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9-06-11郎景坤
郎景坤
(渤海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引言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以及线上教育技术的发展成熟,孕育出许多新型教育模式,当前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等模式并存,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带来了多元化特性的良好学习环境。网络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课堂,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云教室”——雨课堂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共进的理想学习环境,使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一些高校则做出了更大胆地尝试:将互联网技术“请”上了课堂,发挥教学技术上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开展“私人定制”式教育。因此,本文通过阐述雨课堂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并将二者相结合设计一种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对高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应用进行探究,探讨雨课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应用。
一、雨课堂平台简介
雨课堂是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2016年共同研发的智慧网络教学平台,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一个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效能的教学平台[1]。其主要是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工具,将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大数据教学的优点集于一体,开展多元化的课堂互动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其后台系统为教学行为过程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数据支持。
雨课堂的教学界面全部基于微信和PowerPoint,教师端的可视化界面上提供了组织学习、发布信息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对一问题解答、推送个性化课程等服务,不但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地契合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需求,是一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泛在学习方式。
二、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或混合式学习,B-learning)理念的提出和形成最早始于国外,最初,教育研究者们面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出了E-Learning,后来,实践证明E-Learning无法满足面对面的传统教学,于是出现了混合式教学理念[2]。“混合”是指将传统教学(Face-to-Face Learning)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深度。
在国内,何克抗教授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出“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并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e-learning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3]。李克东等知名教育专家对混合式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深化,认为从更深层次上讲,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是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4]。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赋予了学习新的内涵。
三、“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主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首要教学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为基础。其设计包括前段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混合式学习评价设计三个阶段,其中活动与资源设计最能体现混合学习特征。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雨课堂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学习支架,在充分设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实体课堂与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相融合,形成课堂学习与数字化一体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智慧化教学。基于雨课堂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
雨课堂教学平台作为一款智慧教学工具,为智慧教室的部署提供了便捷可行的新型教学方案,采用线上线下(课前课后)、师生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翻转和课后总结与数据分析三段式,赋予师生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以全新的体验。
1.课前预习环节
本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习者的特征和课程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新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告知,上传微课视频、授课PPT文档等学习资料,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自主学习任务书,并设置好预习及提醒的各时间节点;学生接受任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灵活地安排学习任务,借助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查看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在反复斟酌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雨课堂提供的“不懂”或“收藏”按键将难以理解知识点记录下来,系统会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同时教师也会收到记录学生“收藏”的反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行设计相关情境,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
2.课堂交互环节
教师的作用不能只停留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授课上,课堂教学的经验要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学习过程的设计、支持、组织、指导、服务等环节也至关重要。雨课堂帮助教师整合优质学习资源,利用其资源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对课堂的自由掌控。
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提供的签到系统,实时了解学生动态。课前学生需要扫描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放出的二维码完成一次签到,还要通过“玩手机”回答课堂问题,以此完成二次课堂签到。老师可以通过后台系统迅速查看学生的出勤情况,使得老师脱离繁杂的课堂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教与学的形式变得更加明了。
第二步,教师通过电脑端登录,对消息进行管理与共享,从而实现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则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与教师进行点对点交流。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将知识点小测上传到在线教育平台,并设置时间节点以此来跟踪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掌握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实时设计。教师根据上一步完成的学情分析,有的放矢地对共性问题、重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进而绘制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教师运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在学生名单中快速滚动随机抽取,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可检测学生对所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激动、兴奋、有趣中获得知识的内化,某种程度上也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相对较难、操作方法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的时,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要发生转换,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教师作为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时开启课堂的弹幕功能,弹幕作为一种即时的信息发布工具,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提出疑问、发表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屏幕上,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依据学生的反馈来制定和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向。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能力[5]。
第四步,课堂学习测试。课堂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学生完成测试题,并能即时得到测试结果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易错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出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语音讲解,让学生对模糊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简单明了。
3.课后巩固环节
课后教学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策略比较契合这个环节。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参考课堂中学生疑惑较多、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设计课后习题,学生在线提交任务文件即可。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作业批改功能进行查看、评价,后台系统会根据学生的提交情况快速进行成绩汇总,快速生成成绩的总体分布图,帮助教师量化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动态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管理。同时对需要拔高的学生,在作业中设置适当深入的训练任务,挑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深度学习。大数据沉淀让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及时反馈工具让学习效果得到监控。这样的学习本质不在于随时随地学习的表象,而是学习的观念和形态的巨大变化,设计优化的智慧生态学习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6]。
4.课程考核环节
后台管理模块会依据学生课堂互动的情况分析出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包括互动次数、提问次数、学生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方法等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给出客观的学习考核评价。对于学习进度滞后的学生,教师要即时给予提醒、指导和记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雨课堂平台反馈的教学大数据,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真正落实。网络教育和课堂教育采用了不同的学与教模式,不宜照搬传统教育的质量评估方法来衡量学生,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评估,有利于课堂整体目标的实现[7]。
五、总结
雨课堂教学平台让学习活动充分延展,使得前所未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必将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雨课堂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完成更有效的教学。但也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支持学习过程,混合式教学随着数据量的增大、数据类型的不断丰富和数据结构的日趋复杂,只有通过先进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对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与合理展现,才能高效地发现数据中蕴含的新问题、新模式和新知识,从而更好地对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反馈和影响。