中所选取的MOOC课程为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中学教育见习与实习》,该门课程聚焦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所关注的真实问题,凸显教育实践对提升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核心作用,设计十讲内容,该门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面向的对象为师范生、一线教师、有意了解或从事教师职业方面的学习者。基于该门慕课课程,申请了名为“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保持与MOOC课程一致的步调,在MOOC中的应用模式分为三个阶段:MOOC开课前、MOOC开课中、MOOC开课后(如图1)。
图1 微信公众号在MOOC中的应用模式
1.MOOC 开课前
在MOOC开课前这个阶段,开课单位需要按照流程申请订阅号,并通过转发公众号二维码名片以及推荐给学习者等方式进行推广。而《中学教育见习与实习》开课单位在课程介绍页中的常见问题里,告知MOOC学习者“该课程设专用微信公众账号,用于推送课程重要讯息,届时请您关注”。并在学习页面添加“微信平台”板块,在该区域放置“见习与实习MOOC”的公众号二维码,学生用微信扫码即可关注。在开课前,开课单位准备开课宣传材料,并进行文章排版与推送,宣传材料包括课程开课时间、课程宣传视频、课程介绍、课程团队、面向对象、课程教学安排、教学计划、课程大纲、需要具备的知识、证书要求、参考资料、常见问题、报名地址、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效果反响、开课倒计时等。同时由于MOOC学习者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同,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专门制作并推送了学生学习操作指南。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关注公众号并阅读文章,在开课前对所要学习的MOOC课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报名网址直达报名网页,通过学生学习操作指南掌握MOOC课程学习的操作技能,通过留言、发消息、菜单栏中的联系我们等方式提出在此阶段遇到的问题,开课单位将有专人为其解答(如图2、图3)。
图2 开课前公众号文章(1)
图3 开课前公众号文章(2)
2.MOOC开课中
MOOC课程开课伊始,开课单位推送了欢迎文章,并且跟随MOOC课程更新内容的进度,进行每讲公告内容的推送。除此之外,还相继推送测验、考试截止时间的提醒文章,并随时解答MOOC实习者在学习课程与使用平台上出现的各类问题。
学习者通过阅读公众号文章了解课程更新进度,同样通过留言、消息、联系方式反馈问题。对于出现的较集中的问题,开课单位可灵活地将常见问题以问答的方式做成文章进行推送或者关键词自动回复的方式,提供学习者及时的反馈,增强开课单位与学习者的交互(如图4、图5)。
图4 开课中公众号文章(1)
图5 开课中公众号文章(2)
3.MOOC 开课后
在MOOC课程结束后,学生比较关注课程成绩。因此,开课单位可以图文结合推送成绩查询方法,申请证书的通知。《中学教育见习与实习》这门MOOC课程的评价分为四部分:单元测验占30%,作业和互评占40%,课程讨论占10%,期末考试占20%。60分以上可以获得合格证书,80分以上可以获得优秀证书。开课单位通过公众号推送感谢学习课程的问候语和结课问卷的二维码,并在此期间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公众号了解成绩查询与申请证书的方法,并填写结课问卷,该问卷的结果为下一期开课的修改与完善提供参考意见。同样,在此期间,有任何关于课程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留言、消息、联系我们提出问题(如图6、图7)。
图6 开课后公众号文章(1)
图7 开课后公众号文章(2)
五、应用与反思
1.应用效果
“见习与实习MOOC”公众号,截止到2019年3月28日,总用户数达到了2921人,在开课前,用户增长数量较大,开课后,用户增长趋势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开课一周之后,基本保持平稳,但每天仍有新增人数。以上数据说明该公众号运营良好,服务人数较多(如图8)。
图8 公众号关注人数趋势图
表1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和阅读数,虽关注用户有两千多人,但在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文章实际的阅读数所占全部关注用户的比重较小。同时,表1的数据可以反映出MOOC课程学习者更关注的部分。在课程不同阶段中,开课中这个阶段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数在三个阶段中最少,尤其是每讲公告部分,学习者对此部分的兴趣不高。在开课前,学习者更愿意关注课程的开课时间、登录须知、学习的流程。在开课中,学习者对于开课公告以及提醒类文章兴趣较高。在开课后这个阶段,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数在三个阶段中最多,可见,学生对于成绩、证书、问卷等兴趣较高。
表1 MOOC三个阶段文章阅读数
消息发送次数趋势图(如图9)与公众号关注人数趋势图极为相似,同样是在开课前后的时间消息发送次数较多,在开课过程中逐渐保持稳定。说明学习者在开课前后问题较多,通过对消息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者的问题多集中于报名网址、账号登录、选课的问题上。
图9 消息发送次数趋势图
2.模式应用反思
在模式应用上,开课单位应灵活掌握,根据MOOC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面向对象的特点,对推送内容进行适当增加与删减。所以,在公众号建设之初,应该对MOOC课程,包括课程的开课时间、课程背景、课程简介、课程评价标准、课程内容等有较深的认识,才能在用公众号的过程中,使文章内容贴合MOOC课程,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在MOOC中使用公众号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公众号在MOOC课程中起到学习支持的作用。公众号的服务对象为课程学习者,应该更加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为学习者服务”的宗旨。可以在公众号应用过程中,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在应用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留言、消息、联系我们等方式提出问题贯穿了整个MOOC课程阶段。及时解决学习者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可以增强开课单位与学习者的交互,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六、结束语
在MOOC课程中,学习者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缺乏学习支持等是影响学习者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MOOC课程,可以在课程、开课单位与学习者之间充当“梯子”的角色,不光缩短了开课单位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及时的问题反馈可以促使学习者课程学习更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